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逃离北上广成了众多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这3个大都市的年轻人不约而同的口号,房价的暴涨、工作压力的剧增、生活节奏的迅速……让当初满怀信心要在大都市拼搏的青年们,在这些繁华的都市节节败退,甚至最后以“逃离”的姿势,迅速离开了北上广,回到二线三线城市,去开辟新天地。但好景不长,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年轻人又开始接连逃回了北上广——生活似乎永远不在我们的想象中,现实和梦想之间,永远保持着冰冷的距离,要么接受,要么战胜。或者此时,我们才知道,与其在小城市里承受同样的煎熬,不如回到“北上广”继续厮杀,如一个网友所说:即使“战死”在北上广,也“死”得光荣、“死”得其所。
【个案一:房子不是一切】
人物:方达 25岁 公司职员
25岁的方达曾经在北京生活了7年。大学4年,工作3年。去北京、在北京生活,曾经是方达多年的梦想。
但最后,方达的梦想还是破灭了。和大多数“逃离”北京的年轻人一样,方达也是被北京高昂的房价逼走的——他简单计算了一下,以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不吃不喝一辈子,也不可能在北京买到一套房子,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安身之所。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方达有些动摇了,而当时,“逃离北上广”的呼声也给了方达一个“逃离”的理由,所以一年前,方达离开了北京,回到了离家乡不远的徐州,决定在这个所谓的“三线”城市里,重新开始生活。
有过硬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工作倒是很顺利就找到了,在一家外企的业务部做个小负责人,虽然薪水比在北京时低了近一半,可是方达想,徐州不是北京,这样的收入应该够用了。
然后,方达决定买套小房子——方达的观念里,有自己的房子,才算在一个地方有了根。
当时徐州的房价和北京相比,的确是低了好多,报道说,均价五千元左右。
见识过北京的房价,这个价格方达觉得可以接受,手中有几万块钱积蓄,再借一部分,应该够交20%的首付了。
可是方达没想到,所谓的“低”也是有针对性的,在均价范围的房子,几乎都在城郊的位置或者老城区,地理位置占优或者品牌开发商开发的楼盘,房价也并不低廉,好的小区,也要到了近万元一平方米。并且,几乎没有小户型,每一处楼盘的户型都在80平方米以上。方达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点天真,即使回到了徐州,他还是没有办法短期内买起房子。而就在方达犹疑的短短两三个月,徐州的房价又不动声色涨上去一些……
方达再次计算,以自己此时的收入,想要在徐州买套房子,也得至少奋斗半辈子,并且还是房价不涨的前提下。原来,即使离开了北京,所谓的生存压力并没有减小。并且,于方达而言,徐州这个城市,也同样是陌生的。家在数十公里之外,不可能常常回去,没有同学和别的朋友,刚刚结交的同事各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公司所在的火车站附近杂乱不堪,城市那么小,一条街道走着走着就到了尽头……
方达有些懊恼,然后,他开始想念北京,想念北京城的繁华和博大,想念满街的立交桥,甚至想念拥挤的地铁里通电话的男女那一声声清脆的“京片子”。然后那天晚上,在网上,方达看到一个帖子:既然都是漂泊,何不漂在北京?至少还可以看看风景。
短短两句话,一下戳中方达的内心,他问自己,房子真的那么重要吗?为此放弃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并且即使放弃,也不可能拥有一套房子。那么,何不选择一个喜欢的城市生活呢?即使回去之后,依旧租住在那个城市偏远窄小的一隅,可是透过那一隅,却可以看到北京的天。那是北京啊,怎么付出都值得了……
1年后,方达回到了北京,这次,他反倒踏实下来,就算一辈子漂泊,如那个网友所说,方达愿意漂在北京,漂在自己的梦想中。
★点评:没有房子,哪里都是漂。如果漂在北京会让他心里有些安慰,那就让他漂吧,至少,满足不了房子的要求,还能满足一下心理的要求。都说只要心自由了,在哪里都会自由,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只要你自由了,有没有房子无所谓——谁让你愿意呢?”
