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城市民间音乐的传统与变迁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音乐学家对城市音乐的关注与研究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主要集中在对城市移民音乐的研究,通过都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来研究那些从乡村及国外迁入的移民音乐文化。学者们关于城市音乐的研究,是通过对许多不同类型的社区音乐实践活动的研究来实现的,不同的社区音乐建构了整个城市音乐体系。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斯洛宾(Slobin)从对西方社会中的移民音乐文化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亚文化、主文化与跨文化”三层文化理论。城市中的移民音乐常处于这三层文化之中的“亚文化”,它们不仅同主文化发生着一定程度的转变,还同时存在着跨地域、跨族群、跨文化的复杂现象。
  关于城市音乐中的民间音乐研究,毫无疑问要涉及到地域性问题,斯洛宾提出了全球音乐的不同关系体系,即地域、区域、跨地域。这些理论将有助于我们解释城市音乐中的不同类型及地域性文化特征。
  城市民族音乐学的兴起与城市各种移民的社区音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城市中不同的社区音乐类型都是民族音乐学家研究的个案。客观地说,城市音乐包含城市中所有的社区音乐类型,而每个社区音乐又是构成城市音乐的基本单元。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的迅猛发展,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也带来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因此,当今的城市音乐不仅包含西方古典音乐、城市流行音乐,还包括各种乡村民间音乐,这些音乐种类都是通过不同的社区来开展活动的。
  本论文以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Bruno Nettl)的两篇文章《底特律城市民间音乐初探》与《20世纪的世界音乐:西方影响的调查和研究》为例,并结合中国城市音乐的研究成果和现状,继续探讨城市民间音乐的传统与变迁、“亚文化”与“主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族群与跨地域性传播等问题。
  一、乡村民间音乐在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民间音乐在城市中的传承和发展与在其本土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此问题在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对美国底特律城市民间音乐的研究中可见一斑。内特尔在《底特律城市民间音乐初探》一文中表示,城市民间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音乐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处于城市背景中的民间音乐难免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内特尔认为,城市民间音乐传承中的典型现象,即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追随主流文化。如,底特律的部分移民愿意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而融入新的城市文化中。
  在底特律快速增长的人口中,多数是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丰富的民间音乐。底特律的大部分音乐是由那些移民带来的乡村音乐,只有一小部分民间音乐产生在城市。但是底特律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是从乡村移植到了城里,而是随着生活环境和传统的改变,音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底特律的白人移民将盎格鲁美国传统文化带到城市中,但除了新移民以外,大多数移民已经不再保留这些传统了。南部地区讲英语的社区由白人组成,但其文化已被摧毁。在这些社区中,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民歌不再是由父母教授给孩子。底特律南部白人的生活脱离了乡村传统,他们将古老的民歌交给一些乡村音乐的唱片组织机构接管并保存。于是南部的白人移民已经不再参与民间音乐的实践活动,他们依靠酒店里的职业音乐家、电台和电视,来教育下一代学习民间音乐。久而久之,除了少数从事传统音乐职业的乐师以外,这些民间歌曲、英美国家的民谣已逐渐消失。
  另外,内特尔谈到,南部的黑人到了这个城市,好像比那些白人更有意识去保留他们的乡村民间音乐传统,至少保留了一部分宗教歌曲、灵歌。但是让他们感兴趣的民俗歌谣已经很大程度上变成商业性的黑人流行歌曲,并由职业音乐家所表演。然而那些具有民间传统风格的宗教歌曲比起俗歌来,得到了较好的传承,这是因为许多教堂不赞成使用录音材料或电台,所以灵歌必须被口头传承。而黑人家庭多是非常虔诚的,因此,这些家庭成为口头传承中重要的单元。但比起宗教音乐来,黑人更愿意去表演爵士和其他流行音乐,因为这样可以稳固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相比之下,黑人比南部的白人对城市化有更大的热情。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底特律讲英语的白人及黑人移民,他们的民间音乐到了城市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也不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只有少数宗教音乐例外。并且在整体城市音乐文化中,黑人的民间音乐出现了逐渐由“亚文化”向“主流文化”层面转变的趋势。而主流文化具有主宰性,是一种支配性的主流意识,兼具有形性和无形性。在底特律的城市音乐文化中,主文化则可能包括俱乐部、电台及电视这些大众媒体播放的音乐,更有可能是一种复杂的支配意识。而黑人放弃了自己的民间音乐传统去适应城市音乐的变化,是基于在复合性的主流意识下,自身“亚文化”向城市“主文化”层面的转变。
