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海权论”提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把战略的眼光投向海洋,海军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中国历史上对海洋价值认识不足,海洋意识薄弱,海洋军事文化匮乏,导致中日甲午海战拉开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本文就中国海洋军事文化的历史困境作详实勘界,探寻中国海军军事文化的建设新出路。
【关键词】海洋军事文化;海洋价值;历史认知;现实出路
一、历史上中国海军军事文化的几点特点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海洋文化占有重要的位置。华夏民族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海洋军事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军事文化。但总体上分析,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历史上对海洋军事文化重视不够、维护海洋权益屡受挫折的历史教训也极为深刻。
(一)历史上对海洋价值的认识呈两极化分布,且总体认识不够正确
作为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内陆与沿海民众对海洋价值的认识呈现出两极化的分布。由于中国除近代以来,大多强敌均来自西北陆地,使内陆国民对陆地价值的认识居于主导地位,重陆轻海的观念即由此产生。即使沿海民众对于海洋价值有较高的认识,也不能改变这种现实。同时,在对海洋的认识中,局限于渔盐通商之利。随着明代以来倭寇的骚扰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海防意识虽有所增强,但对于扩展海洋利益、开发海洋资源、加强海洋防卫仍然认识不够,存在海洋军事力量建设方向错位、力度不够的问题。
(二)历史上军事领导层海洋意识淡薄,海洋权益维护难以得到落实
军事领导层海洋意识的淡薄,与民众对海洋价值的认识不足相叠加,成为海洋军事力量建设、海洋军事文化发展的巨大桎梏。即使国家关于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决策出台之后,也往往由于军事领导的海洋意识淡薄而执行不力,晚清北洋舰队的建设过程及后来的悲剧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海洋军事地理环境先天不足以及对其研究不够,海洋权益维护缺乏理论指导性
海洋地理环境,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依托。中國海洋地理的特点是属于边缘海,海区属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缺乏直接进出大洋的通道;岛屿分布不均,大岛主要分布在近海,缺乏远海作战与远洋防卫的战略依托。因此,特别需要搞好对海洋军事地理环境的研究,扬长避短,为海洋权益维护提供理论指导。然而,由于中国历代强敌多来自西北,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多侧重于陆地,从《孙子兵法》的“九地篇”,到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基本构筑了完备的陆地军事地理学,有力地指导了内陆战争以及对西北强敌的作战,但对海洋军事地理环境的研究存在很多空白。
(四)历史上对海洋军事力量建设重视不够,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现实困难
由于历代强敌多来自西北,海洋军事力量的建设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在三国、南北朝时期水军力量比较强盛的时代,也多是江师而非海师,担负的主要任务是防卫江河而非维护海权。当今时代,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权益也在不断地扩展,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维护海洋权益的准军事部队以及海洋执法力量,形成了层次完备、分工合作、紧密协调的海洋军事体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
(五)古代海洋科技发达,近代海洋科研落后,海洋军事装备相对滞后,海洋权益维护缺乏硬件保证
在古代社会,中国以航海、造船为主的海洋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开辟了世界航海乃至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郑和的“宝船”达到了前工业时代造船技术的巅峰,明代的海战火器技术独领风骚。20 世纪以来,海洋科研进入了国家主导的发展阶段,而中国由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未能奋起直追。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海洋科研获得了飞速发展。
二、海洋军事文化对中国海洋战略的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21世纪人类已进入海洋世纪,全球战略中心也由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沿岸,中国作为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大国,实现在海洋世纪的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海洋战略在国家整体战略地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对历史,关注海洋战略背后的海洋军事文化的突出作用,就显得更具有实际意义。
(一)中国周边海洋困局
1.中日之争。中日西太平洋海上博弈自元代忽必烈两次发动对日战争以来,己持续了1400年,而110年前的甲午中日海战更使中国的海洋权益丧失殆尽。近些年“新海权论”的主张在日本甚嚣尘上,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实力己足以称霸东亚,并积极实施“击败任何周围邻国”计划。中日海权之争的三大焦点“台湾、钓鱼岛、东海划界”将逐渐呈现不利于我方的发展态势。
2.中国与朝鲜半岛黄海划界问题将持续升温。中国与朝鲜黄海北部海域纠纷、冲突、暴力事件持续不断;中国与韩国海域划界悬而未决,若东海划界出现问题,必将引起连锁反应。
3.中国南海“六国七方”乱局和美日插手、印澳窥视。南海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是争夺亚太的战略门户,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亚太的桥梁,其海运量仅次于地中海。美海军宣布要在全世界控制的16个咽喉点有3个在南海。
(二)国民海洋意识堪忧,海洋军事文化举步维艰。
1.一种文化的影响力最直接的体现是:受该文化影响的人群对某种问题最直接的认识和行为反应。
2.由于我们是传统的陆权国家,以儒统兵思想仍然存在,海洋军事和海洋军事文化建设先天不足。同时,地缘政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海洋军事文化的后天发展。
建设开放自信、胸怀大洋的外交文化。一是要将海军特色军事文化作为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二是要通过积极参与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来展示中国军队形象。三是要通过交流学习,不断丰富我们的军事文化。总之,我们既要坚定信心,不妄自菲薄,又要正视差距,不妄自尊大,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紧迫意识,建设一支文化深厚、战斗力顽强的人民海军。
参考文献:
[1]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7页.