【个案二:不怕竞争,只要公平】
人物:刘丹 女 27岁 工程师
刘丹在广州的一家软件公司,因为能力突出,很快就升职做了主管。而且她既可以搞开发又可以兼业务。工作占满了她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与此相对应的,是每月可观的收入。
可观的收入很快变成了各种昂贵的化妆品与保养品,刘丹发现,自己镜中的容颜开始迅速憔悴,黑眼圈、皱纹、黑色素……在一次出差时,刘丹早上醒来,忽然想不起来自己是在哪里,是哪个城市?要来做什么?找谁?
在这一瞬间,刘丹发现自己真的累了。不想再这样拼下去了,几经思虑,她决定去一个节奏缓慢的小城市生活。于是,半年前,她以经历过大场面的姿态,来到马鞍山一家软件公司当了副总。她的想法很简单:做一个慢活族。
最初,这种远离一线城市的生活让刘丹很惬意。当然,慢活族虽然生活节奏慢,但生活质量还是蛮高的。而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当然要靠可观的薪水。刘丹很想做成几个大单,一来确立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二来可以保证生活水准。
但是,刘丹很快发现,本地对软件开发的需求量不大,而对外的业务,因为公司的竞争力本身就不强,没法儿和一些大公司相比。所以,当一笔本地的大单出现时,刘丹立刻使出浑身解数,决定要把这笔业务谈成。
她先仔细研究了客户的需求,然后又跟对方主管人员打电话联络感情,再一起吃饭喝茶,除了详细询问细节需求外,连对方及其直属领导的爱好也打听得一清二楚。
之后,她多方询价,争取用最高的性价比征服对方。不过,她很快发现,对方对业务并不精通,只关心最后的总价。刘丹调整了自己的方案,然后不厌其烦地给对方解释……
一般说来,在刘丹如此用功的情况下跑单是不太可能的事。谁能拒绝和一个认真敬业、又是一个美女的合作呢?
但事实就是这么无情。这笔大单最终仍旧与刘丹失之交臂,而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客户更愿意照顾同乡,而且,这个同乡从某种圈套圈的关系上来说,是亲戚……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能力,不是设计,不是努力,而是关系与人脉。在小城,虽然客户不止一次地赞赏刘丹的专业知识和为人处世的得体,但,不管如何赞赏,她在他们的眼里,始终是个外来人,是个不接地气的人……
刘丹再次认清形势,重新回到了广州。虽然广州的生活很累很紧张,但付出总会得到回报,在这里,无所谓背景和来历,大部分人都来自他乡,混杂在一起,凭本事和能力吃饭。虽然竞争激烈,但大环境相对公平。
★点评:据说引发大规模逃回潮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逃回去的人受不了地方的拼关系。或者说,在一些小地方,拼爹的情况会更严重。因为人少,所以关系网也更紧密。而在大城市,人和人的关系不会紧密到那种地步,更多的时候,拼的是实力,这对没有什么背景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更公平一些。
【个案三:闲得有点早】
人物:小倪 24岁 秘书
小倪认定上海才是自己应该待的地方,所以,他可以忍受每天在地铁里挤得如同相片,每天在公司里小心谨慎得像个瓷人,每天活得像个疯转的陀螺。
曾有一次,经理交给他一个文案,当小倪废寝忘食地忙了几个通宵,把第八稿交到经理手上时,经理轻描淡写来了一句:“还是用第二稿吧。”把小倪气得差点吐血。
正好此时家中父母也放心不下他独自在外,几次三番催他回家,说是找了关系,已经为他安排好到一家公司做秘书,离家近,工作轻闲,虽然收入少了点,但性价比高啊……
于是,小倪回到了家乡锦州,悠闲惬意的生活从此开始。
小倪每天早上8点上班,他可以七点多起床,上班途中还来得及从容地吃一份早点。
来到自己足有一个会议室那么大的办公室里,先冲杯茶水,然后呆呆地看着阳光照在桌角上,再一点点平移。他每天的工作主要就是偶尔发发传真和陪领导吃饭,接待一下客人。多数时间坐着玩电脑,和以前的散落于各地的同学朋友们打个招呼。
单位食堂伙食很好,吃完午饭,小倪可以在办公室睡一会儿……下午事情不太多,如果不陪领导应酬,6点钟可以准时下班。回到家,小倪和爸妈一起吃晚饭,听妈妈唠叨些家长里短,看会子电视,然后就可以睡觉了。
在上海时,小倪经常不等睡踏实了就要开始新的一天,梦里也经常是经理夸张而愤怒的脸。而现在,他躺在安静的床上,入睡,却成了件困难的事。他有时也奇怪,不是说,压力太大的人才会失眠?现在,生活按部就班,没有业绩的威逼,没有领导刺耳的咆哮,可为什么,心里觉得空落落的?
