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作者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纲要目标,对“以生为本”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初中数学 问题性教学
学科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进步和提升。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性知识学科,是初中学科知识能力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数学学科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内容抽象性、体系整体性、内涵严密性以及应用广泛性等特性,在基础知识学科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学科魅力。数学问题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及其内涵展现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就“以生为本”在初中数学问题性教学活动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敬请指正。
一、紧扣主体情感发展规律,创设激励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构成三要素之一,对教学活动效能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对未知事物表现出积极的探求情感,但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产生消极的畏惧学习情感。加之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往往将数学问题看作“生硬的”、“僵化的”知识内容载体,进行方式单一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学习情感受到限制和束缚。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性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凸显“以景激情”功效,发挥数学问题的激励作用,将数学问题作为学生情感激发的“润滑剂”,将趣味性、生活性等数学特性进行展示,使学生接触、感悟问题内容中,激发起内在能动解答问题的“冲动”和“欲望”,为“我愿学”奠定情感基础。
例题1: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 做法如下:如图,∠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C的射线OC便是∠AOB的平分线。为什么?
上述两道例题都是有关“三角形全等”知识的问题案例。教师在该问题教学中活动中,充分抓住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利用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性、趣味性特性,所设置的激励性问题情境。例题一的设计初衷,则是抓住该知识内容的生活性特点,创设出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性”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从而形成能动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激发起学生的能动探究问题的潜在能力。
二、紧扣主体能动创新特性,注重综合问题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性
构建主义认为,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内在密切联系,相互包含的有机整体,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性体现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章节与章节知识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等,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显性”和“隐性”的联系和区别。近年来,通过对中考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数学学科试题命题逐步趋向于对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综合性问题已成为中考试题命题改革的热点。教学实践也证明,综合性问题已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条件。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要求,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将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问等数学问题类型进行有效展示,引导学生研析知识,通过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等实践活动,并积极对问题进行创新,使学生形成正确探究问题内容、分析问题内容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题2:在一次远足活动中,某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由甲地匀速步行到乙地后原路返回,第二组由甲地匀速步行经乙地继续前行到丙地后原路返回,两组同时出发,设步行的时间为t(h),两组离乙地的距离分别为S1(km)和S2(km),图中的折线分别表示S1、S2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图中线段AB所表示的S2与t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该例题是有关“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数学问题,在进行上述例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将问题分析、思考的实际留给学生,引导和指导学生找寻知识点内容的深刻内涵,并逐步指引学生掌握问题解答的要领和方式,从而将新课改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要求内容进行了有效地展现,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运用,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提供了锻炼时机,对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其解答过程如下:
解:根据题意得A、B的坐标分别为(0.8,0)
和(1,2),设线段AB的函数关系式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图中线段AB所表示的S2与t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 .
三、紧扣主体个体差异特性,设置分层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能力
例题4: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DE∥BC,AD=1,BD=2,则S△ADE︰S △ABC= .
例题5:已知:如图,AD⊥BC于点D,点E在AB上,AD与CE交于点G,EF⊥AD于点F,AE=5cm,BE=10cm,BD=9cm,CD=5cm.求:AF、FG、GD的长。
例题6:如图,BE、CD是△ABC的边AC、AB上的中线,且相交于点F.求:(1) 的值;(2) 的值.