[2]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110页.
【关键词】海洋军事文化;海洋价值;历史认知;现实出路
一、历史上中国海军军事文化的几点特点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海洋文化占有重要的位置。华夏民族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海洋军事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军事文化。但总体上分析,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历史上对海洋军事文化重视不够、维护海洋权益屡受挫折的历史教训也极为深刻。
(一)历史上对海洋价值的认识呈两极化分布,且总体认识不够正确
作为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内陆与沿海民众对海洋价值的认识呈现出两极化的分布。由于中国除近代以来,大多强敌均来自西北陆地,使内陆国民对陆地价值的认识居于主导地位,重陆轻海的观念即由此产生。即使沿海民众对于海洋价值有较高的认识,也不能改变这种现实。同时,在对海洋的认识中,局限于渔盐通商之利。随着明代以来倭寇的骚扰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海防意识虽有所增强,但对于扩展海洋利益、开发海洋资源、加强海洋防卫仍然认识不够,存在海洋军事力量建设方向错位、力度不够的问题。
(二)历史上军事领导层海洋意识淡薄,海洋权益维护难以得到落实
军事领导层海洋意识的淡薄,与民众对海洋价值的认识不足相叠加,成为海洋军事力量建设、海洋军事文化发展的巨大桎梏。即使国家关于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决策出台之后,也往往由于军事领导的海洋意识淡薄而执行不力,晚清北洋舰队的建设过程及后来的悲剧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海洋军事地理环境先天不足以及对其研究不够,海洋权益维护缺乏理论指导性
海洋地理环境,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依托。中國海洋地理的特点是属于边缘海,海区属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缺乏直接进出大洋的通道;岛屿分布不均,大岛主要分布在近海,缺乏远海作战与远洋防卫的战略依托。因此,特别需要搞好对海洋军事地理环境的研究,扬长避短,为海洋权益维护提供理论指导。然而,由于中国历代强敌多来自西北,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多侧重于陆地,从《孙子兵法》的“九地篇”,到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基本构筑了完备的陆地军事地理学,有力地指导了内陆战争以及对西北强敌的作战,但对海洋军事地理环境的研究存在很多空白。
(四)历史上对海洋军事力量建设重视不够,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现实困难
由于历代强敌多来自西北,海洋军事力量的建设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在三国、南北朝时期水军力量比较强盛的时代,也多是江师而非海师,担负的主要任务是防卫江河而非维护海权。当今时代,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权益也在不断地扩展,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维护海洋权益的准军事部队以及海洋执法力量,形成了层次完备、分工合作、紧密协调的海洋军事体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
(五)古代海洋科技发达,近代海洋科研落后,海洋军事装备相对滞后,海洋权益维护缺乏硬件保证
在古代社会,中国以航海、造船为主的海洋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开辟了世界航海乃至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郑和的“宝船”达到了前工业时代造船技术的巅峰,明代的海战火器技术独领风骚。20 世纪以来,海洋科研进入了国家主导的发展阶段,而中国由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未能奋起直追。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海洋科研获得了飞速发展。
二、海洋军事文化对中国海洋战略的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21世纪人类已进入海洋世纪,全球战略中心也由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沿岸,中国作为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大国,实现在海洋世纪的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海洋战略在国家整体战略地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对历史,关注海洋战略背后的海洋军事文化的突出作用,就显得更具有实际意义。
(一)中国周边海洋困局
1.中日之争。中日西太平洋海上博弈自元代忽必烈两次发动对日战争以来,己持续了1400年,而110年前的甲午中日海战更使中国的海洋权益丧失殆尽。近些年“新海权论”的主张在日本甚嚣尘上,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实力己足以称霸东亚,并积极实施“击败任何周围邻国”计划。中日海权之争的三大焦点“台湾、钓鱼岛、东海划界”将逐渐呈现不利于我方的发展态势。
2.中国与朝鲜半岛黄海划界问题将持续升温。中国与朝鲜黄海北部海域纠纷、冲突、暴力事件持续不断;中国与韩国海域划界悬而未决,若东海划界出现问题,必将引起连锁反应。
3.中国南海“六国七方”乱局和美日插手、印澳窥视。南海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是争夺亚太的战略门户,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亚太的桥梁,其海运量仅次于地中海。美海军宣布要在全世界控制的16个咽喉点有3个在南海。
(二)国民海洋意识堪忧,海洋军事文化举步维艰。
1.一种文化的影响力最直接的体现是:受该文化影响的人群对某种问题最直接的认识和行为反应。
2.由于我们是传统的陆权国家,以儒统兵思想仍然存在,海洋军事和海洋军事文化建设先天不足。同时,地缘政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海洋军事文化的后天发展。
建设开放自信、胸怀大洋的外交文化。一是要将海军特色军事文化作为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二是要通过积极参与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来展示中国军队形象。三是要通过交流学习,不断丰富我们的军事文化。总之,我们既要坚定信心,不妄自菲薄,又要正视差距,不妄自尊大,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紧迫意识,建设一支文化深厚、战斗力顽强的人民海军。
参考文献:
[1]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7页.
[2]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