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究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征,创设乐学情境,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一、把情感倾注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亲历探究”学习群体
爱学生,把满腔的热忱和情感倾注给学生是教师的传统美德。在教育学生方面,孔子的“循循善诱”,孟子的“时雨喜风”,陶行知的“爱满天下”都是把爱和教育高度统一的楷模。前苏联的一名教育家说过:“如果教师只爱自己的专业,那他可能成为一个会教书的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专业,又爱学生,那将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由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决不能忽视了“爱学生”这一方面,用教师的爱心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这样才能把科学课上得“有血有肉”,才能进一步完善与实现科学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才能培养出一个良好的有探究精神的学习群体。
二、把微笑带进课堂,创设愉快的“亲历探究”情境
教师的微笑是稳定学生情绪,给学生以轻松愉快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在一堂科学课中,教师把微笑交给了学生,学生则在教师的微笑中,在亲切的目光中,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得到鼓励。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易于接受知识,易于展开联想、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易于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学生在设计“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感到了有一定的难度,明显的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准备着“吃现成饭”。此时,教师依然微笑着对着全班同学,用鼓励的眼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加之激励的语言。结果每个小组至少设计出了一组对比实验。综合每一个小组的实验,学生们很快地就得出了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微笑产生了很大的鼓动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探究。
三、把精力花在改进教学方法上,活跃“亲历探究”的空气
教学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它除了艺术给予的宣传,教育的享受外,还要使教与学的双方配合,教好学会,乃致会学。“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氛围中凋零、枯萎。谁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有趣,谁才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把精力花在备课上,花在改进教学方法上,花在创置浓厚的、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上。在探究磁铁性质这部分教学内容时,由于学生在平时接触过磁铁,对磁铁已不再感到新鲜,在引领学生探究中,学生的反应已不是那么热烈,气氛很不活跃。于是,教师在课前给每组准备了一支细试管,两根同样的比试管稍细的小条形磁铁,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把两根条形磁铁放进小试管中,结果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两根磁铁紧靠在一起,另一种是上面的一根悬了起来。后一种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产生了矛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活跃生动的气氛产生了,整堂课,每个学生都沉浸于探究之中。
四、把耐心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亲历探究”的积极性
爱是启开心灵的钥匙,鼓励是启迪上进的一种“激素”,而耐心则是给学生鼓励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究中更应该有一定的耐心。许多科学课的内容往往一节课并不能解决,教师在上课中不能过于受40分钟的限制,而剥夺了学生的亲历探究。在教学《鱼》这一课中,开始学生面对着水槽中的鱼感到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只是用眼睛看,有一部分好动的学生用手指或笔碰碰它,学生一边看一边只说出了鱼的外形。到这时候,十多分钟已过去了。按这样的进度,这一节课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完成任务的,而此时,教师并没有加以限制让学生去干什么,而是继续耐心地引领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就想办法去知道,一会儿有学生用手去抓鱼了,接着就有学生用桌上准备的刀子、剪子剪去鱼鳍,有的学生小声说把鱼肚子割开看看……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一节课过去了,每一个学生都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教师在这一节课中仅仅是引领与组织,耐心地等待着学生。当学生获得的表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就会脱口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一切了。这种耐心地引领与组织,无声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五、把玩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爱玩、好动可以说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去探究新知,还要善于做学生的亲密伙伴,能够和学生玩在一起,并且让他们在玩中去发现问题,去探究新知。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把科学课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教学《凸透镜》这一课中,学生在下课铃响过后,“玩”兴依然未消,教师便给每人发了一个凸透镜,没有什么要求,只是说:“发个凸透镜给同学们玩一玩,下星期上课前交上来。”结果,大部分学生玩出了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内容,有部分学生竟提出了有关凹透镜的问题。其实,此时学生的玩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的科学探究活动,已经变成了课堂的延伸。总之,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条件是促进师生交往,保证学生愉快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究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征,创设乐学情境,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一、把情感倾注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亲历探究”学习群体