一次,领导让小倪准备一份工作总结,小倪赶快打电话给相关部门,询问具体数据和资料,然后以一种久违的冲动,忙了两个通宵,写完了总结。领导颇惊讶:“这么快干什么?我也没说急用。”小倪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在心底用鄙视的口吻说:“看看!这才叫没事闲的!”
和同学在网上聊天,说不上几句,对方便忙得没空理他了,剩下小倪一个人百无聊赖地自言自语。同学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小倪说:“我这里不用偷,空闲一抓一大把。”同学鄙视:“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身在福中不知福!”
真是这样吗?小倪常常想,如果自己不是24岁而是42岁,或许,这真是难得的福分吧?可是,他还这么年轻,就要这样过下去吗?一想到此,小倪就觉得人生乏善可陈,无趣得很。
最后,小倪还是决定回上海,继续去过那种每天从睁眼就开始马不停蹄的生活。不为别的,就为自己那旺盛得不忍用这种安逸来辜负的青春。
★点评:青春是应该有拼搏、有奋斗、有波折的,而不是过早地一劳永逸,虽然那种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可终归是平淡乏味了一些,多年后,也许会遗憾那么旺盛的青春却没有拼搏的经历。所以,给自己一些挑战,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生活的意义。
【个案四:无法满足精神需求】
人物:吴倩 25岁 美术老师
吴倩是美术专业研究生,大学毕业后,约了同学一起去北漂。当她们在地下室里住了两个月后,别的女生头也不回地回家了,剩下一直喜欢北京的吴倩继续坚持。广告公司、家教、影楼等地方她都去试了,为了有方便面可吃,她甚至给小餐馆设计菜单。最开始给家里打电话时,她还强颜欢笑,报喜不报忧,后来,只要一接到家里电话,她就忍不住想哭。父母又生气又心疼,最后半是威逼半是哀求地让她回了家。
回到家乡城市洛阳,吴倩自己开了个美术班。父母很快就开始张罗给她介绍男朋友。其中有一个公务员,稳重、踏实并且人也英俊,让吴倩不由自主地有了一点依靠感,觉得这样的生活,带着些小温暖小阳光,也不算太差。
可是这样的日子过下来,吴倩慢慢觉得有些不对劲——身边的人好像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相亲啊结婚啊孩子啊家庭啊老公啊菜价啊,连电视节目最受关注的,也不过是些相亲类的,哪个女的漂亮,哪个男的有点呆,等等。除此,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包括男友,也是如此。而与男朋友相约的地方,也只有附近的那个咖啡店和那家电影院。两个人说来说去,不知不觉就会没话可说。曾有几次,吴倩说起自己的一个同学或邻居,结果绕来绕去,对方竟然也会认识!什么同学的哥哥的同事的姐姐,或者朋友的邻居的姨妈,等等,听起来乱,其实很简单:这个城市,真的好小。而男朋友的理想就是熬到上司退休,自己可以顶缺。
吴倩开始想念在北京的日子。当然,她不是怀念那个空气沉闷的地下室,而是忘不了,当自己站在建国门桥上时,看到的车如流水人如织,想念那个城市每天发生的那些新奇的事,关于年轻人的一夜暴富还是一夜成名,还有那些长久的坚持……每一处都是不同的风景与人物,这种变幻,在经历之后回想起时,仿佛油画上的点点片片的斑驳,看似毫不相关,但组合在一起,却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那天晚上,吴倩接到男朋友的电话,对方说:“天太热了,邻居们都坐在门口乘凉,我也跟他们在外面待了半天。”吴倩随口问:“那现在呢?”对方笑:“就剩我一个人了。别人都被老婆叫进去睡觉了。”
吴倩冷不丁就挂了电话,那一瞬间,她生怕对方说出来:“做我老婆吧。”
这种生活,真的不是她想要的。
