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人重“意”讲“意”不仅是自古以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儿女刻在骨血里的民族气节,还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本文以青藤老人为发端,继往圣,开来学。探究中国传统文人写意中的民族气派与当代传承。
【关键词】 文人画;徐渭;多元化;民族精神
【中圖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91-02
何为写意?写意最初源于中国画创作,是一种绘画表现手法。直白来讲就是与“写实”相悖,创作者刻意忽视事物的外在客观性,不过多的拘泥于表象,而是将重心放在精神的表现以及技法的运用。使创作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达到寓情于物。
“写意”这一思想在魏晋时期就初漏端倪,但当时关注的“意”较为纯粹,大多仅表现出画中人物的故事情感,处于“以形写神”的萌芽期。经唐宋时期沉淀发展后在元明两代达到高峰期。元代时期摒弃了南宋的院体风格而沿袭唐五代和北宋的表现形式,但其拘泥于某一画家的艺术风格,将写意理念运用片面化。忽略了“意”的本身传递,过于执着于对笔墨的表现。直到明代初期画风仍保持元代传统,依旧崇尚宋代画风。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苏州逐渐富庶,经济的兴盛同时也大力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在明代中后期文人画终得以重新复兴于苏州。文人雅士们常于此地雅集宴饮,他们推崇笔墨意趣,标榜“士气”“逸格”,讲求文人情趣。一时之间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徐渭也在此时应运而生。
谈及徐渭的一生可以说是极为坎坷,幼年丧父的他又被迫与母亲生离,好在聪颖异常。六岁读书九岁就能做文章,但自幼以才名著称的徐渭自二十岁中秀才直至四十一岁都未能中举。科举路上屡遭挫折,家中又人亡家破,财产被占,妻子早逝。后抗倭出策幸得到赏识却又被奸人构害,胸怀大志却又不得意,几番起落使他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癫狂。多次自杀自残后又误杀后妻入狱七年,神宗即位大赦时才得以获释。出狱后“半生落魄已成翁”的徐渭将满腔的郁结愤懑托情于书画。
徐渭的绘画主观色彩强烈,其泼墨写意花鸟独创一格自成一家,绝不依傍他人且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徐渭运用的水墨写意法不仅将技巧升华到新的高度,还强调了文人画的特色。以放纵简易的寥寥数笔丰富的运动轨迹与徐疾,浓淡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墨韵笔踪,无不具有即兴和不可重复性。使其画风达到“神”“逸”的特点,形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墨晕形式美。无论是花卉或是禽类,皆是一挥而就。清人戴熙在跋徐渭《杂画》册中就曾给予其高度评价:“笔势飘举矣,却善控驭;墨气淋漓矣,却不澡漏。至其才情之雄阔,意境之变化,又能一气鼓铸,而万有牢笼,真腕有造化者,开拓心胸,推倒豪杰,可谓田水月①。”笔随墨走墨由笔生,即使画面透露出以笔为主的骨气,又具有多变的律动性。在众多花卉题材中,徐渭偏爱梅兰竹菊四君子。他曾在《雪竹图》中自题:“万丈云间老桧萋,下藏鹰犬在塘西。快心猎尽梅林雀,野竹空空雪一枝。”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联系徐渭的生平,不难推出是在嘉靖四十四年左右,胡宗宪被迫狱中自杀后所做。“云间”指徐阶籍贯松江,“桧”暗喻奸臣秦桧,“塘西”指代杭州,“梅林”则是胡宗宪的号。暗指“梅林雀”的知遇恩人胡宗宪被奸臣徐阶所陷害,独留孤立无援的“雪竹”。画面中所绘的雪竹凌乱萧索,用笔苍凉缓慢真实反映了徐渭此时的心境。郑板桥曾赞过:“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后用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雪积,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②将墨法与笔法在高超的技巧上也抒写了徐渭以竹喻节,愤世嫉俗的态度,堪称其代表之作。
徐渭极善于把诗文书法与绘画相融,形成以诗理明画理,以书法通画理的独特审美观点和艺术风格。而文人画的特性最突出在其作品的主观化,反应创作者的心理和人格。他的直抒胸襟,怀才不遇之愤慨不仅表现在《雪竹图》中。如讽刺横行一时权贵的《画螃蟹》,或表达内心郁结的《葡萄图》《榴实图》,再或是嘲讽科场腐败的《黄甲图》,大胆的借物借花借草来披露内心思绪。徐渭画花草树石,是将这些物象作为有思想有个性来看待,一笔一墨皆是形象。徐渭虽没有留下系统的绘画主张,但从零散的提拔中能窥到端倪,其题画诗:“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将抒发思想感情看作是绘画创作的思想核心。这也与明代个性思想解放有一定的原因,徐渭在哲学上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高扬人格精神,强调主观能动性。他不仅仅是一个在绘画领域突破的先行者,还为绘画领域带来了人性解放的新风向。在汲取前人的精华的同时打破陈旧保守,奏响了明清文艺领域的主观自由解放的序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徐渭的画多为晚年之作,虽传世之作并不多见,但张张作品中抒写的凌然傲立之气可打破时空,至今观者尤可为之震撼。