爱学生,把满腔的热忱和情感倾注给学生是教师的传统美德。在教育学生方面,孔子的“循循善诱”,孟子的“时雨喜风”,陶行知的“爱满天下”都是把爱和教育高度统一的楷模。前苏联的一名教育家说过:“如果教师只爱自己的专业,那他可能成为一个会教书的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专业,又爱学生,那将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由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决不能忽视了“爱学生”这一方面,用教师的爱心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这样才能把科学课上得“有血有肉”,才能进一步完善与实现科学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才能培养出一个良好的有探究精神的学习群体。
二、把微笑带进课堂,创设愉快的“亲历探究”情境
教师的微笑是稳定学生情绪,给学生以轻松愉快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在一堂科学课中,教师把微笑交给了学生,学生则在教师的微笑中,在亲切的目光中,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得到鼓励。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易于接受知识,易于展开联想、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易于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学生在设计“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感到了有一定的难度,明显的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准备着“吃现成饭”。此时,教师依然微笑着对着全班同学,用鼓励的眼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加之激励的语言。结果每个小组至少设计出了一组对比实验。综合每一个小组的实验,学生们很快地就得出了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微笑产生了很大的鼓动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探究。
三、把精力花在改进教学方法上,活跃“亲历探究”的空气
教学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它除了艺术给予的宣传,教育的享受外,还要使教与学的双方配合,教好学会,乃致会学。“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氛围中凋零、枯萎。谁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有趣,谁才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把精力花在备课上,花在改进教学方法上,花在创置浓厚的、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上。在探究磁铁性质这部分教学内容时,由于学生在平时接触过磁铁,对磁铁已不再感到新鲜,在引领学生探究中,学生的反应已不是那么热烈,气氛很不活跃。于是,教师在课前给每组准备了一支细试管,两根同样的比试管稍细的小条形磁铁,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把两根条形磁铁放进小试管中,结果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两根磁铁紧靠在一起,另一种是上面的一根悬了起来。后一种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产生了矛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活跃生动的气氛产生了,整堂课,每个学生都沉浸于探究之中。
四、把耐心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亲历探究”的积极性
爱是启开心灵的钥匙,鼓励是启迪上进的一种“激素”,而耐心则是给学生鼓励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究中更应该有一定的耐心。许多科学课的内容往往一节课并不能解决,教师在上课中不能过于受40分钟的限制,而剥夺了学生的亲历探究。在教学《鱼》这一课中,开始学生面对着水槽中的鱼感到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只是用眼睛看,有一部分好动的学生用手指或笔碰碰它,学生一边看一边只说出了鱼的外形。到这时候,十多分钟已过去了。按这样的进度,这一节课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完成任务的,而此时,教师并没有加以限制让学生去干什么,而是继续耐心地引领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就想办法去知道,一会儿有学生用手去抓鱼了,接着就有学生用桌上准备的刀子、剪子剪去鱼鳍,有的学生小声说把鱼肚子割开看看……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一节课过去了,每一个学生都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教师在这一节课中仅仅是引领与组织,耐心地等待着学生。当学生获得的表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就会脱口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一切了。这种耐心地引领与组织,无声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五、把玩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爱玩、好动可以说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去探究新知,还要善于做学生的亲密伙伴,能够和学生玩在一起,并且让他们在玩中去发现问题,去探究新知。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把科学课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教学《凸透镜》这一课中,学生在下课铃响过后,“玩”兴依然未消,教师便给每人发了一个凸透镜,没有什么要求,只是说:“发个凸透镜给同学们玩一玩,下星期上课前交上来。”结果,大部分学生玩出了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内容,有部分学生竟提出了有关凹透镜的问题。其实,此时学生的玩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的科学探究活动,已经变成了课堂的延伸。总之,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条件是促进师生交往,保证学生愉快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