然后,吴倩不顾父母的反对,再次回到了北京。她明白了,对于她来说,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爱情,需要一个能消费得起文化和艺术的城市来承载。她已经回不到过去了,不管前路多么艰难,吴倩相信,她能坚持下去。
★点评:有时候,我们追逐更大的城市,其实不仅是为城市的繁华,更重要的是,年轻的梦想需要高远的天空来承载,或者说,那些小温暖和小安逸,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人生越来越高的追求。大城市的好不只是在于它的繁华,还在于它有着那么多的奇迹和故事,可以承载所有的梦想。哪怕活在那里,身体要承受艰苦,可内心,却感觉更自由吧。
【相关链接】
《新周刊》曾整理的放弃北上广的10个理由: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拼智商,二线城市靠情商;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适合青春前5年,二线城市适合青春后5年;一线城市让人见世面,二线城市让人拓视野;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一线城市是“漂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
人生处处是“围城”。以为在小地方生存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和精神上的自我按摩。一旦真的付诸行动,当现实真的很骨感而理想又太丰满,“逃回北上广”就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不管是“逃离”或者“逃回”,终归是寄予着精神胜利法色彩的命题。据说美国人一生平均要搬8次家,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是家常便饭,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生往往只能生活在一个城市。当对身边的生活与环境产生厌倦,人口流动便成为常态。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必纠结于来了为什么要走,走了又为什么回来,无论有多少放弃或坚守的理由,总归一句话:世界这么大,心安即是家。
编辑 / 杨世莹
【个案一:房子不是一切】
人物:方达 25岁 公司职员
25岁的方达曾经在北京生活了7年。大学4年,工作3年。去北京、在北京生活,曾经是方达多年的梦想。
但最后,方达的梦想还是破灭了。和大多数“逃离”北京的年轻人一样,方达也是被北京高昂的房价逼走的——他简单计算了一下,以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不吃不喝一辈子,也不可能在北京买到一套房子,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安身之所。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方达有些动摇了,而当时,“逃离北上广”的呼声也给了方达一个“逃离”的理由,所以一年前,方达离开了北京,回到了离家乡不远的徐州,决定在这个所谓的“三线”城市里,重新开始生活。
有过硬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工作倒是很顺利就找到了,在一家外企的业务部做个小负责人,虽然薪水比在北京时低了近一半,可是方达想,徐州不是北京,这样的收入应该够用了。
然后,方达决定买套小房子——方达的观念里,有自己的房子,才算在一个地方有了根。
当时徐州的房价和北京相比,的确是低了好多,报道说,均价五千元左右。
见识过北京的房价,这个价格方达觉得可以接受,手中有几万块钱积蓄,再借一部分,应该够交20%的首付了。
