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实验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可在预习、操作、观察、思考、设计、总结等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预习对将要操作的实验有所准备,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更为主动。特别是将预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怎样做好这个实验?
实验时,如果让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结束都没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物理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时刻关注学生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倍加关注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讲的要像对待荷叶上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创造的心灵。例如“制作电磁铁”这一实验时,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改变电流的方向,电磁铁的极性就会发生改变?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同种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就要鼓励他们试一一试。
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与情境,自始至终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敢疑,并引导学生会疑、善疑和释疑.在质疑和释疑及设计实验的过程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如不懈的进取精神,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已有结论的不轻信,富与好奇,善于幻想,勤于比较,勇于探索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都是非常积极可贵的。如初中物理中《研究电磁铁》的实验,按课本中实验得出结论是:电磁铁的磁件强弱与通电螺线管的匝数和电流有关.通过培养,学生提出电磁铁的磁性还与螺线管的直径,铁芯的直径和材料有关,并通过实验证实。
培养学生善于比较,发现优缺点,提出问题,不断改进.如通讯设备,手机从功能、外观、材料等几方面不断改进更新,使得现在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不同用户需要。教师木身对实验的改进,是很好的示范。重视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思路,如怎样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初中物理《电流的磁场》一课中,课本中介绍奥斯特实验是演示实验,把导线平行拉在小磁针上方,通电的磁针偏转。我把它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把导线平行拉在小磁针下方,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进行研究。课本中学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部分学生提出直线电流磁场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分析,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验证结论.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探索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
物理实验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的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潜望镜、指南针、望远镜、潜水艇、验电器、电磁继电器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引导学生进行“纸盒烧开水”、“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这些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如让学生研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如石块、线、手表等进行研究。又如在家里利用电冰箱研究水和盐水的凝固点,这个实验在学校反而不便做到。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的奥秘在于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总之,让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物理老师,应结合事实,融会新课程理念,加强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科技人才,为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不懈的努力。
收稿日期:2012-03-20
实验时,如果让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结束都没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物理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时刻关注学生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倍加关注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讲的要像对待荷叶上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创造的心灵。例如“制作电磁铁”这一实验时,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改变电流的方向,电磁铁的极性就会发生改变?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同种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就要鼓励他们试一一试。
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与情境,自始至终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敢疑,并引导学生会疑、善疑和释疑.在质疑和释疑及设计实验的过程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如不懈的进取精神,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已有结论的不轻信,富与好奇,善于幻想,勤于比较,勇于探索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都是非常积极可贵的。如初中物理中《研究电磁铁》的实验,按课本中实验得出结论是:电磁铁的磁件强弱与通电螺线管的匝数和电流有关.通过培养,学生提出电磁铁的磁性还与螺线管的直径,铁芯的直径和材料有关,并通过实验证实。
培养学生善于比较,发现优缺点,提出问题,不断改进.如通讯设备,手机从功能、外观、材料等几方面不断改进更新,使得现在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不同用户需要。教师木身对实验的改进,是很好的示范。重视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思路,如怎样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初中物理《电流的磁场》一课中,课本中介绍奥斯特实验是演示实验,把导线平行拉在小磁针上方,通电的磁针偏转。我把它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把导线平行拉在小磁针下方,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进行研究。课本中学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部分学生提出直线电流磁场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分析,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验证结论.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探索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
物理实验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的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潜望镜、指南针、望远镜、潜水艇、验电器、电磁继电器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引导学生进行“纸盒烧开水”、“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这些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如让学生研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如石块、线、手表等进行研究。又如在家里利用电冰箱研究水和盐水的凝固点,这个实验在学校反而不便做到。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的奥秘在于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总之,让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物理老师,应结合事实,融会新课程理念,加强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科技人才,为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不懈的努力。
收稿日期: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