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思维,它是与“感性认识”相对,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学习知识,掌握基本规律,都离不开思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我们自身的任务: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 以疑引思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也就是学生学习有了疑问,才自然会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引发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始、课中要善于紧扣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设疑难,尤其是学生“满足”现状不以为疑的问题上,制造出矛盾陈设出悬念或利用投石激浪等方法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拨动他们思维的弦,使他们从内心产生解疑释疑的强烈愿望。我们也可在课尾,设置悬念,制造疑问,则让学生感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欲罢不能、余味无穷,因而激发他们继续思维的热情,越学越想学的动力。
2. 以趣激思
兴趣指兴致,它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学生自己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求知的内在动力。实践研究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当因此要让学生乐于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进入认真独立思考的境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授课艺术,优化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个人的工作实践表明,当我们授课时情绪饱满,课堂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寓理于趣,以趣激思,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我们要不断变换授课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听课时都能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愉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积极思维。
3. 以情促思
情感是师生双边活动与沟通交流的粘合剂,是教与学的砥柱,它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有效性。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教师只要以真情和真心给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就能给他们学习的力量,激励他们奋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共同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爱,“爱生如子”,师生之间顺其自然产生情感认同,他们就一定会把教师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和需求,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所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爱护和帮助,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思维的火花,要靠教师的情感点燃,教师的每句话、每个要求,都要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把自己放在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给学生的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安全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要关爱“滞后生”、“留守生”,对他们尤为要以心暖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课中尽可能多提供让这些学生表现自我和不断获得成功的机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让全体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兴奋、愉快状态,学生才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学得积极主动。当他们感受自己情感需要获得满足时,会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会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情感,充分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
4. 以难练思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必到班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感知的强烈程度与学习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学习犹如摘“桃子”,如果是信手拈来和桃熟落地,学习者的印象就不会深刻,甚至感到“果实无味”;但如果是“拼命跳或站在梯子上也摘不到”也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最理想的是“让他们经过自己努力摘得到”。新课标也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要提出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的问题或者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富有思考性和曲折性阻碍的问题,学生还要能够解决的,但不是让他们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就能解决的。只有如此,当疑问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才乐于思考,形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
收稿日期:2012-04-18
1. 以疑引思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也就是学生学习有了疑问,才自然会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引发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始、课中要善于紧扣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设疑难,尤其是学生“满足”现状不以为疑的问题上,制造出矛盾陈设出悬念或利用投石激浪等方法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拨动他们思维的弦,使他们从内心产生解疑释疑的强烈愿望。我们也可在课尾,设置悬念,制造疑问,则让学生感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欲罢不能、余味无穷,因而激发他们继续思维的热情,越学越想学的动力。
2. 以趣激思
兴趣指兴致,它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学生自己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求知的内在动力。实践研究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当因此要让学生乐于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进入认真独立思考的境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授课艺术,优化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个人的工作实践表明,当我们授课时情绪饱满,课堂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寓理于趣,以趣激思,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我们要不断变换授课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听课时都能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愉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积极思维。
3. 以情促思
情感是师生双边活动与沟通交流的粘合剂,是教与学的砥柱,它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有效性。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教师只要以真情和真心给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就能给他们学习的力量,激励他们奋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共同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爱,“爱生如子”,师生之间顺其自然产生情感认同,他们就一定会把教师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和需求,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所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爱护和帮助,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思维的火花,要靠教师的情感点燃,教师的每句话、每个要求,都要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把自己放在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给学生的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安全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要关爱“滞后生”、“留守生”,对他们尤为要以心暖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课中尽可能多提供让这些学生表现自我和不断获得成功的机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让全体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兴奋、愉快状态,学生才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学得积极主动。当他们感受自己情感需要获得满足时,会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会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情感,充分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
4. 以难练思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必到班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感知的强烈程度与学习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学习犹如摘“桃子”,如果是信手拈来和桃熟落地,学习者的印象就不会深刻,甚至感到“果实无味”;但如果是“拼命跳或站在梯子上也摘不到”也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最理想的是“让他们经过自己努力摘得到”。新课标也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要提出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的问题或者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富有思考性和曲折性阻碍的问题,学生还要能够解决的,但不是让他们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就能解决的。只有如此,当疑问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才乐于思考,形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
收稿日期: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