可是方达没想到,所谓的“低”也是有针对性的,在均价范围的房子,几乎都在城郊的位置或者老城区,地理位置占优或者品牌开发商开发的楼盘,房价也并不低廉,好的小区,也要到了近万元一平方米。并且,几乎没有小户型,每一处楼盘的户型都在80平方米以上。方达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点天真,即使回到了徐州,他还是没有办法短期内买起房子。而就在方达犹疑的短短两三个月,徐州的房价又不动声色涨上去一些……
方达再次计算,以自己此时的收入,想要在徐州买套房子,也得至少奋斗半辈子,并且还是房价不涨的前提下。原来,即使离开了北京,所谓的生存压力并没有减小。并且,于方达而言,徐州这个城市,也同样是陌生的。家在数十公里之外,不可能常常回去,没有同学和别的朋友,刚刚结交的同事各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公司所在的火车站附近杂乱不堪,城市那么小,一条街道走着走着就到了尽头……
方达有些懊恼,然后,他开始想念北京,想念北京城的繁华和博大,想念满街的立交桥,甚至想念拥挤的地铁里通电话的男女那一声声清脆的“京片子”。然后那天晚上,在网上,方达看到一个帖子:既然都是漂泊,何不漂在北京?至少还可以看看风景。
短短两句话,一下戳中方达的内心,他问自己,房子真的那么重要吗?为此放弃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并且即使放弃,也不可能拥有一套房子。那么,何不选择一个喜欢的城市生活呢?即使回去之后,依旧租住在那个城市偏远窄小的一隅,可是透过那一隅,却可以看到北京的天。那是北京啊,怎么付出都值得了……
1年后,方达回到了北京,这次,他反倒踏实下来,就算一辈子漂泊,如那个网友所说,方达愿意漂在北京,漂在自己的梦想中。
★点评:没有房子,哪里都是漂。如果漂在北京会让他心里有些安慰,那就让他漂吧,至少,满足不了房子的要求,还能满足一下心理的要求。都说只要心自由了,在哪里都会自由,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只要你自由了,有没有房子无所谓——谁让你愿意呢?”
【个案二:不怕竞争,只要公平】
人物:刘丹 女 27岁 工程师
刘丹在广州的一家软件公司,因为能力突出,很快就升职做了主管。而且她既可以搞开发又可以兼业务。工作占满了她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与此相对应的,是每月可观的收入。
可观的收入很快变成了各种昂贵的化妆品与保养品,刘丹发现,自己镜中的容颜开始迅速憔悴,黑眼圈、皱纹、黑色素……在一次出差时,刘丹早上醒来,忽然想不起来自己是在哪里,是哪个城市?要来做什么?找谁?
在这一瞬间,刘丹发现自己真的累了。不想再这样拼下去了,几经思虑,她决定去一个节奏缓慢的小城市生活。于是,半年前,她以经历过大场面的姿态,来到马鞍山一家软件公司当了副总。她的想法很简单:做一个慢活族。
最初,这种远离一线城市的生活让刘丹很惬意。当然,慢活族虽然生活节奏慢,但生活质量还是蛮高的。而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当然要靠可观的薪水。刘丹很想做成几个大单,一来确立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二来可以保证生活水准。
但是,刘丹很快发现,本地对软件开发的需求量不大,而对外的业务,因为公司的竞争力本身就不强,没法儿和一些大公司相比。所以,当一笔本地的大单出现时,刘丹立刻使出浑身解数,决定要把这笔业务谈成。
她先仔细研究了客户的需求,然后又跟对方主管人员打电话联络感情,再一起吃饭喝茶,除了详细询问细节需求外,连对方及其直属领导的爱好也打听得一清二楚。
之后,她多方询价,争取用最高的性价比征服对方。不过,她很快发现,对方对业务并不精通,只关心最后的总价。刘丹调整了自己的方案,然后不厌其烦地给对方解释……
一般说来,在刘丹如此用功的情况下跑单是不太可能的事。谁能拒绝和一个认真敬业、又是一个美女的合作呢?
