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系列探究主题活动“蚯蚓的故事”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one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的产生及设计思路
  1.主题的产生。
  随着春季的到来,在地下蛰伏了整个冬天的生命开始搏动。一场春雨后,幼儿园的草地上出现了一堆堆疙疙瘩瘩的小土丘,这引起了我班孩子的注意。“这是什么呀?”“是从地下长出来的吗?”有个别胆大的孩子翻开了土堆,看见深红色的影子一闪,“快看,有个东西不见了!”“在哪?我也来试试!”“是蚯蚓!哦!他又钻进去了!”“蚯蚓在干什么?”“它咬人吗?”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探索的行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我们: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对蚯蚓如此感兴趣时,不禁感慨:城市化生活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远离自然,而开展“蚯蚓的故事”这一主题探究活动正是让孩子回归自然的大好时机。于是,一场关于探秘“蚯蚓”的主题活动拉开了序幕。
  2.设计思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实验观察是指导小孩子求学的第一步。他认为人们对很多大自然中事物的认识和有趣现象的解释及其相关知识经验的获得都是通过精密的观察、反复的思考、亲身的尝试才得到答案的。譬如说:一张桌子,单凭直觉桌子就是桌子,只有一个形象,没有其他的意义了。但如果去精密观察这桌子,那它的大小、名称、制作材料与它的用途等就会有一连串的问题跟来。又如筷子在水中发生光折现象,金子在灯下会呈现白色等问题,如果不经过观察思考,不经过亲身的尝试就都不会有所发现了。所以指导小孩子求学的方法首要便是实验与观察。为了让孩子在主题活动中享受自主学习,快乐探究的乐趣,整个主题的设计,我们就以观察、实验活动为基础,以创造、再现为形式,带领幼儿在蚯蚓王国里畅游探秘。
  二、主题目标
  1.探索认知蚯蚓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点,通过观察、饲养、资料收集等学习形式,丰富自己关于蚯蚓的认知经验。
  2.了解蚯蚓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生活的意义,萌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积极参加主题中的各种探究、创造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想法。
  三、主题网络图
  四、主题环境创设
  (一)相关主题环境
  1.主题墙组画“蚯蚓的地下宫殿”。
  2.主题版块“蚯蚓小百科”。
  3.“蚯蚓的用途调查表展示栏”;“蚯蚓吃什么”观察记录。
  (二)区角渗透
  1.语言区:投放绘本故事《蚯蚓的日记》,供幼儿自主阅读。
  2.科学区:提供玻璃瓶及泥土,进行观察、饲养蚯蚓的活动。
  3.美工区:投放制作蚯蚓玩具的材料,如可折叠收缩的吸管等。
  4.表演区:投放自制的蚯蚓服装、头饰,编排表演剧《蚯蚓的一天》。
  五、具体活动内容及方案
  活动(一):科学“邀请蚯蚓来做客”
  活动目标:
  1.寻找、观察蚯蚓,对蚯蚓产生探究欲望,了解其独特的外形及运动特征。
  2.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愿意与同伴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塑料小铲子,玻璃瓶、托盘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交待任务。
  师:昨天,小朋友发现了幼儿园的草地上住着小蚯蚓,有的小朋友还知道蚯蚓是有益动物。今天,我们就去邀请几条小蚯蚓来班级做客,好吗?
  2.寻找蚯蚓。
  (1)带领幼儿在户外寻找蚯蚓。
  师:上次,你们怎么发现小蚯蚓的?(引导幼儿寻找蚯蚓活动形成的小土堆,顺着土堆挖挖看)
  (2)提醒幼儿挖土时注意力度,避免伤到小蚯蚓。
  师:小朋友挖土时要小心,不要伤到小蚯蚓,一旦发现小蚯蚓,就赶紧轻轻地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
  3.观察、了解蚯蚓的身体结构特征。
  (1)将捉到的蚯蚓放在托盘上,观察蚯蚓的身体外形。
  师:蚯蚓是什么颜色的?(暗红色、青褐色)
  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体是一节节的,两头较尖,靠近身体一端还有一节较宽,是白色的)
  蚯蚓有嘴巴吗?在哪?有眼睛吗?
  (2)观察蚯蚓的运动。
  师:蚯蚓是怎样爬行的?它有脚吗?
  (3)鼓励胆大的孩子触摸蚯蚓的身体,发现刚毛的存在。
  师:如果你愿意,可以仔细摸摸蚯蚓的身体,感觉到什么了吗?