  以上两种类型的乡村移民音乐传承及变异现象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也有所体现,如北京、上海等地。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很多乡村移民涌入都市,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移民音乐文化。但是这些移民的音乐文化并没能原样地传承下来,而是很多族群摒弃了传统,继而融入现代城市的主流音乐。
  二、城市民间音乐的传统性
  与之相反的是,底特律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在城市中尽可能多的保留了他们的民间音乐传统。
  底特律的非英语群体比当地的美国人更注重保留他们的民间音乐遗产。内特尔在文中谈到,非英语移民认为,民间音乐不仅是保持他们民族性的象征,还是让他们在城市其他居民中得到尊重的方法。尽管当地的美国人经常嘲笑他们奇怪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讲话的口音,他们的民间音乐经常会引起同情。但是他们知道,在外国环境中,一个欧洲民族必须努力去完成民间音乐传承的连续性,通过口传心授正常的途径才能确保这些民歌得以幸存。他们组建歌唱团体和俱乐部,发动职业的娱乐歌者,培养了很多专业人士。因此,这些移民比他们所在的国家保留的民间音乐更丰富。
  而在他们的故乡波兰,民间歌曲有可能在城市化、工业化以及政府宣传的压力下,其数量和力度在它们分布的中心明显地减少,但是在波兰文化的边缘,这些民歌却保留了相当长的时间和活力。因为,这些美籍波兰人离开自己的家园时,民间音乐正处于繁荣阶段。并且,在这些非英语的移民中,大部分民族都有半官方的组织,这些组织试图去保存他们的民间音乐遗产。   因此,底特律的非英语的欧洲移民更多地保留了自己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将这一传统视为自己的文化基因而进行传承和发展的。内特尔认为,这个事实重申了边缘化的幸存理论,文化的许多因素消失在它们分布的中心,但是更有可能存活于边缘。同时,笔者认为,波兰移民音乐的传承现象,也再次体现了文化的跨地域性传播的现象。
  移民音乐的这种跨地域传播现象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都有所体现。如在北京望京的韩国人社区。韩国传统民间音乐随着移民传播进京。这些韩国移民不仅组织了多样的民间音乐表演和娱乐团体进行演出,而且对下一代进行严格的民族传统音乐的教育,基本上保留了韩国本土民间音乐的固有特色,并将其繁荣发展下来。
  从以上中外实例可看出,移民的民间音乐也同整体城市音乐与国内本土音乐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并且相互产生作用,呈现出一种交叉文化的复杂性,是一种多元、多向的跨文化现象。
  三、城市民间音乐的城市化
  尽管非英语的欧洲移民保留了更多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但是随着城市商业化的快速进程,这些民间音乐仍然面临着一定程度规范和改变。
  内特尔在研究中指出,民间音乐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多是人为的、有意识的改变。城市中大部分乡村歌曲都是商业化的再创作,它们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来自歌手的编创。一方面,这些民间音乐经常被用于不同类型的收集和印刷、出版与录音中,期间有许多专家对民间音乐进行规范,这是促进民间音乐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国外出生的移民越来越少,民间音乐在底特律的规模和力度也逐渐缩小。因此作者预言,欧洲民间音乐在底特律将有可能消失,但不会比欧洲自己国内消失得快。城市的乡村音乐面临着改变,但它表现了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部分。最后作者提出疑问,有多少真正的民间音乐在底特律?它们看起来很少或者没有。有些组织出于一定的目的试图去强加某些民歌给人们,比如,许多工人阶层试图去增加一些齐唱歌曲到民歌中,相似的情形可能会产生团体歌曲,政治歌曲、俱乐部歌曲、爱国歌曲等。
  也就是说,底特律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但由于商业化的再度创作,职业音乐家的改编与规范,各种组织机构的介入,使得民间音乐逐渐丧失了传统性。
  城市民间音乐的人为操纵性改变的现象,在中国亦有所体现。各种民族音乐题材、体裁的作品经过不同程度的改编、加工后被搬上城市舞台,只为迎合不同观众的审美喜好。这种对民间音乐人为的改变,其实是基于城市文化的主流思想意识支配,目的是对城市主流文化的追随,并且具有一种多元文化的交叉性和混融性特征。
  四、城市民间音乐的西方化
  除了以上探讨的变迁原因之外,西方化是城市民间音乐变迁的又一重要趋向。