他的水墨写意纵意纵情,淋漓态肆对后世也启示尤深。从清中期的扬州画派到晚清时期的海上画派,以至于现代的吴昌硕,无不对其艺术造诣极为推崇。齐白石更曾留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之言,可见其在后世艺术地位之高,舍形取影,以影见神。他所创的水墨大写意的画风,为文人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而如今处于21世纪也不难觉察到,中国画的文人写意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就如青藤老人的作品一样,以抒情为目的的进行“意境”创作,将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相联系。换句话说,中国画其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也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文人画中的“文”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当今人文主义的“文”是相同的。人文主义就是肯定人的本身价值,以人为中心倡导本性,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人的本质探究思考的意识成果。而文人画也是无论在传统的承接,还是当代的创新都是基于人的共性,是一种将人与自然关系感性结合的艺术表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当代文化成多元式发展是世界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人们审美需求多样化使多种文化并存这一局面出现,在与欧美等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于是就会讨论到一个话题——在多元化的如今“怎样取用传统”,这是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要什么样的传统”发展而来的又一个疑问。洪惠镇先生发表演讲时提及:“中国的造型艺术是写意的形式,而这个“意”本身是有三个层次的。第一个是图像的大意,第二是图像的精神、意向的精神,第三个则是画家自身的精神投入。” ③足以看出写意性是中国绘画重要的观念语言形态,而如今少数画家不能很好地把控中国画的本质的写意观,出现了“意”不足而“写”不讲,过度的将重心放在了作品的制作和概念化,从而失去自己的本色,忽视了文人画的内在艺术精神和美学原则。这种过于强调绘画的视觉感也与中国画发展的总体趋势相悖。但多数画家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多元化时代中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一边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另一边又接受与时俱进的现代审美意识,融合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艺术元素,取其精华为自身所用。在不脱离中国艺术本质的同时强调了当代精神和当代审美趣味,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传统理念、绘画语言的创新。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说:“要让世界看到一个崭新的,全面的中国,而不是揣摩什么适合世界的口味。如果第一反应是考虑老外们喜欢看什东西,这就是不自信。”作为当代从业者不单要有着积极地“入世”精神,也有有超然的“出世”魄力。“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遵循传承式创新的本体规律,不能陷入狭义的传统主义,也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要在创作中体现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文人气派。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当今的我们,应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 ④攀登高峰的艺术家们必然如千百年年前的文人士大夫一般,风骨铮铮,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民族之先声,扬文人之风采。
注释:
①(明)徐渭:《杂画册》题跋,日本东京菊池氏藏,近人庞元济《虚斋名画录》著录。
②(清)郑燮:《板桥文集》。
③2007年9月20至21日“写意精神——中国美术的魅力” —— “第二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综述。
④中国文学艺术节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参考文献:
[1]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任军伟.书画同源·徐渭[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吴金蔓,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就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院硕士学位。
