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一种学习方式走入了中学的课堂,其重学习过程体验、知识迁移应用、问题探究解决、自主合作并举的实践特征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受到了中学师生的广泛欢迎,实为在通俗所称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困局中的一剂良方。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遇到的阻力(诸如观念革新、教材编排、课程设置、时空保证、师资支持、评价控制、实施动力等方面的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质疑研究性学习课程功能的理由,更没有阻挡我校推进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的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师生共建,解决无书和有书的“烦恼”
研究性学习究竟需不需要教材?没有教材,学生会不会无所适从?有了教材,又会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位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最开始是没有教材的。从内涵来讲,研究性学习既泛指一种始终贯穿于各学科学习的方法,也特指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本文所指是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各领域的现象中确定研究的问题和主题,以一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信息加工、现象研究及问题解决。可见,从学科属性角度来讲,研究性学习对教材的需求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迫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研究的题材,往往比直接从书本上寻找得来要有意义得多。
我校坚持师生为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主体,要求每一个研究性学习项目均有调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研究工作方案、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要有系统的过程研究资料和成果展示材料。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每学期研究性学习的经典案例的搜集、整理、归档。经过几年的积累,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学科特点,我们将典型案例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每一大类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个方向,分门别类,集结成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而促进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通识教育,铺就研究性学习的“路基”
学校在配备课程专任教师(包括部分学科教师)和选题研究导师(包括课程专任教师)以及课时保证之后,如何让师生“走近”并最终准确“走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关键问题。我校通过以下列内容为主题的一系列通识培训,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
(一)定位准确,明确学科愿景
在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科内涵及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让师生进一步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学科价值追求,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即本学科是让学生获取探究体验,不是接受书本知识;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是解题能力;是让学生主动收集处理信息,不是被动接受灌输;是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不是非我即他的分数竞争;是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是培养学生胸怀国家社稷的责任感,不是个人得失的小视野。只有定位较高并且准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导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达到学科开设的预期目标。
(二)角色重构,实现师生共进
研究性学习是推动新课程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支点,师生关系及其角色扮演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科教学效果。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必然带来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目标导向的结果教学转变为目标游离的过程教学,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而其前提就是传统师生关系转变。
教师的角色是“看护”者:发挥激发、指导、督促、评价等功能。学生的角色是亲历者:历经发现、研究、总结、展示等过程。教师的指导切忌包办代替,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此外,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克服研究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大胆超越,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
美国、芬兰的理科实验教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注重改革学校传统理科实验教育的弊端,让学生从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设计思路和程序、准备器具和材料、动手调查和实验,自己分析问题,经过一个完整的思维和动手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并自己记录。
简言之,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演绎的学习革命。
(三)明确流程,掌握研究规程
有别于一般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教学要求和程序。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应包括以下步骤和环节:
1. 学科通识教育阶段
介绍本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习要求、研究方法等概略性知识。
2.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引导学生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寻找和生成研究问题,组建研究团队,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等。
3. 研究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集体破题,提出研究假设或实施方案,进行任务分工,交流研究过程,初步提出研究结论或完成研究作品。