  (4)教师小结:蚯蚓是环节动物,有嘴巴,有肛门,但没有眼睛。运动起来会伸缩身体,依靠刚毛移动行进。
  4.鼓励幼儿进行饲养蚯蚓的活动。
  (1)猜想蚯蚓的食物。
  师:小蚯蚓爱吃什么?(幼儿大胆猜测,如树叶、蔬菜、苹果皮、废纸、塑料袋等等)
  师:我们请小蚯蚓到班级住几天,看看它喜欢吃什么,好吗?
  (2)师生共同讨论设计“蚯蚓吃什么”观察记录表。
  参考方案:将幼儿猜测的食物种类用表格列出,再分别投入不同的玻璃瓶中。每日,由专职幼儿观察瓶中食物的变化,做记录活动。
  (3)鼓励幼儿每日进行饲养活动,并做好观察记录。
  活动延伸:将每日的记录表格陈列在主题展板上,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梳理记录结果,找出蚯蚓喜欢吃的食物有哪些。
  活动(二):科学“蚯蚓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测量蚯蚓身长,了解其在不同物体上爬行速度的变化及喜阴怕阳的生活习性。
  2.认真进行实验观察,喜欢参与实验活动。
  3.对蚯蚓可再生的神奇本领发生兴趣,愿意继续探究。
  活动准备:
  供幼儿实验用的工具及表格,如:尺子、玻璃板、马粪纸、干湿两种泥土、纸盒、手电筒、记录纸张及铅笔等。
  活动过程:
  1.小结蚯蚓饲养实验的结果,引出此次活动主题。
  师:在上次饲养蚯蚓的实验中,我们发现蚯蚓爱吃腐烂的菜叶、果皮等东西。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这次我们再来找找看。
  2.提出探究问题,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1)出示探究问题,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问题一:它到底有多长?
  问题二: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
  问题三: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
  问题四: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它喜欢光吗?
  (2)出示记录表格,讲解实验方法及要求。
  师: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吧。
  实验一:提供量尺及记录纸张、笔。
  实验二:提供玻璃板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湿软、干硬不同的泥土在纸盒中。
  实验四:提供手电和装有泥土的纸盒。
  (3)幼儿选择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分组实验操作。
  (4)每组幼儿汇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
  实验一:蚯蚓有不同的长度。
  实验二: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但在纸上爬得快。
  实验三: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实验四:蚯蚓没有眼睛,却可以感受到光,他不喜欢有光的地方。
  3.拓展研究:蚯蚓受伤时会怎样?
  师:你们知道蚯蚓受伤后会怎样吗?
  (教师可带领幼儿一起上网查询相关知识内容,寻找相关答案;或者和幼儿一起做实验验证)
  附相关资料:
  蚯蚓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身体是由许多体节组成的,它的身体中有一种生物器官——再生器官,这种器官能使蚯蚓在被分解后再生,如果这个器官被破坏了,蚯蚓就不能够再生了。蚯蚓被切成两段时,它断面上的肌肉组织立即收缩,一部分肌肉迅速溶解,形成新的细胞团,同时分泌出一种黄色的带有黏性的物质把伤口包裹起来,所以蚯蚓又能再活下来。蚯蚓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结构较为简单的器官切掉后可以再长出,而结构较为复杂的器官切掉后就很难再长出,例如心脏、砂囊、生殖器官等重要器官被切掉后,蚯蚓就不能再存活了。蚯蚓的身体只要被阳光一晒,就会变得干燥,体壁容易碎裂,最后死掉,所以蚯蚓只能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土壤中。
  活动(三):社会“蚯蚓本领大”
  活动目标:
  1.了解蚯蚓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生活的意义。
  2.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与家长一起收集关于蚯蚓作用的资料与图片。
  2.故事《蚯蚓和蜜蜂》。
  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蚯蚓和蜜蜂》,引出蚯蚓的作用。
  师:故事中的小蚯蚓,最后改正错误,帮助我们做什么了?
  2.资料交流活动。
  师:小朋友们回家都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了“蚯蚓有什么用”的资料。你们还知道蚯蚓有哪些用吗?
