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有重大意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关注学生的现实,设计与学生实际有关的数学活动;关注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收获有价值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关注学生思考与反思,提升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关注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关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对于数学活动经验,大家的共识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于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具有主观性,反映了学生对数学的真实理解;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学中,要怎样做才能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字活动经验,要关注什么,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做更好的准备,笔者就有了另一些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现实,设计与学生实际有关的数学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现实中找到“原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这种现实包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如,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利用这些已有的现实经验引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需求感,因此,我们如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教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内涵,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得,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星期的出现规律现象,归纳得出: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这个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再引导学生找自然界中、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循环现象,学生可以从中找出很多,一年四季变更,昼夜更替,时针每隔12时小走一圈……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很快地理解了循环小数的几个重要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从学生的学习现实出发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学习经验。
二、关注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收获有价值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一般说来,经验的形成要经过“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过程。数学活动经验必须靠学生的活动而获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思考、抽象、预测、推理、反思等过程逐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并能积累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去。”这些经验是学生在“做”中获得,因而我们必须关注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收获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或用信息技术展示,有的课我们可以放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中,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已懂得割补转化等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接、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识,学生不仅亲身体验,而且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了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
三、关注学生思考与反思,提升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中,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小红和妈妈到玩具店想买一件玩具,她身上有9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想买一件玩具狗,还差多少钱?”等问题并解答,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借助小棒来摆一摆、想一想。”学生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很好的方法,然后在班内交流:
■
¥36元 ¥93元 ¥56元 ¥48元 ¥22元 ¥21元
生1:我从36根小棒中先拿出6根,再从一捆中拿出3根,得出36-9=27。
生2:我从一捆中拿出9根,再把剩下的合起来是27根,即36-9=27。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方法。下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操作活动获得结果,却没有看到学生对自身活动的反思,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未作任何评价,也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看似把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的操作只是获取答案的机械过程,如果没有了操作,学生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在原有的层面上。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充分反思,对活动经验进行提升。
四、关注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认真地去研究学生,设计有效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参考文献:
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和星小学)
关键词: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关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对于数学活动经验,大家的共识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于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具有主观性,反映了学生对数学的真实理解;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学中,要怎样做才能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字活动经验,要关注什么,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做更好的准备,笔者就有了另一些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现实,设计与学生实际有关的数学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现实中找到“原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这种现实包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如,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利用这些已有的现实经验引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需求感,因此,我们如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教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内涵,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得,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星期的出现规律现象,归纳得出: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这个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再引导学生找自然界中、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循环现象,学生可以从中找出很多,一年四季变更,昼夜更替,时针每隔12时小走一圈……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很快地理解了循环小数的几个重要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从学生的学习现实出发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学习经验。
二、关注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收获有价值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一般说来,经验的形成要经过“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过程。数学活动经验必须靠学生的活动而获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思考、抽象、预测、推理、反思等过程逐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并能积累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去。”这些经验是学生在“做”中获得,因而我们必须关注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收获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或用信息技术展示,有的课我们可以放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中,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已懂得割补转化等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接、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识,学生不仅亲身体验,而且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了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
三、关注学生思考与反思,提升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中,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小红和妈妈到玩具店想买一件玩具,她身上有9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想买一件玩具狗,还差多少钱?”等问题并解答,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借助小棒来摆一摆、想一想。”学生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很好的方法,然后在班内交流:
■
¥36元 ¥93元 ¥56元 ¥48元 ¥22元 ¥21元
生1:我从36根小棒中先拿出6根,再从一捆中拿出3根,得出36-9=27。
生2:我从一捆中拿出9根,再把剩下的合起来是27根,即36-9=27。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方法。下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操作活动获得结果,却没有看到学生对自身活动的反思,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未作任何评价,也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看似把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的操作只是获取答案的机械过程,如果没有了操作,学生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在原有的层面上。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充分反思,对活动经验进行提升。
四、关注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认真地去研究学生,设计有效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参考文献:
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和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