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主体论之否定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q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在法学界关于动物是否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引起了一场争论,有些学者认为,只有赋予动物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保护动物。笔者认为,保护环境并非非得赋予动物一个虚构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法学理论下,通过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健全法律规范,完全可以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
   关键词:动物 法律地位 法律主、客体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关于动物法律地位的争议就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德国民法典》90条a的规定更使得动物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1990年《德国民法典》90条a修订的考量,进而提出否定动物成为法律主体的几点理由,从而佐证动物主体论之荒谬。
  1 1990年《德国民法典》90条a修订之考量
  1990年8月20日《德国民法典》第90条a规定:“动物不是物,它们由特别法加以保护。除另有其他规定外,对动物准用有关物的规定。”在1991年1月1日以前,《德国民法典》第90条对“物”的概念有着明确的表述,即:“本法所称之物为有体物。”依照德国学者的解释,所谓有体物是指除活着的人体以外的,一切为人能够把握的东西,包括可交易物和不可交易物。动物作为一种有体物,也属于民法典所界定的“物”的范畴。实际上,《德国民法典》90条a的修订是各国立法者对动物保护者强烈呼声的一种回应,其立法目标并不是为了赋予动物主体地位而只是对动物加强保护。
  而且,立法者在增加这一条款之余,在民法典第903条关于“所有权人的权限”的条款中,又加上了“动物所有权人在行使其权利时,应注意有关保护动物的特别规定”,由此我们看出,既然动物有其所有人,那么就能得出它是法律客体的结论。德国立法者之所以称“动物非物”,仅是强调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只是对“物”的概念做了一个技术处理。德国著名民法学家梅迪库斯就曾直言不讳道:“德国动物保护法已没有保护动物的规定,民法此项规定乃‘概念美容’”。
   2 动物主体论——乌托邦的幻想
  2.1 法律主客体的转化是相对的,但是其扩张并不是无度的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似乎法律客体与法律主体二者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事实上,二者是相对的,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在古代奴隶制法律中,奴隶只充当法律客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们成为法律主体。由此可见,法律客体与法律主体的互换完全可能,但也并非任何法律客体与法律主体都可以互换。有学者认为将奴隶等由法律客体向法律主体转化类推适用于动物。凡事物之间的转化都是有限度的,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更重要的是,奴隶等之所以被赋予主体地位是因为他们是人,具有意识能力,而意识能力是区分主客体的标准。当然动物权利论者会马上反驳,他们会说“没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如幼儿、白痴、和精神病,仍然是法律主体,仍然是权利主体”。即使是幼儿、白痴、和精神病,依然属于人的范畴,虽然他们意识能力上欠缺,但是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他们是人。幼儿会长大,精神病和白痴也有恢复意识能力的可能,可是动物不可能变成人,更不可能具有人类的意识能力,因此赋予它们主体地位是荒谬的。
  2.2 动物主体论无法实现权利、义务、责任的一致性。 首先,动物主体论忽略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回避了动物应承担的义务。“法律关系主体所拥有的全部权利,一部分以他人履行义务而获得,一部分以自己履行义务而获得,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三种形式。”任何权利都产生义务,每个人获得权利的同时都要承担相应义务。赋予动物主体地位的根本问题是动物不可能承担任何义务,结果是动物单方面获得权利,人单方面承担义务,造成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正如马克思所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其次,动物法律主体论与法律责任制度相悖。如果动物享有法律主体地位,那么动物吃人,在刑法上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虽然国外也有一些判决动物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例。例如,美国的一位老妇人死后,尸体猫吃掉了,法官最后判了猫死刑,但说到底只是对人的一种精神抚慰而已。而法律的作用之一就是预防和威慑,那么判决动物承担侵权责任是否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威慑和预防?答案很明显,不会。因此,如果动物享有法律主体地位与责任制度方面无法配套。
  2.3 动物主体论无法突破理论范式的限度和用途 一种理论范式的形成,无疑要经历长期的沉淀,不同学派别的互相辩论,实践理性的检验。“人—物”、“主体—客体”的二元民法结构作为一种范式,其形成既有哲学基础,又有其必然的科学性。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其软肋。传统民法的“人—物”二元民法结构理论也不例外。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用现有的“人—物”二元民法结构理论去解释新生的事物,也许会捉襟见肘。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的“人—物”二元民法结构理论就此应退出民法的舞台,而需对民法的制度进行重构和整合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截至目前,《德国民法典》并未突破这种结构,仍然遵循了主客体的划分思路。在现实生活当中,人类绝不会心甘情愿地让渡或放弃其主体地位。在制度的设计层面上,人类还无法容忍动物与己平起平坐。而且,将动物作为法律主体将会使民法受到重大的创击,这根本是得不偿失,而且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一种法律制度的设计是为了使用,其必须具有操作性,因为法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像工艺品一样的摆设。
