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一门崭新的学科——通用技术课走进了我校学生的学习领域。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方面形形色色的知识。但是,由于通用技术课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各项教学资源比较缺乏为这门课程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通过一年的不断摸索与尝试,逐渐发现: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视频资料具有吸引力大、时效性强、形象直观、讲解透、效率高且资源丰富、易于获得与处理等特点,合理的应用视频资料进行教学既符合“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的课程目标,又符合“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的课程基本理念。因此我认为:视频资料是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用技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尝试应用视频资料来丰富和弥补课堂教学手段的不足。
一、视频资料的获得
其实目前最廉价、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到网上搜索和下载所需的视频。若能充分发掘网络资源,其丰富程度甚至超出你的想象。其方法简单、功能强大、资源丰富是一方面,另一个优点是它搜到的资源可靠性好、可用性高,几乎都可以下载,十分好用。例如在讲“技术试验”第一节时,我想以“神州飞船”的发射为例来讲技术试验。正好当时我们国家刚好发射了神舟七号,我看到了现场直播的视频,随即突发奇想:就用这段新闻引课,学生热情非常高,教学效果相当好。
二、视频资料的使用:
首先,由于视频资料具有生动活泼、及时高效、通俗易懂等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融入学习情景、进入学习状态,所以用视频资料引课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神州火箭发射的新闻,正是由于时效性非常强而且学生们兴趣浓厚才在课堂上引起强烈反响,而后再讲解技术试验也就容易多了。又如,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也是当时的重大科技事件,学生普遍比较关心。但由于绝大多数人都住校,所以没有条件看电视,甚至许多学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我在课上给他们播放火箭发射的实况录像和介绍飞船工程的有关视频时,学生们又惊喜又兴奋,整堂课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所以,当我们苦于引课、一筹莫展时,不妨采用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视频来引入。
其次,通用技术课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这就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有些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教师自身能力有限未必能很好的阐明某些原理或细节(如系统与结构,结构的设计原理等);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或生僻,不利于口头讲解或只靠语言描述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如木工常用的榫卯连接结构等);有些现象或过程非常复杂繁琐,仅靠教师讲授不够直观具体(如“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汽车的碰撞试验、生产流水线的运行流程等)。在这些情况下,视频资料生动直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
例如:我在上“经典结构的欣赏”时,并没有采用书中的素材,而是紧扣奥运主题介绍“鸟巢”和“水立方”这两个建筑的结构。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对它们更感兴趣,更是由于这两座令国人骄傲的建筑的结构也的确堪称经典。而如果仅靠我去讲解几张图片的话,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特意精选并剪辑了几部有关的访谈节目,让专家给学生们开讲座;还有一部介绍“鸟巢”的纪录片,其中既有技术与设计方面的通俗介绍又有建筑背后的人物故事,从而使学生在了解结构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以及劳动创造的艰辛,无形之中也蕴含着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上“稳固结构的探析”时需要讲解学生们接触很少的榫卯连接结构,上课时我就用到了《岳阳楼中的榫卯力量》这个视频,看过这段视频后学生对榫卯结构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弘扬了民族文化。
最后,有些十分典型的案例甚至可以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此时视频资料便能起到穿针引线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结构与稳定性”时,我先播放了《鸡蛋能立起来吗》的前半部分,介绍了某人能够轻松的将任意一只生鸡蛋立在玻璃等平面上的绝活,并据此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鸡蛋为什么能立住呢?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原委的兴趣。一开始学生们要么是根本没有思路要么是答不到点子上。而在学完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后,他们很快就抓住了要害:鸡蛋重心所在的垂线落在与平面接触的点或面上。可是它们接触的地方究竟是一个点还是一个很小的平面呢?如果只是一个点,此人能如此轻松的就把鸡蛋立起来吗?如果是一个很小的平面,那么这个平面是怎么来的呢?学生们又没了主意。最后我才把后半部分视频播出,揭开了谜底:原来鸡蛋的表面并不是光滑的,而是有许多突起的小点,正是它们构成了一个很小的支撑面,所以只要使鸡蛋重心所在的垂线落在该平面内就可以立起来了,这就相对容易了许多。学生们恍然大悟——显然,这一案例使他们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层层深入,从始至终视频资料可谓功不可没。
视频资料优点颇多,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并不断的积累经验的话,相信它一定会得到更多更好的妙用的。
三、视频资料的筛选:
第一,多用启发性资料。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是新一轮课改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视频资料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第二,善用说明性资料。对于某些复杂繁琐、抽象难懂的课程内容,应用视频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少用无关资料。不要陷入单纯为了增加吸引力而使用视频、甚至“无处不视频”的误区,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无关的视频,不但无益于教学,反而浪费了时间甚至误导了学生。视频不是万能的,应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来考虑运用与否及如何运用。另外,有些视频中可能含有许多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信息,可以用一些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处理以突出主题、节省时间。