4. 成果表达交流阶段
在成果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班级、年级、校内、学区等)进行交流展示,进而进行成果的评价与鉴定。
5. 研究反思拓展阶段
要求全组成员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梳理,思考研究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拓展延伸的设想。
(四)认知课题,奠定研究基础
研究性学习虽然不是专业研究,但必会涉及一些带有专业性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手段。
1. 掌握一般教研方法
教师要非常熟悉几种常见的科研方法,弄清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方法的区别与适用范围,如观察法的注意事项、实验法的基本要素(问题、假设、方法、对象、变量、流程等)、调查法的问卷设计和样本抽样等;此外,还应掌握方法运用过程中计划的制订、过程的控制、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等。
2. 熟知科研文本规范
研究性学习最终需以一定形式进行成果表达: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展示报告,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认真撰写开题报告或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和研究后记等,清楚这几类文本的撰写要求。 三、师导生主,共同体验研究过程(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长江两岸河沙坝、鹅卵石的分布及形成规律研究
学校紧邻长江,专门修了一座100余米长的观江长廊,围绕长江话题进行研究具有丰富的题材。
学校一位物理教师在上课时,结合学校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就专门抛出了一个话题:“我们天天都在长江边,你们有没有发现长江边一些太常见甚至易被忽略的自然现象,找出它们,然后来告诉我,看你们能不能于平凡中见神奇。”
这就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招标”。
一周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不少问题,如:长江中的船为什么靠左行驶,而不是像汽车那样靠右行驶;长江边为什么会长一种漫天飞舞的蚊蝇,而其他地方几乎没看见;长江边有些是沙滩,有些是鹅卵石坝,有没有什么规律;等等。
这位教师一听河沙坝,正中下怀,因为那个现象既常见,又易被忽略,且正是物理学中流体力学的重要表现,当即让提问的学生课后组织几个同学(6个左右),先讨论一下。
几名学生经过实地考察过后,将研究的问题聚焦为:河沙坝与鹅卵石坝彼此独立存在的现象是偶然出现的还是必然形成的?为什么鹅卵石一般聚集在长江凸岸,而河沙一般堆积在长江凹岸?如果这个现象是必然出现的,那么有没有什么实践运用价值?然后,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并通过查阅文献,提出了几种理论假设,有学生提出是由地球自转原因形成的,有学生提出是由河道的地形影响产生的,有学生提出可能是由于河沙和鹅卵石化学成分、性质不同形成的,还有学生认为是河流速度缓急所致,等等。接着,他们又建构了多种模型进行试验。他们推翻一种假设后又试验另一种假设,在得到初步成功的试验结果后,运用相应的流体力学原理进行合理解释;同时,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访了长江水文研究中心的专家进行进一步的求证,终于获得圆满的研究成果,并运用这一成果成功地解释了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
整个研究过程为:课题选定-实地观察-问题聚焦-初步分析-教师点拨-实验验证-实验挫折-再次实验-专家解读-归因分析-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研究后记。
这一研究为自然科学领域的课题研究,教师在指导这类课题时有如下几个关键点:
(1)方法。观察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是主要方法。带领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注意捕捉规律性的现象。指导实验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特别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2)过程。通过观察得到初步结论,通过讨论进行理论假设和归因分析,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动作。(3)攻坚。指导学生学会勇于挑战,攻坚克难。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二)案例二: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设计
主题式活动设计是研究性学习另一种重要类型。学生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既可受到相应的教育,也可培养和锻炼学生活动策划与组织的能力。
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这个案例是我校的几名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设计的。
第一步,发现问题
活动的创意来自这位班主任多年的教育感受,并由班上一个学生对其父母极其不屑的态度激发。班主任就结合研究性学习要求,挑选了几位学生策划以理解父母、增进亲子感情为目标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第二步,价值分析
这个活动有没有意义呢?这是不言而喻的,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主题价值永远不会褪色。主要由几个班干部组成的设计队伍在班主任的鼓励之下顿感重任在肩,踌躇满志地进入了状态。
第三步,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设计
一个主题活动究竟要怎样着手进行?学生感觉头绪多,无从下手。
班主任召集学生略作点拨:(1)先回忆自己参加过的大型活动,想想别人都干了些什么。(2)查阅一下文献和网络,看看活动设计需要做什么事。(3)理清楚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及相关的条件。(4)提出活动的评价标准:怎样才算成功,怎样才有吸引力,怎样才有震撼力。(5)分工负责,职责落实。
两周后,学生向老师汇报了设计方案,主要包括:
1.内容设计 主要指活动由哪些内容要素组成,其中有感人的视频短片、诗歌朗诵(《母亲的赞歌》)、情景剧(《一种淡淡的味道——幸福》)、感恩歌曲、家长问卷、感恩誓言等。
2.方式设计 以主题班会的方式进行,全班学生人人参与。邀请部分家长、同年级学生代表、德育处领导等参加。
3.过程设计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较详细的预设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环节和程序。
设计方案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完善建议后,课题组就着手进行活动的推进与落实。
第四步,活动实施
主要有任务分工、材料准备、人员配合、方案论证、方案执行等环节。
第五步,活动推广
活动取得成功后,其影响逐步扩大,从班级活动成为年级的主题活动,进而成为学校德育的序列化主题教育行动。
从以上案例的展示中可以看到,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主要有情境体验、发现问题、信息处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思总结等。
