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土尔扈特舞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尔扈特是蒙古古老的部落之一。
  据《土尔扈特汗诺颜世袭谱》记载,土尔扈特最初:那仁汗,汉译为太阳汗。土尔扈特是十五世纪初产生的部落名称。十三世纪前它称为克烈部。克烈汉意谓黑。据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尔扈特是黑匈奴的后裔。十五世纪初,克烈部的一部分被瓦刺脱欢太师称作土尔扈特,其他部分融合到后来的哈萨克等突厥语民族。十七世纪上半叶,土尔扈特部一部分人从额尔齐斯河中游西迁到俄国境内伏尔加河流域,不久,又有一部分土尔扈特人南迁到青海地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的一部分土尔扈特人,先后返回蒙古额济纳河流域和新疆地区。在宗教信仰方面,土爾扈特人最早信仰蒙古固有的萨满教,十三世纪前后曾信仰景教即基督教,十七世纪后信仰藏传佛教,他们和蒙古其他各部落人一样,长期以游牧、狩猎生活。
  土尔扈特舞蹈,好像一块化石,折射出土尔扈特人悠久的游牧历史以及他们和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过程。
  狩猎舞:自古以来生息于蒙古高原的匈奴、突厥、蒙古是游牧民族,并以狩猎作为他们副业。时至今日,蒙古还被人们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一则作为游牧经济的补充,二则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古代狩猎,马、鹰二者不可缺少。在蒙古人眼里,鹰既是狩猎工具,又是神物,被看作是人间与苍天之间的使者。匈奴、突厥、蒙古众多部落,包括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的乞颜部均以鹰作为部落的精神、威严、元气象征。哈萨克族姑娘直到现在以头插鹰羽为荣。土尔扈特狩猎舞的腿部动作,大多模仿马的各种奔跑、跳跃姿势。“急响中宵发,凌空铁蹄轻。”骑马射箭的许多典型舞蹈动作,是土尔扈特狩猎舞所独有,他们狩猎中又有许多模仿鹰的典型动作,单腿蹲,两手于两侧上下摆动,忽如拂地凌风,忽如孤鹰穿云,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擀毡舞:自古以来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根据他们游牧生活的需要,为了轻便,均住蒙古包,坐勒勒车。盖蒙古包、勒勒车或者在蒙古包、勒勒车里铺设褥垫、毡子均不可缺少。养羊、剪羊毛、擀毡成为游牧民族重要的生产领域。特别是擀毡大块大型毡子,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技术,而且只有集体力量才能办到。土尔扈特擀毡舞是集体舞,场面热烈、欢快。舞蹈一开始,是铺毛动作,继而是浇水动作,到了高潮部分,是用脚滚搓踩毛的动作,伴随着有节奏的土尔扈特民歌,确有“前呼邪许,后亦应亡”的气氛。
  挤驼奶舞:骆驼和马一样,既是游牧民族的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历史上,土尔扈特人分布欧、亚草原,相互隔千山万水,路途遥远,运输全靠骆驼。他们认为骆驼善解人意,对骆驼十分爱惜。这是额济纳土尔扈特挤驼奶舞的原因所在。舞蹈开始之前,唱一段悠长的劝奶长调民歌,悠扬宛转,声如裂帛,直唱得善解人意的骆驼泪水盈眶,奶水充足欲下。劝奶歌之后,舞者一腿独立,一腿托起,双手交错向上,做挤奶动作,似有驼奶飞珠溅玉一般。挤奶时,歌声变得轻松自如,如倾诉,如细语,反映了额济纳土尔扈特人的牧驼生活。