  内特尔在《20世纪的世界音乐:西方影响的调查和研究》一文中指出,很难对音乐文化进行界定。比如说,很难解释在德黑兰表演的伊朗古典音乐与波斯音乐的关系。这个表演团体中很少有人知道伊朗固有的古典音乐传统,而知道更多的是西方音乐及西方流行音乐的特征。在德黑兰,西方的古典音乐、民间音乐、非伊朗亚洲体系的音乐都对他们的音乐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他们比较重视西方的音乐观念,并且西方音乐致使许多城市民间音乐风格发生了改变,甚至有的民间音乐已经消失。西方音乐的功能和声、强调乐器的合奏等特征,都对非西方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内特尔还强调不同音乐文化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的作用@。
  然而各个地区城市民间音乐受西方影响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内特尔通过两种不同现象来说明印度音乐受西方影响的情况。
  1.印度的小提琴音乐未被西方化。尽管西方小提琴用于印度音乐,但它的声音却很难西方化,无法将其归为受西方影响的音乐,这是很少的个案。内特尔认为,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一部分世俗音乐文化具有现代亚洲和非洲城市音乐的特征,甚至没有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这种特殊种类的文化混合着现代城市的特征,可能是西方城市生活风格的和乡村价值观念的外延,音乐生活的城市化或许没有开始。
  2.拉格音乐的变化。在马德拉斯,从某种意义上说,南印度古典音乐已经变成实质上受西方影响的音乐。如为了保证卡纳蒂克音乐能够生存,并能够与西方音乐竞争,在拉格表演时会把季节和其他的限制放在一边。因此,在西方音乐观念为导向的音乐会中,民间音乐的观念被很大程度地改变了,这些世俗与宗教的、严肃和轻音乐、古老的和实验性的音乐可能被混合在一种文化语境中。
  相似的研究结论在中国城市音乐研究个案中也有体现,如汤亚汀对上海犹太难民社区音乐的研究。该文指出,在上海虹口犹太人集聚的社区,其演奏的音乐除了传统的宗教音乐以外,还有大量的西方音乐,体现了犹太音乐与西方音乐并存的二元性特征。
  以上研究表明,西方化是目前城市民间音乐保持传统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脱离了乡村环境的民间音乐,在城市音乐生活中除了本身的放弃与保留之外,还会面临着来自其他音乐的类型的影响,尤其是西方音乐,这也是城市音乐的重要特征。尽管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但却存在着多种可能变化的因素,以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对城市化的适应。
  结语
  城市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说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这是民间音乐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与经济、文化、制度与规定的变化相适应,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城市移民音乐脱离了乡村环境,致使许多音乐类型发生了从结构、功能到音乐观念的一系列改变,这同时又是一种跨地域性传播与传承的必然结果。虽然有一些民间音乐处在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交替状态中,其本身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变异,但音乐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及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并逐渐被城市化。
  另一方面,城市民间音乐的西方化现象,是多元文化社会特有的文化交叉和文化混融现象。这些音乐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但又同时受主流文化思想意识的支配,产生一些变化去适应竞争,从而得以在城市中生存。城市音乐的主流思想毫无疑问是城市化和西方化,不同的社区音乐文化脱离了自己传统文化生存的环境,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城市化的特征。如此一来,民间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变异。因此我们说,城市中民间音乐的传统性只是相对的,更多的是处于适应城市化而产生变迁的过程。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2008年12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冬雨绵绵,“二泉映月广场”彩球高悬,由无锡市委市政府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联合主办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正在冒雨举行。本次阿炳诞辰纪念由成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阿炳艺术委员会、召开阿炳艺术论坛、《礼乐无锡》首发式、阿炳纪念大会、二泉映月音乐会、“丝竹天韵”迎春音乐会等多项内容组成,参加人员除江苏省、市、区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协相关领
序  本文以2000年的一次对老志诚的采访为据,揭示出犹太籍音乐家耒维思在京活动及其理论意义;王洛宾创作、改编“新疆歌曲”部分历史实情;北平(1927—1949)——一个被忽略的文化中心的内在意义等三个问题为要点,意在还原、补正历史之遗、之失、之缺。  2000年9月11日(中秋节的前一天),笔者与俞玉姿教授及林凌风研究员,对老志诚先生进行了采访,地点?押老志诚先生北京木樨地寓所。  采访要点: 
