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中学时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领袖们》,介绍各国的总统都有做事提前准备的好习惯,印象最深的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重要场合的发言,他都提前反复背诵之后才会出场,别人都惊叹他的记忆力和才华横溢,实际上是他的准备做得特别充分。如此非凡的人物,对一次发言都要精心准备,更何况我们一个小小的教研组长,每每坐在主持席上作引领性发言,面对充满需求、共同参与的老师,试问:你准备好了吗?你的教研准备“备”了点什么?且看下面一个大班教研活动的准备摘录:
第15周教研活动准备事项
1.教研地点:三楼大一班教室,时间:5月17日中午12:30。
2.教研内容:讨论主题《动物的秘密》,请老师们熟悉一下。
3.请王玲玲老师作中心发言人,准备重难点课例的分析交流。
这是一则非常常见的教研准备通知,教研组长定了研讨的主题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误以为这就是做了“教研准备”。殊不知,这样的准备大而空,教师心里没底,而且事情全落在了王老师一个人的身上,其他教师容易产生一种回避、与我无关的心态,整个教研活动无疑会成为中心发言人和主持人之间的对话,没有互动的教研,根本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就像发起一次朋友聚会,需要迎合朋友们的意愿筹划主题、选择场地、准备需要提供的材料,做到人人参与。更如同组织一次集体教学活动要精心备课一样,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解决某个重点的问题,做到备自己、备老师、备预案,惟有如此三“备”,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研活动也要做好以下三“备”。
一、备自己
组长是一个搭建平台的服务者,一个专业引领的支持者,一个和谐共处的成长者。每组织一次活动,组长不仅要有积极推动的热情、自信坦诚的态度、更要有一份专业的素养。在教研的过程中,会碰到无数的价值判断问题,有“大判断”,也有“小判断”。能否合理、合适地作出价值判断,源于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因此组长要对研讨的内容提前进行细致分析,并做一些知识与经验的储备、收集,学习一些相关的信息,做到领先组员一步,在组织活动时就能面对教师的各种“袭击”,对研讨的中心问题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促使教研活动的聚焦,帮助梳理教师没能清晰概括出来的理念,解决教师还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困惑。
当然,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会产生许多意料不到的结果,形成教研落差的尴尬,因此教研组长除了研讨基础知识的准备之外,还要博览群书,做到博采众长,积累应付各种尴尬的经验,提升自我追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如蜜峰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特别喜欢看《演讲与口才》这本书,它折射的是社会广角,教人为人师、为人友、求事成的道理,我能借此作为感化教师的题材。还有一些名人幽默风趣、剑舌厉齿的主持口才,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启迪,我想,能在自己的教研主持中学上一丁点儿是件极好的事。有时我也翻翻《企业管理》之类的书籍,拓宽眼界,学习企业名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员工管理的经典方法,都会让我这个当教研组长的感到受益匪浅。
二、备老师
记得上海特级教师黄琼说过,“教研要有智慧,教研也要有大爱”。教师是教研组的主体,这“大爱”之一当然指的是爱教师,就像老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尊重教师的个别差异,追随教师的需要,思考教师的思考,体验教师的体验,并由此出发为教师提供可能的帮助。为了履行好这份“爱”的责任,达成教研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是“备”好教师,做到一“关注”,二“投入”,三“分工”。
1.充分的专业关注。
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基础。如果教研一味追求理论的高点,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基础,直接做深奥的“学术性”的文章,教师就习惯于网上抄摘资料,活动中出现“专家小抄”的现象,结果泛泛而谈,虚而不实。以已有经验为生长点,以先进的信息理念为支撑点,以现实的问题为突破点,这是专业成长的规律,也是教研的根本目的所在。组长应选择教师教学实践中真实的问题,从教师的经验入手,让这些问题引起教师的共鸣,点燃教师的激情,引发教师的思考,问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链接新的教育信息,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网络。例如:在“幼小衔接,如何帮助幼儿平稳过渡”的研讨中,教研组长先准备的是幼儿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视频,在寻找明显的不同中,激起了教师讨论的热情。接着顺势诱导:“你觉得应该怎样为孩子们做点入学准备?”将情景问题转向了教学策略,那些值得总结、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被挖掘出来,又借鉴了日本等国家幼小衔接的新措施,最后,“小学生模拟行动计划”、“注意力训练室”、“时间分段”等金点子出炉,将问题转向了实际行动。
2.积极的情感投入。
教研要具有相互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要营造创新、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又有比、学、赶、超的前进动力。这种教研文化的形成,组长在教研准备中要在理解、沟通、唤醒、感召的情景中向教师投入积极的情感。
首先,每一个人都有被理解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一些优秀教师的成长大多是从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开始的,希望得到认可、赞赏、鼓励,教研组长应关注到每一位教师的现状,对他们的情感情绪作出准确的判断,给每一个教师创造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验到自己是教研的主人。