  查玛舞:指藏传佛教的法王舞,俗称法艺舞。显然,土尔扈特查玛舞是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藏传佛教在四卫拉特蒙古中广泛传播后才有的。土尔扈特人的查玛舞吸收了西藏、青海、蒙古各地不同风格,同时保留了土尔扈特民间舞蹈所独有的风格特点,纳入了土尔扈特人生活、生产的场面,蕴含着土尔扈特人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他们的审美观。例如:清晨旭日初升时,跳查玛舞的土尔扈特人迎着金色的太阳敬献奶酒;傍晚落日熔金时,他们沐浴于部落的余晖中围坐欢舞。这不能不说是对两千年前那仁汗,即匈奴单于的崇敬和怀念。在表现形式上,姑娘头顶斟满奶酒的银碗,青年男子弹起土尔扈特民间乐器“陶布秀日”。青年男子先起舞,然后邀请姑娘共同起舞——这情景,酷似俄罗斯的民间舞蹈。
  蒙古族不仅是一个游牧民族,又是胸襟宽广、情感奔放的民族。他们在广阔的草原上繁衍、生息,性格豪迈大放、质朴坦率。这些必然在他们的民间舞蹈艺术风格中反映出来。一般来讲,土尔扈特民间舞蹈步伐雄沉稳健、热烈奔放、气质刚毅。在舞蹈中,手势颇有力度,腕部提起时干脆利落,双臂舒展开阔。动肩时刚健洒脱,再加上腿部的各种模仿性动作,动如脱兔,热烈而古朴厚重,将土尔扈特人彪悍、粗犷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土尔扈特民间舞蹈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风格。例如:手部的典型动作、双臂的晃动透露出中亚突厥语族民族的韵味。腿部的典型动作,单腿跳起、踢腿、跺步、跳点步等,有俄罗斯舞蹈的特点。土尔扈特民间舞蹈又是歌与舞的结合体。舞蹈伊时,乐声先起,舞者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舞蹈内容随着音乐而变换。伴奏者、围观者、饮酒作乐者亦引吭高歌,歌声此起彼伏,弹者尽其技,舞者尽其能,男女老幼,同喜同乐。
  今天的额济纳河两岸,土尔扈特部落中盛行的原始民间舞蹈已犹如明珠湮没入漫漫黄沙中,会跳的民间老艺人已经不多,五十岁以下的人只能想象前人跳舞的场面了。所以,挖掘、继承、发扬土尔扈特舞蹈,已变成了我们肩头的重任。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老房子里藏着旧时光。  旧居地处这个城市的繁华地带。小区外,从小学到高中,重点学校环绕,公园、植物园、商场、医院林立,生活极其便利。住了将近二十年后,当年感觉还不错的小区,在周边新高楼不断长出来后,终于老旧了下来。没生女儿前,曾经养过一只三花猫。旧居是一樓,夏天开着窗,花花经常从窗户溜出去玩耍。我也经常站在楼下的灌木丛旁唤它,过一会儿,它就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跑到我身边,跟我一起回家。后来它长大了
期刊
常常,看到匣子,我就会想起奶奶。  罩着白纱帐的四柱木床后,一道蓝底白花的布帘,隔出一个内间。那是一个阴暗逼仄的储藏室。地上,放着些坛坛罐罐,两条长板凳上,放着一个大木匣,大木匣上又放一小铁匣。  大木匣,深红色,古铜色的云纹锁扣上挂着一把插销锁。大好的晴天,奶奶打开大木匣。雪白的羊皮袄,黑缎面的棉袍,毛哔叽灰西装,烟黄色香云纱,马蹄袖,绣花领子,花丝线,各种色的绸缎,香荷包,搭腰。古色古香,颜色
期刊
那块菜地靠水边,上世纪农业学大寨的年代,社员硬是肩挑背扛,沿着河道边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拦水坝,原来的河滩就改造成了有一层薄薄泥土的水田。  泥是社员从一二里路外的稻田挑来铺上的,灌了水也就勉强可以栽下禾苗。但终于是底子薄,沙石多,稻苗稀稀落落的,长的谷穗也小,产量很低。后来,河水水位日渐降低,引不进河水灌溉,也就自然荒芜了。生产队只好分给社员作菜地,后来成为我岳父的庆仔叔也分到了一块长约二十多米,宽
期刊