  3 结语
  综上所述,动物不能成法律主体,不论是在理论上难以找到根据,而且在制度设计上困难重重。再次强调,我们否定动物主体论不是不保护,我们大可不必非得赋予动物一个空泛的法律主体地位,,其实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只是人类满足自己卑微的虚荣心罢了,对动物进行保护无可厚非,但不能枉矫过正,与其这样,倒不如规范好人类的行为,完善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来的实际一些,因为只有人才是人自身所有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归宿。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5-46.
   [3]张锋.走出自然权利认识的误区[J].政法论丛,2007.
   [4]蔡守秋.调整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高利红.动物的法律地位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6]宋波.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
其他文献
摘要:立法过程实际上是相关利益群体多方博弈的过程,博弈过程有赖于博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使其成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制衡的平台,使得立法更能够反映民意。在立法中对弱势利益群体的利益的保护,一直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关键词:囚徒困境 非合作博弈 纳什均衡 立法模式  1 “囚徒困境”及其启示  “囚徒困境”自产生至今一直是博弈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在的法学界也有许多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囚徒困境反
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井喷式销量增速,不仅使消费者出行方式有了新选择,也催生城市规划及相关配套设施等领域提速升级。8月8日,根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
摘要:知识共享是企业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在动态多变的环境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本文通过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等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在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层次模型,提出促进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措施以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效率。  关键词:供应链 知识共享 激励机制 共享层次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不断加快,供应链已经代替独立企业的单兵作战,成为企业知识增长和
本文介绍了国内常见的三种天然气脱水方法的应用场合和特点,指出了TEG应用于高含硫天然气脱水时的问题所在:对管道和设备的腐蚀和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含
摘要:水泥深层搅拌桩是进行软基处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本文介绍了水泥深层搅拌桩施工中试桩、施工准备、施工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及要求、施工控制、质量检验等控制环节。  关键词:软基处理水泥深层搅拌桩施工控制  0 引言  深层水泥搅拌桩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部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使软土硬结而提高地基强度。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软土,处理效果显著,处理后可很快投入使用
人才培养目标一直是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是每个职业院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职业院校培养出优秀人才,不仅可以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同时也
针对中感应电阻率>聚焦电阻率>深感应电阻率的异常现象,从地质背景上分析本地区低阻成因入手,结合储层特征、原油性质、钻井液特性,对电阻率曲线的异常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原
高固含量低粘度(300-1000mPa.s)聚合物乳液具有生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干燥快,能耗低等优点。本文对获得高固含量,低粘度的丙烯酸酯乳液的实验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对乳液
公路隧道常通过岩溶地区,如何确定岩溶区域围岩级别及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岩溶处置措施是在设计阶段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对岩溶区隧道设计实践总结了一些个人观点。
综述分析了大型发电机绕组所涉及的各类电气故障与不正常运行工况及其危害和一些相应分析解决方法。在发电机内部分别从转子和定子两个方面分析发生在绕组之间和绕组对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