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回观西方现代化进程,其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启蒙精神的产物,因此在我国近代思想解放过程中,西方启蒙精神的传播曾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也留下了许多问题。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长久消极影响使我们开始反思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思想日益多元化、交流与冲突不断的今天,启蒙理性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该如何走下去,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作用的观点可以给我们一定启发。
关键词:启蒙精神;反思;中国特色;合力作用;指导思想
一、何谓启蒙
正确理解启蒙是正确对待启蒙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启蒙运动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运动。汉普生曾经指出,为启蒙运动 “下任何一般性的定义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如果为它下一个定义,则此定义一定会包含许多限制与矛盾,以至于变得毫无意义”。从17、18世纪英、法、德等国的思想状况来说,后来被人们称为启蒙思想家的人中,既有崇尚个人自由或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者,又有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主义者,还有主张人民主权的民主主义者;既有崇拜理性的理性主义者,又有重视感觉的经验主义者,还有张扬情感的浪漫主义者,等等。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思想运动,这种矛盾和张力不仅存在于不同思想倾向的思想家之间,甚至存在于同一思想家的思想内部。例如,卢梭,不仅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而且是启蒙运动最有力的批评者。这种复杂的思想状况还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导致不同的学者对启蒙运动会有不同的认识,乃至于像汉普生所说,“在某一个限度以内,你认为启蒙运动是什么,启蒙运动就是什么。”
如果非要给启蒙划定一个界限,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推动整个人类走向文明的根本精神。本来启蒙就是走向文明,把人类从野蛮状态解放出来成为脱离丛林法则的伦理人存在,其根本目标是是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所以启蒙思想不是西方特有,更不是专指那一场启蒙运动,可以说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接受不同程度的启蒙的过程。
二、启蒙的合力作用
那么关于启蒙在中国现代化中如何构建和怎样发挥作用,人们的看法大体有三种:一是认为西方近代以来发展出来的现代性具有普适性,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西方化,或者说就是要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因此,应该用以自由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启蒙思想来启迪中国人民,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属于这种看法。二是认为现代性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启蒙思想反映的只是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要求,社会主义虽然要继承资本主义的合理因素,但社会主义理想和启蒙理想仍有质的不同,因此中国要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就不能由启蒙思想来指导,而只能由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这种看法。三是认为现代性是多元的,每个国家的现代性都必然带有自身传统的特性,只有和传统相结合而不是相断裂,才能真正发展出本国的现代性来,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简单由启蒙思想来指导,而必须由传统思想和启蒙思想相结合的某种新传统思想来指导,像新儒家、新法家、新道家等就属于这种看法。
但在我看来,以上不同观点的划分过于简约化,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甚至破坏了启蒙精神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完整性。特别是“全盘西方化”的观点,甚至在历史上引发过全盘西化的浪潮,从前一部分我关于人类文明史即启蒙史的分析出发,否定中国自身产生过的启蒙性精神,等于直接否定了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作为文明体的存在。
恩格斯曾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由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这是他关于历史合力论的表述,本义是强调无数意志和每个意志背后的诸多因素共同形成整个人类活动,并指出客观规律与整个人类活动的结合是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在这里我想借用这个概念,把具有自身内在规定性的启蒙精神内核看做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把我们在理解这个内核时所依靠的一些理论工具例如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儒家思想等看做是形成我们整个思维活动的那些因素,那么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就形成了我们主观方面对启蒙思想进行理解的整个思维活动,当客观规定性与我们的主观理解再进行综合,就形成了最终的历史结果,即适合我们的启蒙。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次合力,下面我用一个关系图来表示这个过程:
三、中国启蒙向何处走
那么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作为古老文明体的中国,作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着的中国,我们下一步的启蒙之路该向何处?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启蒙的客体是人,主体是人,最终追求的也应当是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与社会主义追求全人类的解放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馬克思在经济层面上曾论述过社会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与此相对的则是资本主义对利益的终极追求,是资本对生产者个人的无限剥削。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是中国启蒙的一个基本方向,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与伦理社会道德准则的方向。
其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思想的闪光点,“开启民智”无疑也是启蒙的一种,儒墨道法诸派学者都在思想的自由性、独立性、智慧性等方面进行过研究,也为推动思想解放与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为我们社会主义方向的启蒙道路添砖加瓦。
最后,全球化背景下博采众长。虽说启蒙思想不是西方的特产,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理性主义精神实际上起源于西方,在这点上我们应当保持谦虚,取人之长补我之短。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化启蒙之路的一点看法,不成熟之处颇多。