但事实就是这么无情。这笔大单最终仍旧与刘丹失之交臂,而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客户更愿意照顾同乡,而且,这个同乡从某种圈套圈的关系上来说,是亲戚……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能力,不是设计,不是努力,而是关系与人脉。在小城,虽然客户不止一次地赞赏刘丹的专业知识和为人处世的得体,但,不管如何赞赏,她在他们的眼里,始终是个外来人,是个不接地气的人……
刘丹再次认清形势,重新回到了广州。虽然广州的生活很累很紧张,但付出总会得到回报,在这里,无所谓背景和来历,大部分人都来自他乡,混杂在一起,凭本事和能力吃饭。虽然竞争激烈,但大环境相对公平。
★点评:据说引发大规模逃回潮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逃回去的人受不了地方的拼关系。或者说,在一些小地方,拼爹的情况会更严重。因为人少,所以关系网也更紧密。而在大城市,人和人的关系不会紧密到那种地步,更多的时候,拼的是实力,这对没有什么背景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更公平一些。
【个案三:闲得有点早】
人物:小倪 24岁 秘书
小倪认定上海才是自己应该待的地方,所以,他可以忍受每天在地铁里挤得如同相片,每天在公司里小心谨慎得像个瓷人,每天活得像个疯转的陀螺。
曾有一次,经理交给他一个文案,当小倪废寝忘食地忙了几个通宵,把第八稿交到经理手上时,经理轻描淡写来了一句:“还是用第二稿吧。”把小倪气得差点吐血。
正好此时家中父母也放心不下他独自在外,几次三番催他回家,说是找了关系,已经为他安排好到一家公司做秘书,离家近,工作轻闲,虽然收入少了点,但性价比高啊……
于是,小倪回到了家乡锦州,悠闲惬意的生活从此开始。
小倪每天早上8点上班,他可以七点多起床,上班途中还来得及从容地吃一份早点。
来到自己足有一个会议室那么大的办公室里,先冲杯茶水,然后呆呆地看着阳光照在桌角上,再一点点平移。他每天的工作主要就是偶尔发发传真和陪领导吃饭,接待一下客人。多数时间坐着玩电脑,和以前的散落于各地的同学朋友们打个招呼。
单位食堂伙食很好,吃完午饭,小倪可以在办公室睡一会儿……下午事情不太多,如果不陪领导应酬,6点钟可以准时下班。回到家,小倪和爸妈一起吃晚饭,听妈妈唠叨些家长里短,看会子电视,然后就可以睡觉了。
在上海时,小倪经常不等睡踏实了就要开始新的一天,梦里也经常是经理夸张而愤怒的脸。而现在,他躺在安静的床上,入睡,却成了件困难的事。他有时也奇怪,不是说,压力太大的人才会失眠?现在,生活按部就班,没有业绩的威逼,没有领导刺耳的咆哮,可为什么,心里觉得空落落的?
一次,领导让小倪准备一份工作总结,小倪赶快打电话给相关部门,询问具体数据和资料,然后以一种久违的冲动,忙了两个通宵,写完了总结。领导颇惊讶:“这么快干什么?我也没说急用。”小倪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在心底用鄙视的口吻说:“看看!这才叫没事闲的!”
和同学在网上聊天,说不上几句,对方便忙得没空理他了,剩下小倪一个人百无聊赖地自言自语。同学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小倪说:“我这里不用偷,空闲一抓一大把。”同学鄙视:“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身在福中不知福!”
