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源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应关注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找到学习语文的源泉,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语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开拓延展,拉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 】生活;资源;活动;社会;语文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目前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也是让语文回归生活的重要途径。而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关注生活,找到学习语文的源泉,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语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开拓延展,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开放的多维的教学环境,拉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艺术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入到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懂得生活、创造生活,并最终成为生活的主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以下谈谈笔者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网络,开发语文资源。
在当今时代,网络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当然也成为学生身边一个熟悉的字眼,尽管它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它的超凡优势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构建了巨大的资源宝库和交流平台,在这种取舍中,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我們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了解,以便更深的领悟到文章的主旨;教师也可搜集相关图片、文章的配乐朗读、动画课件等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而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都可利用网络来实现。阅读教学中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与其教师对照教参照本宣读,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在《燕子》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燕子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懂得它们的生活习性,在搜集资料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讲《纸船》一课时,我播放了动画片并制作相关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忍不住要为自己的母亲折一支纸船。经过实践,我感受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让学生感觉乐趣无穷。
二、关注媒体,活化语文课堂。
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我曾借鉴电视节目如"实话实说"、"道德观察"等形式,要求学生学习"实话实说" 、"道德观察"的主持人,大胆的诉说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并针对班级里出现的问题从道德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口语交际课中,我鼓励学生自己当记者,采访其他同学。由于形式新颖,学生都能踊跃参加,课堂效果良好。如在口语交际课"我的理想"时,同学们积极发表意见,把他们的理想,树立这种理想的原因等毫无保留的介绍给同学。他们非常乐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崇高理想,与其他同学分享喜悦,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正是这样开放式的,艺术的教学,让学生体悟到了生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语文魅力。
新课程理念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活动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题材。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举办朗诵比赛、故事会、创办壁报、板报、手抄报、设计警示牌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契机和动力,可以更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田园。在课外识字积累中,鼓励学生把收集到的识字材料,如宣传单、包装袋、童话故事、等编成一个小册子,可在班内进行一个小展览,增强识字的覆盖面。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调动了其课外识字的积极性,为学生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让他们在识字的乐趣和收获中展翅飞翔。
又如《下雪的声音》一文,下雪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聆听下雪声音它的同学却很少,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布置任务,并引导学生在下雪的时候去体验、感受和聆听。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如:在作文"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这一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教学中产生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通过生活观察,与家长、亲朋的访谈、询问,等方式搜集家乡旅游景点、特产、人物和历史文物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局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地快乐,发现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渊源,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我们应该具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朱熹有诗云:"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以课文作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作仁.《小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金芳(1981.12--),女,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师,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关键词 】生活;资源;活动;社会;语文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目前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也是让语文回归生活的重要途径。而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关注生活,找到学习语文的源泉,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语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开拓延展,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开放的多维的教学环境,拉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艺术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入到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懂得生活、创造生活,并最终成为生活的主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以下谈谈笔者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网络,开发语文资源。
在当今时代,网络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当然也成为学生身边一个熟悉的字眼,尽管它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它的超凡优势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构建了巨大的资源宝库和交流平台,在这种取舍中,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我們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了解,以便更深的领悟到文章的主旨;教师也可搜集相关图片、文章的配乐朗读、动画课件等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而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都可利用网络来实现。阅读教学中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与其教师对照教参照本宣读,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在《燕子》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燕子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懂得它们的生活习性,在搜集资料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讲《纸船》一课时,我播放了动画片并制作相关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忍不住要为自己的母亲折一支纸船。经过实践,我感受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让学生感觉乐趣无穷。
二、关注媒体,活化语文课堂。
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我曾借鉴电视节目如"实话实说"、"道德观察"等形式,要求学生学习"实话实说" 、"道德观察"的主持人,大胆的诉说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并针对班级里出现的问题从道德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口语交际课中,我鼓励学生自己当记者,采访其他同学。由于形式新颖,学生都能踊跃参加,课堂效果良好。如在口语交际课"我的理想"时,同学们积极发表意见,把他们的理想,树立这种理想的原因等毫无保留的介绍给同学。他们非常乐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崇高理想,与其他同学分享喜悦,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正是这样开放式的,艺术的教学,让学生体悟到了生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语文魅力。
新课程理念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活动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题材。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举办朗诵比赛、故事会、创办壁报、板报、手抄报、设计警示牌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契机和动力,可以更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田园。在课外识字积累中,鼓励学生把收集到的识字材料,如宣传单、包装袋、童话故事、等编成一个小册子,可在班内进行一个小展览,增强识字的覆盖面。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调动了其课外识字的积极性,为学生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让他们在识字的乐趣和收获中展翅飞翔。
又如《下雪的声音》一文,下雪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聆听下雪声音它的同学却很少,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布置任务,并引导学生在下雪的时候去体验、感受和聆听。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如:在作文"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这一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教学中产生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通过生活观察,与家长、亲朋的访谈、询问,等方式搜集家乡旅游景点、特产、人物和历史文物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局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地快乐,发现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渊源,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我们应该具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朱熹有诗云:"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以课文作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作仁.《小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金芳(1981.12--),女,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师,小学语文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