其次,与老师的提前沟通很重要,特别是教研组等核心人物,要经常交流思想,反思教研,获得新生。对于承担一些教研组特别任务的教师,要提前介入:“你有什么想法,有困难吗?有什么需要大家协助的?”这样的举措,不仅能让教研活动成功在望,更能换来教师“心中有我”的感激之情,无疑会产生一份浓浓的团队凝聚力,“你优我学、你弱我扶”的教研文化就逐渐形成了。
最后,组长要有感化大家的本领,教师难免会有一种职业倦怠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允许她们倾倒苦海。在教研环节的预设中,我会安排研前“晒问题、我说我有理”等内容进行情绪宣泄,在释放教师心情的同时,我们又用“心灵鸡汤”、“团队小游戏”等让教师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哲理,给人以精神的支撑,教人宽容、教人上进,推动组员间情感的交融,这种自觉状态下的唤醒和感召给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教师的“自然成熟”。
3.合理的分工落实。
教研组是由教师个体组成的,是教师专业进步的“加油站”,每一位教师都有从中获益的权力,也有为其反哺贡献的责任。也就是说,要充分地利用好每一位教师,为其分担,为其付出。当然,在分工落实时,要注意到教师的实际能力,量力而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一个人的优势。如,我们向新教师要基本技能指导,向经验型教师要知识广度,向骨干教师要专业深度。一般我们会让新教师朗诵文本,演示较有难度的舞蹈动作;让经验型教师策划行动预案;让骨干教师做小组讨论的核心人物;让幽默张扬的老师主持团队故事和游戏活动。人人都有“公务”在身,树立了教研主人公的思想,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观念,有效避免了教研组长“一言堂”的主观臆断现象。
三、备预案
做好了自己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组长在组织活动之前,还要根据计划中的内容认真思考,备好预案。备好案头工作是教研准备的最后一关,但忽视不得。一是对教研的目标、过程、结果作一个估计,在过程中特别要估计教师可能作出的反应,有利于组长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做好准备。二是确定合理的教研形式,激发组员教师的参与度,让教师在其中展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如《有趣的昆虫》主题研讨,以“信息发布”的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各种昆虫的各种知识点;以“不同教案辩论”的形式进行科学认识活动《昆虫保护色》有效策略的探究;以“特长教师带动表演”的方式学习律动《毛毛虫变蝴蝶》等,大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研热情,使教研活动生动有趣不枯燥乏味,让教师在自己喜欢的形式中进行观念的冲击、思维的碰撞,实现快乐成长。三是预案的制定是组长对整个教研的又一次调整梳理,使教研的目标、重难点突破更为清晰,对组员的推进变得更集中、更实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以更好地实现教研的真效应。
事实上,教研的精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有精心的准备,才可以期待。把教研准备做好,就是精彩教研的开始。
第15周教研活动准备事项
1.教研地点:三楼大一班教室,时间:5月17日中午12:30。
2.教研内容:讨论主题《动物的秘密》,请老师们熟悉一下。
3.请王玲玲老师作中心发言人,准备重难点课例的分析交流。
这是一则非常常见的教研准备通知,教研组长定了研讨的主题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误以为这就是做了“教研准备”。殊不知,这样的准备大而空,教师心里没底,而且事情全落在了王老师一个人的身上,其他教师容易产生一种回避、与我无关的心态,整个教研活动无疑会成为中心发言人和主持人之间的对话,没有互动的教研,根本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就像发起一次朋友聚会,需要迎合朋友们的意愿筹划主题、选择场地、准备需要提供的材料,做到人人参与。更如同组织一次集体教学活动要精心备课一样,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解决某个重点的问题,做到备自己、备老师、备预案,惟有如此三“备”,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研活动也要做好以下三“备”。
一、备自己
组长是一个搭建平台的服务者,一个专业引领的支持者,一个和谐共处的成长者。每组织一次活动,组长不仅要有积极推动的热情、自信坦诚的态度、更要有一份专业的素养。在教研的过程中,会碰到无数的价值判断问题,有“大判断”,也有“小判断”。能否合理、合适地作出价值判断,源于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因此组长要对研讨的内容提前进行细致分析,并做一些知识与经验的储备、收集,学习一些相关的信息,做到领先组员一步,在组织活动时就能面对教师的各种“袭击”,对研讨的中心问题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促使教研活动的聚焦,帮助梳理教师没能清晰概括出来的理念,解决教师还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困惑。
当然,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会产生许多意料不到的结果,形成教研落差的尴尬,因此教研组长除了研讨基础知识的准备之外,还要博览群书,做到博采众长,积累应付各种尴尬的经验,提升自我追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如蜜峰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特别喜欢看《演讲与口才》这本书,它折射的是社会广角,教人为人师、为人友、求事成的道理,我能借此作为感化教师的题材。还有一些名人幽默风趣、剑舌厉齿的主持口才,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启迪,我想,能在自己的教研主持中学上一丁点儿是件极好的事。有时我也翻翻《企业管理》之类的书籍,拓宽眼界,学习企业名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员工管理的经典方法,都会让我这个当教研组长的感到受益匪浅。