  (幼儿讲述自己与父母查找的相关资料,教师帮助梳理归纳。如药用价值——治病制药;环保价值——软化土壤、分解腐烂垃圾;娱乐价值——钓鱼、美食等)
  3.想象谈话活动:“假如没有蚯蚓,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没有蚯蚓的日子,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教师与幼儿一起将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布置成“蚯蚓小百科”主题版块,激发幼儿关爱蚯蚓的情感。
  附:故事《蚯蚓与密蜂》资料
  《蚯蚓和蜜蜂》是严文井解放初期写的一篇优秀童话,发表于1950年。故事是说,在很久以前,蚯蚓和蜜蜂是好朋友,模样长得差不多,后来由于蜜蜂勤奋工作,爱好劳动,有美好的理想,就慢慢地长出翅膀,变成会酿蜜的美丽的蜜蜂了。而蚯蚓不动脑筋,好吃懒做,身子和脑袋都变小了,变得更加丑陋了。但事实终于教训了它,使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决心改正自己的毛病,所以就在地下辛勤地帮助植物松土,制造肥料,现在谁都称赞它勤快,说它变好了。这个童话把蚯蚓和蜜蜂人格化了,象征了我们生活中某些人的性格、特点,但并没有把它们完全写成了人类,而是处处扣紧了蚯蚓和蜜蜂各自的特征。人性和物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蜜蜂通过劳动学会了酿蜜造蜂房;蚯蚓改正错误后,它努力从事劳动,不断地打洞、翻土、制造肥料。作者通过蜜蜂和蚯蚓这两个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劳动,歌颂了劳动中互相帮助、不怕困难及刻苦耐劳等优秀品质。这篇童话,获全国第一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曾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建国30年儿童文学童话寓言选等多种童话选集,并被拍成美术片上映,深受小读者喜爱。
  活动(四):讲述“假如我是一条小蚯蚓”
  活动目标:
  1.结合自己了解的蚯蚓生活习性,大胆进行想象讲述活动。
  2.学会使用“假如……我会……”的句式进行讲述活动。
  活动准备:供幼儿讲述的蚯蚓生活场景图3幅,《蚯蚓日记》绘本。
  活动过程:
  1.出示场景图一:蚯蚓地下活动剖面图,有的蚯蚓正在隧道中爬行,有的在蜷着身体休息、有的正在互相打招呼,有的正吃烂叶子、烂果皮等等。
  (1)带领幼儿观察图片。
  师:这是哪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教师示范讲述使用“假如……我会……”的句型。
  如:假如我是一条小蚯蚓,我会努力吃掉烂叶子,为大树爷爷提供更多的养分。
  (3)幼儿根据图片上的内容尝试讲述。
  2.出示场景图二:一条小蚯蚓被一个小朋友不小心切成两段。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体会小蚯蚓此时的心情和小朋友此时的心情。
  (2)鼓励幼儿继续使用“假如我是一条小蚯蚓我会……”的句式,说说小蚯蚓对小朋友的对话。
  3.出示场景图三:小蚯蚓面对塑料垃圾,露出无奈的痛苦表情。
  (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图片,感受小蚯蚓的无奈心情的原因。
  (2)鼓励幼儿使用假如我是一条小蚯蚓,我会对人类说……的句式表达观点。
  4.教师肯定幼儿的讲述表现,并作为奖励与幼儿一起进行《蚯蚓的日记》绘本阅读活动。
  活动(五):美术“蚯蚓的地下宫殿”
  活动目标:
  1.能用剖面图的表现形式,大胆进行想象,表现蚯蚓的地下活动情况。   2.根据已有对蚯蚓的经验,画出蚯蚓的典型身体特征。
  3.体会剖面图表现手法的特殊效果,喜爱这种表现形式。
  活动准备:范例一幅、彩笔、油画棒、画纸。
  活动过程:
  1.经验谈话:“蚯蚓的地下生活”。
  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你知道蚯蚓会在地下做什么吗?
  你觉得蚯蚓地底下的家会是什么样子?
  2.出示范例,带领幼儿观察剖面图的特点。
  (1)观察范例画面,感受剖面透视画的特点。
  师:这里就是老师想象中小蚯蚓的家,你们看,这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注意发现地下的剖面透视现象)
  小结:这种画法好像把地面竖着切开,让你清楚看见地下发生的故事。这种画法就叫剖面透视画法。
  (2)观察画面中的蚯蚓活动。
  师:小蚯蚓们在家里做什么呢?他们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身体外形特点。如分节的身体,环带的位置)
  (3)引导想象
  师:小蚯蚓在自己的家里还会干些什么?
