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动”的时空,提升“动”的质量,可以大大促进幼儿身体与智能的发展,陶冶幼儿思想情操。幼儿园活动内容多姿多彩,而建构游戏则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本文试就建构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运用,谈谈一孔之见。
一、运用好准备阶段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储备表象
建构游戏的开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过程阶段、整理阶段,这三个阶段对应的时间分别为游戏前、游戏中和游戏后。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注重两个策略的指导运用,一是表象积累策略,二是技能预备策略。
表象积累策略,旨在指导幼儿完成表象积累的任务,即引导幼儿对建构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并运用比较的方法,以求有所发现,从而加深对建构物体的结构特点及空间位置的感知与理解,以便进行建构活动时胸有成竹。表象积累的内容包括平面表象积累、立体表象积累和表象互为转换。平面表象积累要求教师运用平面图片指导幼儿对形态、结构进行感知;立体表象积累要求教师将立体的建筑物(主要指微缩模型等)呈现在幼儿眼前,指导他们对该建筑物的比例、构造等特点进行感知;表象互为转换要求教师将建筑物的平面表象和立体物象放在一起加以比照,引发幼儿观察、比较、思考,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进而将所获取的经验迁移运用到对平面图片的观察与转换上面,即由看到的平面图片联想到其立体的构造特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物象。有了上面所说的“两种积累”和“一个转换”,幼儿就会对将要建构的建筑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技能预备策略旨在运用科学、有效的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平铺、叠高、架空、围合、转向等基本技能。这些基本技能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通过单项训练来促进学生逐步掌握。
二、运用好过程阶段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体验成功
过程阶段是建构游戏活动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施展建构技能搭建平台,创设时空,使幼儿能够立足于自己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建构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为达此目的,教师可科学地使用以下策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推进建构活动顺利进行:
一是结构转换策略,此策略需要指导幼儿完成“立体→平面→立体”的转换。例如,要建构“我们的幼儿园”,先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熟悉布局;然后,在建构前画好平面图;最后,根据布局建构相应的建筑,实现建构立体化。二是材料支架策略,要求教师针对幼儿已有经验或能力无法处理当前问题时,予以适时的启发和提示,从而帮助幼儿解决当前问题,不致于让幼儿望而生畏。三是遭错策略,即在建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幼儿去遭遇错误的操作,从而激发其发现与思考,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错误原因,寻求正确方法,进而成功完成建构,体验成功。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此策略体现的就是这一思想。四是发散思维策略,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或方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钻在一个胡同中,直来直往”,缺少变通。例如,玩积木游戏时就可运用此策略来帮助幼儿打开思维,跳出模仿的束缚,有创意地进行搭建,并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此外,教师还可运用情境体验、平行示范、多媒体展示等策略,有效地指导幼儿去观察、思考、发现、了解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建构顺序和技巧,并在实践中掌握各种建构技能,发展建构能力。
三、运用好整理阶段的指导策略,提高幼儿建构能力
整理阶段处于建构游戏结束之后。此阶段,要切实运用好“标记匹配”和“多元评价”两个策略来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类、评价等能力。
所谓“标记匹配”,即要求教师运用实物对应摆放、等比图例对应、缩比图例对应等方法,对建构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加以归类和摆放,从而培养幼儿的整理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在运用积木玩建构游戏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运用幼儿可接受的不同的标记,来引导他们将零碎的积木进行有序摆放,加以整理。这样做可以锻炼幼儿的感知及思维能力。
建构游戏的开展离不开评价的参与,适时而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幼儿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参与的自信心。多元评价策略要求幼儿、教师、家长全部参与评价,其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等。当然,这几种评价不是单一使用的,也可以根据需要综合起来运用,从而帮助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前进动力和改进建议,进而去完善自己的建构作品,在完善过程中提高建构水平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务必注重在建构游戏的不同阶段,运用有效的策略,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从而促进游戏顺利推进,发展幼儿建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新城幼儿园)
一、运用好准备阶段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储备表象
建构游戏的开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过程阶段、整理阶段,这三个阶段对应的时间分别为游戏前、游戏中和游戏后。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注重两个策略的指导运用,一是表象积累策略,二是技能预备策略。
表象积累策略,旨在指导幼儿完成表象积累的任务,即引导幼儿对建构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并运用比较的方法,以求有所发现,从而加深对建构物体的结构特点及空间位置的感知与理解,以便进行建构活动时胸有成竹。表象积累的内容包括平面表象积累、立体表象积累和表象互为转换。平面表象积累要求教师运用平面图片指导幼儿对形态、结构进行感知;立体表象积累要求教师将立体的建筑物(主要指微缩模型等)呈现在幼儿眼前,指导他们对该建筑物的比例、构造等特点进行感知;表象互为转换要求教师将建筑物的平面表象和立体物象放在一起加以比照,引发幼儿观察、比较、思考,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进而将所获取的经验迁移运用到对平面图片的观察与转换上面,即由看到的平面图片联想到其立体的构造特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物象。有了上面所说的“两种积累”和“一个转换”,幼儿就会对将要建构的建筑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技能预备策略旨在运用科学、有效的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平铺、叠高、架空、围合、转向等基本技能。这些基本技能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通过单项训练来促进学生逐步掌握。
二、运用好过程阶段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体验成功
过程阶段是建构游戏活动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施展建构技能搭建平台,创设时空,使幼儿能够立足于自己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建构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为达此目的,教师可科学地使用以下策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推进建构活动顺利进行:
一是结构转换策略,此策略需要指导幼儿完成“立体→平面→立体”的转换。例如,要建构“我们的幼儿园”,先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熟悉布局;然后,在建构前画好平面图;最后,根据布局建构相应的建筑,实现建构立体化。二是材料支架策略,要求教师针对幼儿已有经验或能力无法处理当前问题时,予以适时的启发和提示,从而帮助幼儿解决当前问题,不致于让幼儿望而生畏。三是遭错策略,即在建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幼儿去遭遇错误的操作,从而激发其发现与思考,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错误原因,寻求正确方法,进而成功完成建构,体验成功。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此策略体现的就是这一思想。四是发散思维策略,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或方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钻在一个胡同中,直来直往”,缺少变通。例如,玩积木游戏时就可运用此策略来帮助幼儿打开思维,跳出模仿的束缚,有创意地进行搭建,并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此外,教师还可运用情境体验、平行示范、多媒体展示等策略,有效地指导幼儿去观察、思考、发现、了解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建构顺序和技巧,并在实践中掌握各种建构技能,发展建构能力。
三、运用好整理阶段的指导策略,提高幼儿建构能力
整理阶段处于建构游戏结束之后。此阶段,要切实运用好“标记匹配”和“多元评价”两个策略来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类、评价等能力。
所谓“标记匹配”,即要求教师运用实物对应摆放、等比图例对应、缩比图例对应等方法,对建构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加以归类和摆放,从而培养幼儿的整理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在运用积木玩建构游戏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运用幼儿可接受的不同的标记,来引导他们将零碎的积木进行有序摆放,加以整理。这样做可以锻炼幼儿的感知及思维能力。
建构游戏的开展离不开评价的参与,适时而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幼儿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参与的自信心。多元评价策略要求幼儿、教师、家长全部参与评价,其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等。当然,这几种评价不是单一使用的,也可以根据需要综合起来运用,从而帮助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前进动力和改进建议,进而去完善自己的建构作品,在完善过程中提高建构水平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务必注重在建构游戏的不同阶段,运用有效的策略,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从而促进游戏顺利推进,发展幼儿建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新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