【关键词】 文人画;徐渭;多元化;民族精神
【中圖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91-02
何为写意?写意最初源于中国画创作,是一种绘画表现手法。直白来讲就是与“写实”相悖,创作者刻意忽视事物的外在客观性,不过多的拘泥于表象,而是将重心放在精神的表现以及技法的运用。使创作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达到寓情于物。
“写意”这一思想在魏晋时期就初漏端倪,但当时关注的“意”较为纯粹,大多仅表现出画中人物的故事情感,处于“以形写神”的萌芽期。经唐宋时期沉淀发展后在元明两代达到高峰期。元代时期摒弃了南宋的院体风格而沿袭唐五代和北宋的表现形式,但其拘泥于某一画家的艺术风格,将写意理念运用片面化。忽略了“意”的本身传递,过于执着于对笔墨的表现。直到明代初期画风仍保持元代传统,依旧崇尚宋代画风。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苏州逐渐富庶,经济的兴盛同时也大力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在明代中后期文人画终得以重新复兴于苏州。文人雅士们常于此地雅集宴饮,他们推崇笔墨意趣,标榜“士气”“逸格”,讲求文人情趣。一时之间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徐渭也在此时应运而生。
谈及徐渭的一生可以说是极为坎坷,幼年丧父的他又被迫与母亲生离,好在聪颖异常。六岁读书九岁就能做文章,但自幼以才名著称的徐渭自二十岁中秀才直至四十一岁都未能中举。科举路上屡遭挫折,家中又人亡家破,财产被占,妻子早逝。后抗倭出策幸得到赏识却又被奸人构害,胸怀大志却又不得意,几番起落使他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癫狂。多次自杀自残后又误杀后妻入狱七年,神宗即位大赦时才得以获释。出狱后“半生落魄已成翁”的徐渭将满腔的郁结愤懑托情于书画。
徐渭的绘画主观色彩强烈,其泼墨写意花鸟独创一格自成一家,绝不依傍他人且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徐渭运用的水墨写意法不仅将技巧升华到新的高度,还强调了文人画的特色。以放纵简易的寥寥数笔丰富的运动轨迹与徐疾,浓淡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墨韵笔踪,无不具有即兴和不可重复性。使其画风达到“神”“逸”的特点,形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墨晕形式美。无论是花卉或是禽类,皆是一挥而就。清人戴熙在跋徐渭《杂画》册中就曾给予其高度评价:“笔势飘举矣,却善控驭;墨气淋漓矣,却不澡漏。至其才情之雄阔,意境之变化,又能一气鼓铸,而万有牢笼,真腕有造化者,开拓心胸,推倒豪杰,可谓田水月①。”笔随墨走墨由笔生,即使画面透露出以笔为主的骨气,又具有多变的律动性。在众多花卉题材中,徐渭偏爱梅兰竹菊四君子。他曾在《雪竹图》中自题:“万丈云间老桧萋,下藏鹰犬在塘西。快心猎尽梅林雀,野竹空空雪一枝。”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联系徐渭的生平,不难推出是在嘉靖四十四年左右,胡宗宪被迫狱中自杀后所做。“云间”指徐阶籍贯松江,“桧”暗喻奸臣秦桧,“塘西”指代杭州,“梅林”则是胡宗宪的号。暗指“梅林雀”的知遇恩人胡宗宪被奸臣徐阶所陷害,独留孤立无援的“雪竹”。画面中所绘的雪竹凌乱萧索,用笔苍凉缓慢真实反映了徐渭此时的心境。郑板桥曾赞过:“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后用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雪积,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②将墨法与笔法在高超的技巧上也抒写了徐渭以竹喻节,愤世嫉俗的态度,堪称其代表之作。
徐渭极善于把诗文书法与绘画相融,形成以诗理明画理,以书法通画理的独特审美观点和艺术风格。而文人画的特性最突出在其作品的主观化,反应创作者的心理和人格。他的直抒胸襟,怀才不遇之愤慨不仅表现在《雪竹图》中。如讽刺横行一时权贵的《画螃蟹》,或表达内心郁结的《葡萄图》《榴实图》,再或是嘲讽科场腐败的《黄甲图》,大胆的借物借花借草来披露内心思绪。徐渭画花草树石,是将这些物象作为有思想有个性来看待,一笔一墨皆是形象。徐渭虽没有留下系统的绘画主张,但从零散的提拔中能窥到端倪,其题画诗:“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将抒发思想感情看作是绘画创作的思想核心。这也与明代个性思想解放有一定的原因,徐渭在哲学上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高扬人格精神,强调主观能动性。他不仅仅是一个在绘画领域突破的先行者,还为绘画领域带来了人性解放的新风向。在汲取前人的精华的同时打破陈旧保守,奏响了明清文艺领域的主观自由解放的序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徐渭的画多为晚年之作,虽传世之作并不多见,但张张作品中抒写的凌然傲立之气可打破时空,至今观者尤可为之震撼。他的水墨写意纵意纵情,淋漓态肆对后世也启示尤深。从清中期的扬州画派到晚清时期的海上画派,以至于现代的吴昌硕,无不对其艺术造诣极为推崇。