真是这样吗?小倪常常想,如果自己不是24岁而是42岁,或许,这真是难得的福分吧?可是,他还这么年轻,就要这样过下去吗?一想到此,小倪就觉得人生乏善可陈,无趣得很。
最后,小倪还是决定回上海,继续去过那种每天从睁眼就开始马不停蹄的生活。不为别的,就为自己那旺盛得不忍用这种安逸来辜负的青春。
★点评:青春是应该有拼搏、有奋斗、有波折的,而不是过早地一劳永逸,虽然那种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可终归是平淡乏味了一些,多年后,也许会遗憾那么旺盛的青春却没有拼搏的经历。所以,给自己一些挑战,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生活的意义。
【个案四:无法满足精神需求】
人物:吴倩 25岁 美术老师
吴倩是美术专业研究生,大学毕业后,约了同学一起去北漂。当她们在地下室里住了两个月后,别的女生头也不回地回家了,剩下一直喜欢北京的吴倩继续坚持。广告公司、家教、影楼等地方她都去试了,为了有方便面可吃,她甚至给小餐馆设计菜单。最开始给家里打电话时,她还强颜欢笑,报喜不报忧,后来,只要一接到家里电话,她就忍不住想哭。父母又生气又心疼,最后半是威逼半是哀求地让她回了家。
回到家乡城市洛阳,吴倩自己开了个美术班。父母很快就开始张罗给她介绍男朋友。其中有一个公务员,稳重、踏实并且人也英俊,让吴倩不由自主地有了一点依靠感,觉得这样的生活,带着些小温暖小阳光,也不算太差。
可是这样的日子过下来,吴倩慢慢觉得有些不对劲——身边的人好像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相亲啊结婚啊孩子啊家庭啊老公啊菜价啊,连电视节目最受关注的,也不过是些相亲类的,哪个女的漂亮,哪个男的有点呆,等等。除此,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包括男友,也是如此。而与男朋友相约的地方,也只有附近的那个咖啡店和那家电影院。两个人说来说去,不知不觉就会没话可说。曾有几次,吴倩说起自己的一个同学或邻居,结果绕来绕去,对方竟然也会认识!什么同学的哥哥的同事的姐姐,或者朋友的邻居的姨妈,等等,听起来乱,其实很简单:这个城市,真的好小。而男朋友的理想就是熬到上司退休,自己可以顶缺。
吴倩开始想念在北京的日子。当然,她不是怀念那个空气沉闷的地下室,而是忘不了,当自己站在建国门桥上时,看到的车如流水人如织,想念那个城市每天发生的那些新奇的事,关于年轻人的一夜暴富还是一夜成名,还有那些长久的坚持……每一处都是不同的风景与人物,这种变幻,在经历之后回想起时,仿佛油画上的点点片片的斑驳,看似毫不相关,但组合在一起,却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那天晚上,吴倩接到男朋友的电话,对方说:“天太热了,邻居们都坐在门口乘凉,我也跟他们在外面待了半天。”吴倩随口问:“那现在呢?”对方笑:“就剩我一个人了。别人都被老婆叫进去睡觉了。”
吴倩冷不丁就挂了电话,那一瞬间,她生怕对方说出来:“做我老婆吧。”
这种生活,真的不是她想要的。
然后,吴倩不顾父母的反对,再次回到了北京。她明白了,对于她来说,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爱情,需要一个能消费得起文化和艺术的城市来承载。她已经回不到过去了,不管前路多么艰难,吴倩相信,她能坚持下去。
★点评:有时候,我们追逐更大的城市,其实不仅是为城市的繁华,更重要的是,年轻的梦想需要高远的天空来承载,或者说,那些小温暖和小安逸,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人生越来越高的追求。大城市的好不只是在于它的繁华,还在于它有着那么多的奇迹和故事,可以承载所有的梦想。哪怕活在那里,身体要承受艰苦,可内心,却感觉更自由吧。
【相关链接】
《新周刊》曾整理的放弃北上广的10个理由: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拼智商,二线城市靠情商;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适合青春前5年,二线城市适合青春后5年;一线城市让人见世面,二线城市让人拓视野;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一线城市是“漂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
人生处处是“围城”。以为在小地方生存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和精神上的自我按摩。一旦真的付诸行动,当现实真的很骨感而理想又太丰满,“逃回北上广”就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不管是“逃离”或者“逃回”,终归是寄予着精神胜利法色彩的命题。据说美国人一生平均要搬8次家,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是家常便饭,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生往往只能生活在一个城市。当对身边的生活与环境产生厌倦,人口流动便成为常态。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必纠结于来了为什么要走,走了又为什么回来,无论有多少放弃或坚守的理由,总归一句话:世界这么大,心安即是家。
编辑 / 杨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