此外,还应注意不同类别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自然科学领域的课题研究侧重实验研究法,要进行准确的操作定义;人文社科领域的课题研究侧重调查研究法,注意抽样方法、问卷设计、沟通技巧等关键点;项目制作类课题研究侧重项目的价值选择、条件分析、设计原理运用、图样设计等;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侧重活动的价值选择、活动的内容设计、活动的方式选择、活动的过程筹划等。
一、师生共建,解决无书和有书的“烦恼”
研究性学习究竟需不需要教材?没有教材,学生会不会无所适从?有了教材,又会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位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最开始是没有教材的。从内涵来讲,研究性学习既泛指一种始终贯穿于各学科学习的方法,也特指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本文所指是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各领域的现象中确定研究的问题和主题,以一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信息加工、现象研究及问题解决。可见,从学科属性角度来讲,研究性学习对教材的需求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迫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研究的题材,往往比直接从书本上寻找得来要有意义得多。
我校坚持师生为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主体,要求每一个研究性学习项目均有调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研究工作方案、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要有系统的过程研究资料和成果展示材料。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每学期研究性学习的经典案例的搜集、整理、归档。经过几年的积累,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学科特点,我们将典型案例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每一大类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个方向,分门别类,集结成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而促进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通识教育,铺就研究性学习的“路基”
学校在配备课程专任教师(包括部分学科教师)和选题研究导师(包括课程专任教师)以及课时保证之后,如何让师生“走近”并最终准确“走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关键问题。我校通过以下列内容为主题的一系列通识培训,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
(一)定位准确,明确学科愿景
在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科内涵及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让师生进一步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学科价值追求,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即本学科是让学生获取探究体验,不是接受书本知识;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是解题能力;是让学生主动收集处理信息,不是被动接受灌输;是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不是非我即他的分数竞争;是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是培养学生胸怀国家社稷的责任感,不是个人得失的小视野。只有定位较高并且准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导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达到学科开设的预期目标。
(二)角色重构,实现师生共进
研究性学习是推动新课程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支点,师生关系及其角色扮演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科教学效果。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必然带来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目标导向的结果教学转变为目标游离的过程教学,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而其前提就是传统师生关系转变。
教师的角色是“看护”者:发挥激发、指导、督促、评价等功能。学生的角色是亲历者:历经发现、研究、总结、展示等过程。教师的指导切忌包办代替,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此外,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克服研究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大胆超越,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
美国、芬兰的理科实验教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注重改革学校传统理科实验教育的弊端,让学生从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设计思路和程序、准备器具和材料、动手调查和实验,自己分析问题,经过一个完整的思维和动手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并自己记录。
简言之,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演绎的学习革命。
(三)明确流程,掌握研究规程
有别于一般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教学要求和程序。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应包括以下步骤和环节:
1. 学科通识教育阶段
介绍本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习要求、研究方法等概略性知识。
2.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引导学生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寻找和生成研究问题,组建研究团队,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等。
3. 研究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集体破题,提出研究假设或实施方案,进行任务分工,交流研究过程,初步提出研究结论或完成研究作品。
4. 成果表达交流阶段
在成果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班级、年级、校内、学区等)进行交流展示,进而进行成果的评价与鉴定。
5. 研究反思拓展阶段
要求全组成员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梳理,思考研究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拓展延伸的设想。
