翻译与语言现代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翻译与语言演变的关系颇受关注。本文探究了近代以来翻译在语言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围绕翻译与语言再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翻译;语言现代性;语言再发展
  作者简介:崔静敏(1993-),女,山东东明人,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
  一、识国危,探寻救亡图存新载体
  近代的中国积弱积贫,任人宰割,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惊醒了一大批中国人,涌现出如严复、林纾、梁启超、胡适等一批著名翻译家,他们用自己的译笔积极宣传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例如,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将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重要概念引入中国,这不仅是严复为国人敲响警钟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号召国人“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响亮号角;梁启超也曾提出“故今日而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1],号召人们将政治小说的翻译放在首位,汲取西方政治科技之精华,从而达到维新救国的目的。国难当头,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用译笔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无论是唤醒中国民众的危机意识,还是借鉴西方先进政治思想变法图强,都离不开翻译的重要支撑。
  二、开民智,挖掘传播思想新媒介
  现代汉语建立之初,中国文人依然习惯于满篇“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创作,然而文言文的封闭性以及与广大下层社会的巨大鸿沟注定了它与近代社会的不适应性。近代中国的落后激发了人们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渴求,因此广大民众亟需探索一种新的语言工具来推动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傅斯年强调语言变革的必要性时曾指出: “我们在这里制造白话文,同时负了长进国语的责任,更负了借思想改造语言,借语言改造思想的责任。我们又晓得思想依靠语言,犹之乎语言依靠思想,要运用精密深邃的思想,不得不先运用精邃深密的语言。”[2]伴随着翻译作品的不断涌现,大量的外来词汇被引入中国,新词语、新表达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白话文的语言体系,有力推动了白话文的传播和发展。
  三、发民言,抛弃文人大夫的文言文“专利”
  新的时代,新的命题,必然要有新的语言。“如何找到一种新的语言来准确而又清晰地表达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是20世纪亟待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具有贵族化倾向的文言文似乎已成为文人大夫的“专利”,于无形中滋生了一种语言上的等级制度,使广大民众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然而,“在一个国家与社会都处于大变动的时代,真知灼见不可能只为权势力量所垄断,广开言路不仅是一切真正的历史进步的起点,也是任何形式的政治‘合法性’获取的必要条件。”[3]因此要启蒙全体国民,就要打破这种话语垄断的局面,变革文言,建构新的启蒙话语体系。翻译的发展为处于形成过程中的白话文提供了参考和模仿的对象,极大地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和完善。
  四、翻译与语言再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恩格斯曾说过“否定之否定”是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4]这一论述充分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发展---批判---再发展的过程,它不可能因为某一阶段的不完善就消失不见,也不可能因为某一阶段的“完美”就止步不前。白話文放在当时革命运动的大背景下看来具有其进步意义,但若要适应当今的时代环境确实需要不断进行发展革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葆生机和活力。
  季羡林曾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条河流,而这条河流从未干涸的原因就是不断有新水的注入,而在所有的新水之中“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5]此外,我们现在似乎存在一种“偏食”现象,很多人将注意力大量放置在英美文化作品上,但先进文化绝不是只有英美有,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因此,现代汉语发展的着眼点不应只停留在欧化上,而应放宽眼界,借鉴世界各国语言来促进汉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结语:
  当今时代,汉语的再发展仍然离不开翻译的重要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仍需要借助翻译不断吸收借鉴外语中的词汇、语法以及篇章资源,以促进汉语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借鉴并非盲目借鉴,而是在保持汉语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语的积极因素,从而促进语言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启超. 论译书[A].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 翻译研究论文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2]傅斯年. 怎样作白话文[J]. 新潮,1919,1(2).
  [3]孔飞力.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 陈兼,陈之宏译. 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13,1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8.
  [5]季羡林. 中国翻译词典序[J]. 中国翻译,1995,(06):4-5.
其他文献
摘 要:公示语是给公众在公众场合看的文字语言,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实用语言,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加强,其翻译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基于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理论,分析汉语公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以便更加准确地对汉语公示语进行英译,更好地促进人们之间交流。  关键词:汉语公示语;翻译;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语用失误  作者
摘 要:在汉语中“哪里”主要作为疑问代词使用,其基本意义为“指未知的场所”。然而在日常口语交谈中,“哪里”常常不作为疑问代词使用,脱离了其本身的语法意义,表示说话者的认知和心理状态。我们将这些现象称为“哪里”的语用功能。本文将对汉语“哪里”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哪里;语用功能  作者简介:陈勃静(1993.9-),女,汉族,浙江省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韩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H
摘 要:“博闻强识”常用来形容某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的人。在古今文献典籍中,与“博闻强识”意义相同,只是用字上有所替代的“变体”还有好几种,如:“博闻强记”、“博闻彊志”等。本文对“强”与“彊”、“识”与“志”作辨析和考定,对这些“变体”的产生,以及他们在汉语史中使用的情况做出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博闻强识;变体;辨析  作者简介:姚佳慧,女,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各种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形式的表达方式,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在我国的传统节日种类繁多,其中
摘 要:在汉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针对句子结构类型的学习,主谓结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当前有很多人在反思汉语到底有没有主谓结构。针对汉语有没有主谓结构这个问题,之前的研究经历过几个阶段,与当前的观点有一定程度的出入,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汉语;主谓结构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