  3.交待绘画任务及要求。
  师:今天,我们就用剖面透视画法来画一画小蚯蚓在家的活动。看看谁的小蚯蚓在家里生活得最有趣,最好玩。
  4.幼儿自由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5.师生共同讲评,说说自己最喜欢谁的作品及理由。
  活动(六):健康“松土能手”
  活动目标:
  1.复习各种“爬”的动作技能,重点练习模仿蚯蚓,只用身体进行匍匐爬的动作。
  2.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会付出努力达成目标的快乐。
  活动准备:场地事先铺好泡沫垫、沙包数量足够。
  活动过程:
  1.活动身体各环节。
  健身操“身体动起来”。
  2.爬的游戏练习。
  (1)游戏一:什么爬。
  教师随意发出某种小动物爬的指令,幼儿跟做。如:猴子爬(手脚着地爬);小狗爬(手脚着地屈膝爬)、乌龟爬(肚皮贴地,挥动四肢爬)
  (2)游戏二:我可以这样爬。
  师:除了可以像小动物一样的爬法,你还可以怎样爬?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同的爬法,并带领全班幼儿一起练习)
  3.模仿蚯蚓“爬”。
  (1)出示蚯蚓头饰,提出探索任务。
  师:谁知道蚯蚓是怎样爬的?能学一学吗?
  (2)请个别幼儿示范,并带领全班幼儿练习。
  (重点指导幼儿不用手臂力量,而让身体前进的方法)
  (3)游戏“松土能手”。
  玩法:幼儿当蚯蚓,双手将沙包在背后握紧,用身体贴地模仿蚯蚓爬行的动作,将沙包运送到指定地点。游戏可采用竞赛式进行,幼儿可各自为阵,也可分组竞技。
  4.放松身体,结束活动。
  活动(七):综合表演活动“蚯蚓的一天”
  活动目标:
  1.通过集体合作设计剧本、制作表演服装、排练演出的活动,体验合作过程、产生合作的意识。
  2.在表演中巩固自己对蚯蚓的认识,积极参加创作性表演活动。
  活动准备:
  音乐组——录音机、备选音乐;
  道具服装组——剪刀胶布,废旧的布料、服装,一些制作表演道具的废旧物品和装饰物。
  剧本表演组——画纸、彩笔。
  活动过程:
  1.提出任务,鼓舞班级幼儿完成任务的信心。
  师:小朋友们,关于蚯蚓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我们学到了很多蚯蚓的知识。为了让大家能看见我们学习的成果,我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排练成一个音乐剧,表演给他们看,好不好?
  2.带领幼儿进行讨论协商,分组完成任务。
  剧本表演组——负责设计剧本,组织演员排练。
  道具服装组——负责表演道具、服装的制作。
  音乐组——负责根据剧本情节寻找合适的音乐配乐。
  3.整体合作排练
  4.组织幼儿演出,邀请父母或其他班级小朋友观看。
  (注:此活动为综合活动,所需完成时间较长,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完成时间,可以是三天,也可以是一周。)
  六、主题反思
  相比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我们这次所开展的主题活动较以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许多启示,那就是:做中学,做学习的主人!
  有人曾形象地描述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以幼儿为学习主体,设计了捕捉、饲养、观察、实验及创造性再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孩子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在“邀请蚯蚓来做客”的活动中,幼儿通过对蚯蚓的饲养,找到了蚯蚓最爱吃的食物。虽然做观察记录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但是幼儿对结果的记忆深刻。在想象画“蚯蚓的地下宫殿”活动中,他们会为小蚯蚓画出一间间装满果皮、树叶的食物储藏室。在“蚯蚓的秘密”活动里,幼儿通过自己的亲手实验操作及与蚯蚓的接触,从不同体长、运动能力、生活喜好方面获得了关于蚯蚓的全方位认识。而在创造再现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更是让人欣慰。他们不仅画出了生动有趣的蚯蚓地下生活图,还用自己的身体体验了一次小蚯蚓的“辛勤劳作”。特别是表演剧《蚯蚓的一天》的成功演出,更是凝聚了全班幼儿的智慧。主题虽然结束,但蚯蚓已深入幼儿心中。尽管活动中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有些实验的设计因未考虑到需要时间和科学严格的材料保证,造成实验有偏差等情况,需要我们今后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加以对待),但看到孩子们对蚯蚓由害怕、疏远到喜欢、亲近的变化,我们由衷的感到满足。
  总之,好的主题活动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有了更多的尝试机会,体验到不同学习方式的乐趣。就算作为活动“引导者、支持者”的我们,也会和幼儿一起经历获得经验、梳理经验、提升经验的过程。做幼儿的伙伴,和他们一起共同学习、成长,我们感觉无限幸福。
其他文献
对睿睿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睿睿进行教育。  一、摆事实,讲道理,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冷处理”。要使他服从道理——不许打人,这是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矩,谁要是打人,大家都不同意。  二、要让睿睿有情感体验。可以说,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他,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他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要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如: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  三、解决行为习惯问题。如果孩