上述例题是教师在教学“相似形”时,根据学生个体在学习解答问题中的实际特点,所设计的针对好中差等三种类型学生的问题案例。在这一问题教学中,教师渗透“因材实践”教学理念,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注重分层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不同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要求,进行了有效的展现,使不同类型学生获得锻炼和实践的实际,实现不同类型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获得进步和提升。
总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具有丰富的内在情境和能动特点,对问题教学活动起着关键性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性教学中要始终围绕“学生主体”不动摇,将“以生为本”理念渗透到问题教学活动始终,选取典型数学问题,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实现问题教学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精编版);
2、刘德洪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主体能动特性培养策略刍议》
3、王 峰 《初中数学问题解题策略初探》
个人简历:
姓名:周明荣,
出生:1975年11月6日,
工作单位:江苏省吴江市,
性别:男,
一级教师,老师,
任教学科 :初中数学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初中数学 问题性教学
学科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进步和提升。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性知识学科,是初中学科知识能力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数学学科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内容抽象性、体系整体性、内涵严密性以及应用广泛性等特性,在基础知识学科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学科魅力。数学问题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及其内涵展现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就“以生为本”在初中数学问题性教学活动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敬请指正。
一、紧扣主体情感发展规律,创设激励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构成三要素之一,对教学活动效能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对未知事物表现出积极的探求情感,但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产生消极的畏惧学习情感。加之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往往将数学问题看作“生硬的”、“僵化的”知识内容载体,进行方式单一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学习情感受到限制和束缚。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性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凸显“以景激情”功效,发挥数学问题的激励作用,将数学问题作为学生情感激发的“润滑剂”,将趣味性、生活性等数学特性进行展示,使学生接触、感悟问题内容中,激发起内在能动解答问题的“冲动”和“欲望”,为“我愿学”奠定情感基础。
例题1: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 做法如下:如图,∠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C的射线OC便是∠AOB的平分线。为什么?
上述两道例题都是有关“三角形全等”知识的问题案例。教师在该问题教学中活动中,充分抓住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利用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性、趣味性特性,所设置的激励性问题情境。例题一的设计初衷,则是抓住该知识内容的生活性特点,创设出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性”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从而形成能动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激发起学生的能动探究问题的潜在能力。
二、紧扣主体能动创新特性,注重综合问题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性
构建主义认为,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内在密切联系,相互包含的有机整体,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性体现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章节与章节知识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等,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显性”和“隐性”的联系和区别。近年来,通过对中考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数学学科试题命题逐步趋向于对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综合性问题已成为中考试题命题改革的热点。教学实践也证明,综合性问题已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条件。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要求,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将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问等数学问题类型进行有效展示,引导学生研析知识,通过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等实践活动,并积极对问题进行创新,使学生形成正确探究问题内容、分析问题内容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题2:在一次远足活动中,某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由甲地匀速步行到乙地后原路返回,第二组由甲地匀速步行经乙地继续前行到丙地后原路返回,两组同时出发,设步行的时间为t(h),两组离乙地的距离分别为S1(km)和S2(km),图中的折线分别表示S1、S2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图中线段AB所表示的S2与t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该例题是有关“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数学问题,在进行上述例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将问题分析、思考的实际留给学生,引导和指导学生找寻知识点内容的深刻内涵,并逐步指引学生掌握问题解答的要领和方式,从而将新课改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要求内容进行了有效地展现,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运用,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提供了锻炼时机,对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其解答过程如下:
解:根据题意得A、B的坐标分别为(0.8,0)
和(1,2),设线段AB的函数关系式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图中线段AB所表示的S2与t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 .
三、紧扣主体个体差异特性,设置分层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能力
例题4: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DE∥BC,AD=1,BD=2,则S△ADE︰S △ABC= .
例题5:已知:如图,AD⊥BC于点D,点E在AB上,AD与CE交于点G,EF⊥AD于点F,AE=5cm,BE=10cm,BD=9cm,CD=5cm.求:AF、FG、GD的长。
例题6:如图,BE、CD是△ABC的边AC、AB上的中线,且相交于点F.求:(1) 的值;(2) 的值.
上述例题是教师在教学“相似形”时,根据学生个体在学习解答问题中的实际特点,所设计的针对好中差等三种类型学生的问题案例。在这一问题教学中,教师渗透“因材实践”教学理念,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注重分层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不同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要求,进行了有效的展现,使不同类型学生获得锻炼和实践的实际,实现不同类型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获得进步和提升。
总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具有丰富的内在情境和能动特点,对问题教学活动起着关键性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性教学中要始终围绕“学生主体”不动摇,将“以生为本”理念渗透到问题教学活动始终,选取典型数学问题,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实现问题教学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精编版);
2、刘德洪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主体能动特性培养策略刍议》
3、王 峰 《初中数学问题解题策略初探》
个人简历:
姓名:周明荣,
出生:1975年11月6日,
工作单位:江苏省吴江市,
性别:男,
一级教师,老师,
任教学科 :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