二、备老师
记得上海特级教师黄琼说过,“教研要有智慧,教研也要有大爱”。教师是教研组的主体,这“大爱”之一当然指的是爱教师,就像老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尊重教师的个别差异,追随教师的需要,思考教师的思考,体验教师的体验,并由此出发为教师提供可能的帮助。为了履行好这份“爱”的责任,达成教研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是“备”好教师,做到一“关注”,二“投入”,三“分工”。
1.充分的专业关注。
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基础。如果教研一味追求理论的高点,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基础,直接做深奥的“学术性”的文章,教师就习惯于网上抄摘资料,活动中出现“专家小抄”的现象,结果泛泛而谈,虚而不实。以已有经验为生长点,以先进的信息理念为支撑点,以现实的问题为突破点,这是专业成长的规律,也是教研的根本目的所在。组长应选择教师教学实践中真实的问题,从教师的经验入手,让这些问题引起教师的共鸣,点燃教师的激情,引发教师的思考,问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链接新的教育信息,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网络。例如:在“幼小衔接,如何帮助幼儿平稳过渡”的研讨中,教研组长先准备的是幼儿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视频,在寻找明显的不同中,激起了教师讨论的热情。接着顺势诱导:“你觉得应该怎样为孩子们做点入学准备?”将情景问题转向了教学策略,那些值得总结、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被挖掘出来,又借鉴了日本等国家幼小衔接的新措施,最后,“小学生模拟行动计划”、“注意力训练室”、“时间分段”等金点子出炉,将问题转向了实际行动。
2.积极的情感投入。
教研要具有相互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要营造创新、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又有比、学、赶、超的前进动力。这种教研文化的形成,组长在教研准备中要在理解、沟通、唤醒、感召的情景中向教师投入积极的情感。
首先,每一个人都有被理解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一些优秀教师的成长大多是从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开始的,希望得到认可、赞赏、鼓励,教研组长应关注到每一位教师的现状,对他们的情感情绪作出准确的判断,给每一个教师创造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验到自己是教研的主人。
其次,与老师的提前沟通很重要,特别是教研组等核心人物,要经常交流思想,反思教研,获得新生。对于承担一些教研组特别任务的教师,要提前介入:“你有什么想法,有困难吗?有什么需要大家协助的?”这样的举措,不仅能让教研活动成功在望,更能换来教师“心中有我”的感激之情,无疑会产生一份浓浓的团队凝聚力,“你优我学、你弱我扶”的教研文化就逐渐形成了。
最后,组长要有感化大家的本领,教师难免会有一种职业倦怠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允许她们倾倒苦海。在教研环节的预设中,我会安排研前“晒问题、我说我有理”等内容进行情绪宣泄,在释放教师心情的同时,我们又用“心灵鸡汤”、“团队小游戏”等让教师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哲理,给人以精神的支撑,教人宽容、教人上进,推动组员间情感的交融,这种自觉状态下的唤醒和感召给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教师的“自然成熟”。
3.合理的分工落实。
教研组是由教师个体组成的,是教师专业进步的“加油站”,每一位教师都有从中获益的权力,也有为其反哺贡献的责任。也就是说,要充分地利用好每一位教师,为其分担,为其付出。当然,在分工落实时,要注意到教师的实际能力,量力而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一个人的优势。如,我们向新教师要基本技能指导,向经验型教师要知识广度,向骨干教师要专业深度。一般我们会让新教师朗诵文本,演示较有难度的舞蹈动作;让经验型教师策划行动预案;让骨干教师做小组讨论的核心人物;让幽默张扬的老师主持团队故事和游戏活动。人人都有“公务”在身,树立了教研主人公的思想,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观念,有效避免了教研组长“一言堂”的主观臆断现象。
三、备预案
做好了自己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组长在组织活动之前,还要根据计划中的内容认真思考,备好预案。备好案头工作是教研准备的最后一关,但忽视不得。一是对教研的目标、过程、结果作一个估计,在过程中特别要估计教师可能作出的反应,有利于组长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做好准备。二是确定合理的教研形式,激发组员教师的参与度,让教师在其中展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如《有趣的昆虫》主题研讨,以“信息发布”的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各种昆虫的各种知识点;以“不同教案辩论”的形式进行科学认识活动《昆虫保护色》有效策略的探究;以“特长教师带动表演”的方式学习律动《毛毛虫变蝴蝶》等,大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研热情,使教研活动生动有趣不枯燥乏味,让教师在自己喜欢的形式中进行观念的冲击、思维的碰撞,实现快乐成长。三是预案的制定是组长对整个教研的又一次调整梳理,使教研的目标、重难点突破更为清晰,对组员的推进变得更集中、更实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以更好地实现教研的真效应。
事实上,教研的精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有精心的准备,才可以期待。把教研准备做好,就是精彩教研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