齐白石更曾留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之言,可见其在后世艺术地位之高,舍形取影,以影见神。他所创的水墨大写意的画风,为文人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而如今处于21世纪也不难觉察到,中国画的文人写意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就如青藤老人的作品一样,以抒情为目的的进行“意境”创作,将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相联系。换句话说,中国画其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也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文人画中的“文”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当今人文主义的“文”是相同的。人文主义就是肯定人的本身价值,以人为中心倡导本性,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人的本质探究思考的意识成果。而文人画也是无论在传统的承接,还是当代的创新都是基于人的共性,是一种将人与自然关系感性结合的艺术表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当代文化成多元式发展是世界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人们审美需求多样化使多种文化并存这一局面出现,在与欧美等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于是就会讨论到一个话题——在多元化的如今“怎样取用传统”,这是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要什么样的传统”发展而来的又一个疑问。洪惠镇先生发表演讲时提及:“中国的造型艺术是写意的形式,而这个“意”本身是有三个层次的。第一个是图像的大意,第二是图像的精神、意向的精神,第三个则是画家自身的精神投入。” ③足以看出写意性是中国绘画重要的观念语言形态,而如今少数画家不能很好地把控中国画的本质的写意观,出现了“意”不足而“写”不讲,过度的将重心放在了作品的制作和概念化,从而失去自己的本色,忽视了文人画的内在艺术精神和美学原则。这种过于强调绘画的视觉感也与中国画发展的总体趋势相悖。但多数画家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多元化时代中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一边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另一边又接受与时俱进的现代审美意识,融合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艺术元素,取其精华为自身所用。在不脱离中国艺术本质的同时强调了当代精神和当代审美趣味,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传统理念、绘画语言的创新。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说:“要让世界看到一个崭新的,全面的中国,而不是揣摩什么适合世界的口味。如果第一反应是考虑老外们喜欢看什东西,这就是不自信。”作为当代从业者不单要有着积极地“入世”精神,也有有超然的“出世”魄力。“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遵循传承式创新的本体规律,不能陷入狭义的传统主义,也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要在创作中体现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文人气派。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当今的我们,应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 ④攀登高峰的艺术家们必然如千百年年前的文人士大夫一般,风骨铮铮,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民族之先声,扬文人之风采。
注释:
①(明)徐渭:《杂画册》题跋,日本东京菊池氏藏,近人庞元济《虚斋名画录》著录。
②(清)郑燮:《板桥文集》。
③2007年9月20至21日“写意精神——中国美术的魅力” —— “第二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综述。
④中国文学艺术节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参考文献:
[1]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任军伟.书画同源·徐渭[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吴金蔓,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就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院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