年4月21日在福建泉州召开“海峡乐谈”,会议发起人、作曲家吴少雄将主题限定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作”,被邀请的作曲家也都与此主题有直接关系。会议还邀请了一些音乐评论家,体现了“乐谈”的理论维度。显然,这次会议既是作曲家对自己创作的反思,也是与会者对音乐创作未来的思考。笔者在会上的发言涉及多个问题,有些是平时的思考,有些是会议上受启发的思考。由于现场时间短促,来不及细说,故在此略为展开来作“后
经典的重新挖掘与创新发展是近年来舞台作品创演的新趋势,朱嘉禾、王艳梅作曲的歌剧《红色娘子军》(下简称《红》剧)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中产生的作品。它由中央歌剧院与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文联共同制作,日前作为”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参演剧目”在北京上演。它将人们的思绪再次拉到了五十多年前。《红》剧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以同名电影而成名。其芭蕾舞剧版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中更具里程碑意义。这部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并由中
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要求,2020年4月1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河北师范大学主办,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全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院长论坛”以钉钉视频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   在为期一天的线上视频会议中,来自全国32所音乐学院的院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的理事以及11个省市级音乐教研员、知名专家学者共计百余人,围绕互联网 背景下高
19年6月24至28日,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第二十届双年大会(20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opular Music)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隆重召开。   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
族管弦乐配器是上海音乐学院自上个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学科专业。胡登跳先生的“民族管弦乐法”开创一时之先,已近六十年。他提出的建立在吹、拉、弹、打的四个组别基础上的乐器组合形式,以及他探索的“丝弦五重奏”也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广泛影响。其后,民族管弦乐配器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一直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器乐作曲专业的优势及特色学科。随着民族管弦乐配器法创作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发扬传统经典文化的语境中
Ethnomusicology这个词从最初在欧洲出现至今已有50多年,自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并被广泛使用也已近30年的时间,但学术界对Ethnomusicology的学科概念和中文译名一直未能统一,这给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弄清各学科名称之间的关系,本文力图从Ethnomusicology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入手,对这些学科的学术概念、学科内涵、研究角度、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我走在凄清的路上,天空正飘着濛濛细雨,在这寂寞黯淡的暮色里,想起我们相别在雨中,不禁悲从心中生……”  此为台湾原著民作曲家李泰祥先生所创作的歌曲《走在雨中》的歌词。现如今这位走在凄清路上的孤独行者默然地驻足在古稀孔子的生命驿站,与我等相别在红尘了。而他的歌迷却注定在这寂寞、暗淡的暮色里悲从心中生。在此送上一个曾醉沁泰祥其声于情,却不曾挂怀泰祥其人于心的流行音乐食客的哀思吧!  庄子妻亡击缶而舞以
11中国广州第二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音乐教育高端论坛”于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在广州大学召开。会议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来自海内外的63所院校、音乐类核心刊物编辑部及研究机构的13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60余篇,论题涉及音乐教育哲学、传统音乐教育和其他研究论域。  音乐教育哲学问题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继2009年11月在广州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