期刊
在我们幼儿园,网络已经进入了每个班级,我们有时会在孩子午餐和下午点心后给孩子看一会儿动画片。在看动画片的时间里发生了两个有趣的片段,从中给了我新的启发:原来动画片也可以这样欣赏。  片段一:“看”动画片  下午点心后,我请孩子看动画片《猫和老鼠》,孩子们非常兴奋,交流声渐渐盖过了动画片中的声音。我提醒小朋友:“你们轻一点,动画片里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可是几次提醒后,安静了一会儿又闹了起来。于是,我
期刊
一、原因分析  原因一:好模仿的心理使然。《电击小子》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部动画片,8岁的主人公小光富有好奇心,胆小但极富正义感,他能变身成为电击小子,对抗心怀不轨的坏蛋。这一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期望自己也能变成“电击小子”,对付坏蛋。  原因二:父母管教缺失使然。案例中可见,睿睿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爷爷奶奶对他疼爱有加,如此便会忽略对孩子的管教。孩子不知晓其攻击性行为正确与否,而无人指正则会
期刊
一、关注幼儿内心需要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教师不能因幼儿的一个打人事件就将其树成“幼儿公敌”。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增加对睿睿的关注度,多发现睿睿正面的行为,并及时对此类行为作出适当激励;其次,对于他的攻击行为,教师虽不能忽视,但是也不能扩大事态,诸如当着同伴严厉批评他、或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其他幼儿等等;最后,要引导幼儿学会正确与同伴
期刊
一、制作材料  1.幼儿人手若干长草绳一份。  2.操作材料:彩色卡纸、油画棒、剪刀、棉签、橡皮泥、毛线、双面胶、瓶盖、皱纸、吸管、水粉等。  3.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  二、制作步骤  范例:《可爱的太阳》  1.选择蓝色卡纸做背景,将草绳绕在一起放在卡纸中间,做太阳的脸。  2.选择辅助材料红色短绳,用双面胶把红绳固定在草绳四周,做光芒。  3.幼儿检查光芒,将光芒固定住,不可移动。  4.
期刊
2011年,校车俨然成为中国最热的词汇。“夺命校车”、“报废车辆”、“超载运营”等关键词更是将校车推上了国人的“审判席”。痛定思痛,当我们将理性的目光投向那些因校车事故而过早陨落的幼小生命时,“谁应该为他们的生命负责?”“安全校车离我们当下的生活还有多远?”“如何让每一个儿童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踏上他们的上学路?”其实,校车本身是无辜的,它无法给我们一个满意的回答,而假如校车会说话,它可能也会向我
期刊
《幼儿园》是张以庆导演执导的一部以幼儿园生活为题材的纪录片,获得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中国横店杯”纪录片大奖金奖,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大奖等多项大奖。  该片选取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的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真实地记录了三个班的孩子在14个月里的生活。整部片子没有重要的情节,关注的是一些孩子身上的琐碎小事,而恰恰是这些最普通平凡的生活,客观地展示
期刊
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孩子们外出活动的机会也多了,儿童乐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快乐的身影。本次活动就以游儿童乐园为主线,结合他们的游玩经历:排队、买票、游玩等过程巧妙设计,展开活动,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和游戏性,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活动目标:  1.感知6以内的序数,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  2.学看数字、方向卡,找出对应的位置。  3.在情境中体验数学活动的
期刊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品质。对儿童来说,细致耐心、责任感、自信心、勇于探索是最重要的四种良好品质,后天的培养对这些品质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手工活动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凭借幼儿的发挥与想象,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细致耐心、责任感、自信心、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与习惯,起着重
期刊
设计意图:  这学期,我们幼儿园针对幼儿的礼仪教育开展了系列研讨活动。幼儿礼仪教育最直观的就是让孩子做一个有礼貌、懂礼仪、能尊重他人、有素质的人。尊重他人就要从尊重自己的父母开始,因为父母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我们有一些孩子在家里扮演着“小皇帝”的角色,对父母的关爱熟视无睹。因此我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感受来自家庭的爱,用实际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回报父母,体谅家人,从而激发幼儿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