当然,能否把视频资料与课程内容很好的整合起来并加以合理的组织甚至巧妙的安排将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才能驾轻就熟。
我通过一年的不断摸索与尝试,逐渐发现: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视频资料具有吸引力大、时效性强、形象直观、讲解透、效率高且资源丰富、易于获得与处理等特点,合理的应用视频资料进行教学既符合“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的课程目标,又符合“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的课程基本理念。因此我认为:视频资料是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用技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尝试应用视频资料来丰富和弥补课堂教学手段的不足。
一、视频资料的获得
其实目前最廉价、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到网上搜索和下载所需的视频。若能充分发掘网络资源,其丰富程度甚至超出你的想象。其方法简单、功能强大、资源丰富是一方面,另一个优点是它搜到的资源可靠性好、可用性高,几乎都可以下载,十分好用。例如在讲“技术试验”第一节时,我想以“神州飞船”的发射为例来讲技术试验。正好当时我们国家刚好发射了神舟七号,我看到了现场直播的视频,随即突发奇想:就用这段新闻引课,学生热情非常高,教学效果相当好。
二、视频资料的使用:
首先,由于视频资料具有生动活泼、及时高效、通俗易懂等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融入学习情景、进入学习状态,所以用视频资料引课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神州火箭发射的新闻,正是由于时效性非常强而且学生们兴趣浓厚才在课堂上引起强烈反响,而后再讲解技术试验也就容易多了。又如,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也是当时的重大科技事件,学生普遍比较关心。但由于绝大多数人都住校,所以没有条件看电视,甚至许多学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我在课上给他们播放火箭发射的实况录像和介绍飞船工程的有关视频时,学生们又惊喜又兴奋,整堂课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所以,当我们苦于引课、一筹莫展时,不妨采用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视频来引入。
其次,通用技术课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这就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有些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教师自身能力有限未必能很好的阐明某些原理或细节(如系统与结构,结构的设计原理等);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或生僻,不利于口头讲解或只靠语言描述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如木工常用的榫卯连接结构等);有些现象或过程非常复杂繁琐,仅靠教师讲授不够直观具体(如“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汽车的碰撞试验、生产流水线的运行流程等)。在这些情况下,视频资料生动直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
例如:我在上“经典结构的欣赏”时,并没有采用书中的素材,而是紧扣奥运主题介绍“鸟巢”和“水立方”这两个建筑的结构。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对它们更感兴趣,更是由于这两座令国人骄傲的建筑的结构也的确堪称经典。而如果仅靠我去讲解几张图片的话,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特意精选并剪辑了几部有关的访谈节目,让专家给学生们开讲座;还有一部介绍“鸟巢”的纪录片,其中既有技术与设计方面的通俗介绍又有建筑背后的人物故事,从而使学生在了解结构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以及劳动创造的艰辛,无形之中也蕴含着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上“稳固结构的探析”时需要讲解学生们接触很少的榫卯连接结构,上课时我就用到了《岳阳楼中的榫卯力量》这个视频,看过这段视频后学生对榫卯结构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弘扬了民族文化。
最后,有些十分典型的案例甚至可以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此时视频资料便能起到穿针引线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结构与稳定性”时,我先播放了《鸡蛋能立起来吗》的前半部分,介绍了某人能够轻松的将任意一只生鸡蛋立在玻璃等平面上的绝活,并据此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鸡蛋为什么能立住呢?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原委的兴趣。一开始学生们要么是根本没有思路要么是答不到点子上。而在学完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后,他们很快就抓住了要害:鸡蛋重心所在的垂线落在与平面接触的点或面上。可是它们接触的地方究竟是一个点还是一个很小的平面呢?如果只是一个点,此人能如此轻松的就把鸡蛋立起来吗?如果是一个很小的平面,那么这个平面是怎么来的呢?学生们又没了主意。最后我才把后半部分视频播出,揭开了谜底:原来鸡蛋的表面并不是光滑的,而是有许多突起的小点,正是它们构成了一个很小的支撑面,所以只要使鸡蛋重心所在的垂线落在该平面内就可以立起来了,这就相对容易了许多。学生们恍然大悟——显然,这一案例使他们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层层深入,从始至终视频资料可谓功不可没。
视频资料优点颇多,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并不断的积累经验的话,相信它一定会得到更多更好的妙用的。
三、视频资料的筛选:
第一,多用启发性资料。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是新一轮课改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视频资料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第二,善用说明性资料。对于某些复杂繁琐、抽象难懂的课程内容,应用视频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少用无关资料。不要陷入单纯为了增加吸引力而使用视频、甚至“无处不视频”的误区,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无关的视频,不但无益于教学,反而浪费了时间甚至误导了学生。视频不是万能的,应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来考虑运用与否及如何运用。另外,有些视频中可能含有许多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信息,可以用一些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处理以突出主题、节省时间。
当然,能否把视频资料与课程内容很好的整合起来并加以合理的组织甚至巧妙的安排将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才能驾轻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