作者简介
万聪颖(1998—)籍贯:河南省驻马店市,工作单位:湖北大学,职称: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汉普生:《启蒙运动》,李丰斌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序”,第Ⅱ页。
汉普生:《启蒙运动》,“序”,第Ⅱ页。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关键词:启蒙精神;反思;中国特色;合力作用;指导思想
一、何谓启蒙
正确理解启蒙是正确对待启蒙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启蒙运动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运动。汉普生曾经指出,为启蒙运动 “下任何一般性的定义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如果为它下一个定义,则此定义一定会包含许多限制与矛盾,以至于变得毫无意义”。从17、18世纪英、法、德等国的思想状况来说,后来被人们称为启蒙思想家的人中,既有崇尚个人自由或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者,又有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主义者,还有主张人民主权的民主主义者;既有崇拜理性的理性主义者,又有重视感觉的经验主义者,还有张扬情感的浪漫主义者,等等。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思想运动,这种矛盾和张力不仅存在于不同思想倾向的思想家之间,甚至存在于同一思想家的思想内部。例如,卢梭,不仅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而且是启蒙运动最有力的批评者。这种复杂的思想状况还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导致不同的学者对启蒙运动会有不同的认识,乃至于像汉普生所说,“在某一个限度以内,你认为启蒙运动是什么,启蒙运动就是什么。”
如果非要给启蒙划定一个界限,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推动整个人类走向文明的根本精神。本来启蒙就是走向文明,把人类从野蛮状态解放出来成为脱离丛林法则的伦理人存在,其根本目标是是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所以启蒙思想不是西方特有,更不是专指那一场启蒙运动,可以说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接受不同程度的启蒙的过程。
二、启蒙的合力作用
那么关于启蒙在中国现代化中如何构建和怎样发挥作用,人们的看法大体有三种:一是认为西方近代以来发展出来的现代性具有普适性,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西方化,或者说就是要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因此,应该用以自由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启蒙思想来启迪中国人民,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属于这种看法。二是认为现代性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启蒙思想反映的只是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要求,社会主义虽然要继承资本主义的合理因素,但社会主义理想和启蒙理想仍有质的不同,因此中国要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就不能由启蒙思想来指导,而只能由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这种看法。三是认为现代性是多元的,每个国家的现代性都必然带有自身传统的特性,只有和传统相结合而不是相断裂,才能真正发展出本国的现代性来,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简单由启蒙思想来指导,而必须由传统思想和启蒙思想相结合的某种新传统思想来指导,像新儒家、新法家、新道家等就属于这种看法。
但在我看来,以上不同观点的划分过于简约化,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甚至破坏了启蒙精神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完整性。特别是“全盘西方化”的观点,甚至在历史上引发过全盘西化的浪潮,从前一部分我关于人类文明史即启蒙史的分析出发,否定中国自身产生过的启蒙性精神,等于直接否定了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作为文明体的存在。
恩格斯曾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由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这是他关于历史合力论的表述,本义是强调无数意志和每个意志背后的诸多因素共同形成整个人类活动,并指出客观规律与整个人类活动的结合是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在这里我想借用这个概念,把具有自身内在规定性的启蒙精神内核看做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把我们在理解这个内核时所依靠的一些理论工具例如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儒家思想等看做是形成我们整个思维活动的那些因素,那么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就形成了我们主观方面对启蒙思想进行理解的整个思维活动,当客观规定性与我们的主观理解再进行综合,就形成了最终的历史结果,即适合我们的启蒙。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次合力,下面我用一个关系图来表示这个过程:
三、中国启蒙向何处走
那么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作为古老文明体的中国,作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着的中国,我们下一步的启蒙之路该向何处?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启蒙的客体是人,主体是人,最终追求的也应当是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与社会主义追求全人类的解放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馬克思在经济层面上曾论述过社会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与此相对的则是资本主义对利益的终极追求,是资本对生产者个人的无限剥削。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是中国启蒙的一个基本方向,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与伦理社会道德准则的方向。
其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思想的闪光点,“开启民智”无疑也是启蒙的一种,儒墨道法诸派学者都在思想的自由性、独立性、智慧性等方面进行过研究,也为推动思想解放与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为我们社会主义方向的启蒙道路添砖加瓦。
最后,全球化背景下博采众长。虽说启蒙思想不是西方的特产,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理性主义精神实际上起源于西方,在这点上我们应当保持谦虚,取人之长补我之短。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化启蒙之路的一点看法,不成熟之处颇多。
作者简介
万聪颖(1998—)籍贯:河南省驻马店市,工作单位:湖北大学,职称: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汉普生:《启蒙运动》,李丰斌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序”,第Ⅱ页。
汉普生:《启蒙运动》,“序”,第Ⅱ页。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