米豆腐冠以“豆腐”之名,只因与豆腐有几分形似。其色其味,其实与豆腐大相径庭。豆腐用黄豆制作,色泽白嫩;米豆腐用大米做成,浅黄嫩绿。豆腐制作比较复杂,而米豆腐制作相对简单。  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亲眼见过她制作米豆腐。先用清水将大米浸泡一个晚上。大米最好用籼米,糯米太黏不能用。然后,把米捞起来盛入盆中,加适量清水磨成米浆。水和米的比例大约是1:2。将磨好的米浆倒入锅中,大火煮沸。然后调成中火,不停地用
期刊
暖风吹过,垂柳依依,绣花粉裙格外让人着迷,田间小路上白短袖牛仔裤的帅哥牵着妹妹甜言蜜语,还有压弯腰的油菜告诉我们,豌豆角熟了。  每次遇到菜摊上的豌豆,我都一如初见的喜欢。买上好几斤回家,剥皮后掺和大米做上一大锅豌豆米饭。大白碗里绿白相映的豌豆米饭让此时记忆的闸门一泄而出,不禁打开一段豌豆角的回忆。  那时候,我们小队也有菜园子,里面种的黄瓜、西红柿等长得也还算好,但都有队长派专人值守看护,我们很
期刊
二姐比我大九岁。  大姐出嫁早,分家后,每到农忙,我和几个姐姐到大姐家帮忙。大姐家的田地很分散,离家较远,收割小麦和水稻都是件很费力的事。干农活儿时,二姐总是充当一个整劳力。  我大抗美援朝复员后,因为肺结核,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儿;我妈在生我大姐后落下了月子病,有支气管哮喘。由于其他几个姐姐岁数也不大,家中的农活儿主要由我二姐来承担,周边的人都说周家多亏了二丫头,不然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期刊
爱上在山林里行走,还是这几年里的光景。  记得那时,送健步如飞的父亲去检查身体,医生看着各种检查单,下结论说至少还有十年的寿命。不料,仅仅月余,父亲竟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去世仿佛让我一下子就成长了许多,也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对生命进行审视。尽管还远没有到看破红尘的境界,但看见自己把日子一日接一日地虚度,一晃就是头发半白。难免让我常生朝如青丝暮成雪,世事无常的心事。想起来日无多,心里就难免望峰
期刊
2001年4月28日,女友的母亲想去深圳看她女儿,问我是否一块儿去。当时我下岗在家待业,心想,去深圳散散心也好,便答应一道前行。  天气阴沉,仿佛有一块巨大无比又湿漉漉的黑布笼罩在头顶,既潮湿又闷热,很是难受。我从女友家出发,步行到一里之外的火车站买票,直达深圳的火车票已售罄,我便买了两张当天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硬座票,心想,广州离深圳近,转趟车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回家禀告女友的母亲,她没反对。我帮着
期刊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太阳的小黑子,钻进细长的菜荚里,慢慢饱满。  成熟的菜秸秆被镰刀割断,一棵棵、一堆堆、一排排躺倒在田畴里,鼓胀的菜荚在烈日里晒干。而现在,不用蹲着割,站着手持铁锹直接铲,省力省时。我说,人越来越聪明了。爸爸说,现在都是机器化生产收割,都很少看到人工打菜籽了呢。  刚过了小满,我赶回老家去打菜籽。  我们先是在田间选好一块场地,平整土后,铺开一张用很多个尼龙口袋组合拼接成的“大皮”
期刊
我的外公,也是很多人的外公。  外公有一个庞大的家庭,八个儿子,六个女儿,加上舅妈、姨父、表哥、表姐、表妹、表弟以及再下一代,我们的直系亲属就有上百人。  外公姓孔,孔氏75代后裔,祥字辈,生肖属猴。外公的先祖是南宋时期跟随宋高宗南迁临安时的孔氏家族一员。南迁孔氏族人大部分在浙江衢州定居,而有一个分支途经我们当地时定居繁衍。  最近翻到一张全家福,我仔细算了算外公应该出生在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