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个因素不能忽视,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文本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想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
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的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观念和方法陈旧。较长时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被“灌输 培训”所“统治”,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单纯地重知识的灌输与技能的操作,忽视对人的培养,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标准制定后,有些教师搞起了教改,但有些教改却偏离了目标,导致阅读教学程序化。有些教改热衷于发明所谓的创新的教学模式,但大多是一些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步骤,试图用一种程式去套所有语文课型,机械呆板,缺乏灵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师生的个性发挥,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
(二)孤立文本。《课程标准》所编选的基本篇目,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册、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目标都只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教师应该统揽整个教材体系,明确本册、本课在母系统中的地位与具体目标和地位,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但有些教师却未能做到这一点。教某篇课文,只钻研这一篇课文,把课文孤立起来,岂不成了大海中的一叶浮舟?其目标准确率能有多高?
(三)肢解文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的语段作练习,练习题目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这些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教师只是给学生注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说不上培养能力,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就无从谈起。
(四)淡化阅读。且不说汉语有很强的音乐美,单就理解文意来说,语文教学中阅读就非常必要。有的教师总以为读书耽误时间,或者怕引起学生的厌读情绪,所以对课文思路的整理总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阅读教学也列成题目形式,只有分析,没有阅读,致使学生在考场上遇到课本外的阅读材料便觉得无从下笔了。究其原因,还是阅读太少了。
(五)重术轻文。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一时半会儿还不可能完全抹去应试教育的影子。比如许多应试有方的教师,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教学内容题目化,答案要点规范化,化为经验之谈。这种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在短时间内有效,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二
以上几种教法,使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模糊不清,更无兴趣可谈,纵然再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徒增负担而已。针对语文教学忽视整体性和文学性的几种原因和误区,结合自己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百遍,固然是笨办法,但说明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为了防止学生产生重复阅读的厌烦性和盲目性,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可采用富有魅力的范读、朗读技巧的指导、阅读与分析有机的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比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可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景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自然美,除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如何停顿之外,还要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
(二)理清思路的条理性。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如《藤野先生》一文,题目写藤野先生,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学生会明白写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是作者到仙台师从藤野先生的缘由。其中蕴涵的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的感情也与全文爱国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弄清了作者的思路之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构思的巧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做到高屋建瓴,这也可为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意打下基础。
(三)把握目标的系统性。从系统性角度来说,任何子系统的功能都融汇于母系统之中。所以正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都与本册、本套教材的整体目标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标准》,统览教材体系,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地实现目标,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首要一环。
(四)欣赏作品的文学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精彩的修辞、鲜明的感情、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当然,初中阶段的欣赏和高中、大学的欣赏要求是不同的。《大纲》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关系到教师的文学素质和个人气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能用生动活泼的教法和感染学生的气质来教读文学作品。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春》一文时,一边在乐曲中进行、生动的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孔雀开屏图,课文的结构层次全都反映在板书上。这节课,不仅给学生以视听的美感,而且激发了学生欣赏课文的激情。
(五)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新的课程标准有鲜明的人性化倾向,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把人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反映了教育本质的呼唤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教育在本质上是要求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通过“洞穴中的囚徒”这个著名的隐喻,说出了教育的真正含义,那就是把人的灵魂、精神引向真理世界。许多美文华章都具有启迪人心智、陶冶人情操、提升人素养的功能,注意挖掘,就是很好的教育。语文教学历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向重视作品的整体性和文学性,这一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当今的语文教坛上,许多有识之士也已在这方面作了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还须在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个因素不能忽视,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文本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想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
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的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观念和方法陈旧。较长时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被“灌输 培训”所“统治”,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单纯地重知识的灌输与技能的操作,忽视对人的培养,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标准制定后,有些教师搞起了教改,但有些教改却偏离了目标,导致阅读教学程序化。有些教改热衷于发明所谓的创新的教学模式,但大多是一些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步骤,试图用一种程式去套所有语文课型,机械呆板,缺乏灵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师生的个性发挥,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
(二)孤立文本。《课程标准》所编选的基本篇目,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册、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目标都只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教师应该统揽整个教材体系,明确本册、本课在母系统中的地位与具体目标和地位,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但有些教师却未能做到这一点。教某篇课文,只钻研这一篇课文,把课文孤立起来,岂不成了大海中的一叶浮舟?其目标准确率能有多高?
(三)肢解文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的语段作练习,练习题目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这些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教师只是给学生注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说不上培养能力,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就无从谈起。
(四)淡化阅读。且不说汉语有很强的音乐美,单就理解文意来说,语文教学中阅读就非常必要。有的教师总以为读书耽误时间,或者怕引起学生的厌读情绪,所以对课文思路的整理总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阅读教学也列成题目形式,只有分析,没有阅读,致使学生在考场上遇到课本外的阅读材料便觉得无从下笔了。究其原因,还是阅读太少了。
(五)重术轻文。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一时半会儿还不可能完全抹去应试教育的影子。比如许多应试有方的教师,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教学内容题目化,答案要点规范化,化为经验之谈。这种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在短时间内有效,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二
以上几种教法,使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模糊不清,更无兴趣可谈,纵然再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徒增负担而已。针对语文教学忽视整体性和文学性的几种原因和误区,结合自己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百遍,固然是笨办法,但说明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为了防止学生产生重复阅读的厌烦性和盲目性,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可采用富有魅力的范读、朗读技巧的指导、阅读与分析有机的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比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可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景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自然美,除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如何停顿之外,还要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
(二)理清思路的条理性。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如《藤野先生》一文,题目写藤野先生,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学生会明白写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是作者到仙台师从藤野先生的缘由。其中蕴涵的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的感情也与全文爱国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弄清了作者的思路之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构思的巧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做到高屋建瓴,这也可为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意打下基础。
(三)把握目标的系统性。从系统性角度来说,任何子系统的功能都融汇于母系统之中。所以正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都与本册、本套教材的整体目标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标准》,统览教材体系,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地实现目标,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首要一环。
(四)欣赏作品的文学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精彩的修辞、鲜明的感情、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当然,初中阶段的欣赏和高中、大学的欣赏要求是不同的。《大纲》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关系到教师的文学素质和个人气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能用生动活泼的教法和感染学生的气质来教读文学作品。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春》一文时,一边在乐曲中进行、生动的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孔雀开屏图,课文的结构层次全都反映在板书上。这节课,不仅给学生以视听的美感,而且激发了学生欣赏课文的激情。
(五)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新的课程标准有鲜明的人性化倾向,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把人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反映了教育本质的呼唤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教育在本质上是要求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通过“洞穴中的囚徒”这个著名的隐喻,说出了教育的真正含义,那就是把人的灵魂、精神引向真理世界。许多美文华章都具有启迪人心智、陶冶人情操、提升人素养的功能,注意挖掘,就是很好的教育。语文教学历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向重视作品的整体性和文学性,这一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当今的语文教坛上,许多有识之士也已在这方面作了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还须在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