(四)认知课题,奠定研究基础
研究性学习虽然不是专业研究,但必会涉及一些带有专业性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手段。
1. 掌握一般教研方法
教师要非常熟悉几种常见的科研方法,弄清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方法的区别与适用范围,如观察法的注意事项、实验法的基本要素(问题、假设、方法、对象、变量、流程等)、调查法的问卷设计和样本抽样等;此外,还应掌握方法运用过程中计划的制订、过程的控制、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等。
2. 熟知科研文本规范
研究性学习最终需以一定形式进行成果表达: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展示报告,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认真撰写开题报告或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和研究后记等,清楚这几类文本的撰写要求。 三、师导生主,共同体验研究过程(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长江两岸河沙坝、鹅卵石的分布及形成规律研究
学校紧邻长江,专门修了一座100余米长的观江长廊,围绕长江话题进行研究具有丰富的题材。
学校一位物理教师在上课时,结合学校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就专门抛出了一个话题:“我们天天都在长江边,你们有没有发现长江边一些太常见甚至易被忽略的自然现象,找出它们,然后来告诉我,看你们能不能于平凡中见神奇。”
这就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招标”。
一周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不少问题,如:长江中的船为什么靠左行驶,而不是像汽车那样靠右行驶;长江边为什么会长一种漫天飞舞的蚊蝇,而其他地方几乎没看见;长江边有些是沙滩,有些是鹅卵石坝,有没有什么规律;等等。
这位教师一听河沙坝,正中下怀,因为那个现象既常见,又易被忽略,且正是物理学中流体力学的重要表现,当即让提问的学生课后组织几个同学(6个左右),先讨论一下。
几名学生经过实地考察过后,将研究的问题聚焦为:河沙坝与鹅卵石坝彼此独立存在的现象是偶然出现的还是必然形成的?为什么鹅卵石一般聚集在长江凸岸,而河沙一般堆积在长江凹岸?如果这个现象是必然出现的,那么有没有什么实践运用价值?然后,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并通过查阅文献,提出了几种理论假设,有学生提出是由地球自转原因形成的,有学生提出是由河道的地形影响产生的,有学生提出可能是由于河沙和鹅卵石化学成分、性质不同形成的,还有学生认为是河流速度缓急所致,等等。接着,他们又建构了多种模型进行试验。他们推翻一种假设后又试验另一种假设,在得到初步成功的试验结果后,运用相应的流体力学原理进行合理解释;同时,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访了长江水文研究中心的专家进行进一步的求证,终于获得圆满的研究成果,并运用这一成果成功地解释了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
整个研究过程为:课题选定-实地观察-问题聚焦-初步分析-教师点拨-实验验证-实验挫折-再次实验-专家解读-归因分析-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研究后记。
这一研究为自然科学领域的课题研究,教师在指导这类课题时有如下几个关键点:
(1)方法。观察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是主要方法。带领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注意捕捉规律性的现象。指导实验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特别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2)过程。通过观察得到初步结论,通过讨论进行理论假设和归因分析,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动作。(3)攻坚。指导学生学会勇于挑战,攻坚克难。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二)案例二: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设计
主题式活动设计是研究性学习另一种重要类型。学生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既可受到相应的教育,也可培养和锻炼学生活动策划与组织的能力。
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这个案例是我校的几名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设计的。
第一步,发现问题
活动的创意来自这位班主任多年的教育感受,并由班上一个学生对其父母极其不屑的态度激发。班主任就结合研究性学习要求,挑选了几位学生策划以理解父母、增进亲子感情为目标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第二步,价值分析
这个活动有没有意义呢?这是不言而喻的,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主题价值永远不会褪色。主要由几个班干部组成的设计队伍在班主任的鼓励之下顿感重任在肩,踌躇满志地进入了状态。
第三步,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设计
一个主题活动究竟要怎样着手进行?学生感觉头绪多,无从下手。
班主任召集学生略作点拨:(1)先回忆自己参加过的大型活动,想想别人都干了些什么。(2)查阅一下文献和网络,看看活动设计需要做什么事。(3)理清楚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及相关的条件。(4)提出活动的评价标准:怎样才算成功,怎样才有吸引力,怎样才有震撼力。(5)分工负责,职责落实。
两周后,学生向老师汇报了设计方案,主要包括:
1.内容设计 主要指活动由哪些内容要素组成,其中有感人的视频短片、诗歌朗诵(《母亲的赞歌》)、情景剧(《一种淡淡的味道——幸福》)、感恩歌曲、家长问卷、感恩誓言等。
2.方式设计 以主题班会的方式进行,全班学生人人参与。邀请部分家长、同年级学生代表、德育处领导等参加。
3.过程设计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较详细的预设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环节和程序。
设计方案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完善建议后,课题组就着手进行活动的推进与落实。
第四步,活动实施
主要有任务分工、材料准备、人员配合、方案论证、方案执行等环节。
第五步,活动推广
活动取得成功后,其影响逐步扩大,从班级活动成为年级的主题活动,进而成为学校德育的序列化主题教育行动。
从以上案例的展示中可以看到,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主要有情境体验、发现问题、信息处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思总结等。
此外,还应注意不同类别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自然科学领域的课题研究侧重实验研究法,要进行准确的操作定义;人文社科领域的课题研究侧重调查研究法,注意抽样方法、问卷设计、沟通技巧等关键点;项目制作类课题研究侧重项目的价值选择、条件分析、设计原理运用、图样设计等;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侧重活动的价值选择、活动的内容设计、活动的方式选择、活动的过程筹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