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肃美术有着独特的地域性,这种特性一直影响着甘肃画家的艺术个性。在新时期,如何把地域特色的内涵与精神真正挖掘出来,是当代甘肃画家面对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甘肃美术;地域特色;艺术个性;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73-02
甘肃位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地带,历史上一直是中原联系西北乃至中西亚、欧洲大陆的咽喉、纽带和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在政治、经济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随着古文化中心的南移和古丝绸之路的渐衰,甘肃乃至整个西部美术日趋边缘化。正是这种文化地理上的阻碍,使得边缘化的艺术有了一个自由发展空间,突现出更加强烈的地域特色。
甘肃画风的形成,显然得力于甘肃文化的熏陶和浸润。甘肃作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难以数计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从原始地画、马家窑彩陶图案到雄浑壮丽的汉唐遗风,特别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这些古人的伟大艺术创造,放射着耀眼的艺术兴芒,陶冶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艺术家。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甘肃画家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文化遗存外,甘肃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地理地貌资源,也是甘肃美术工作者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宝库。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漠戈壁、湍流奔腾的雪域长河、独具特色的草原荒野……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带给艺术家创作激情,使艺术家受到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涤荡。从地域文化中摄取一些绘画元素,无疑会对甘肃美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清以降,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甘肃作为交通要道和文化交流汇集地的地位逐渐被取代。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催生了西方对甘肃的探险与盗宝狂潮,也吸引了国内许多有识之士踏上甘肃大地,寻求中国文化的本真。他们当中有王国维、罗振玉、于右任、向达、梁思成等文化巨擘,也有张大千、常书鸿、吴作人、王子云、关山月、赵望云、黎雄才等艺术大师,由此,激发了一股探索、挖掘、研究西部美术资源的热潮,涌现出大量地域特色浓厚的艺术精品。1943年,常书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渺无人际的戈壁大漠,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弘扬和保护敦煌文化的人生之旅,被世人称为“敦煌的保护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吕斯百、刘文清、洪毅然、韩天眷、黄胄、张阶平、陈伯希、陈兴华、娄傅义等艺术家来到甘肃,将他们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甘肃美术事业,成为甘肃美术事业的开拓者。吕斯百的《兰州卧桥》、《有一条大桥通过黄河》等作品,以洒脱的笔触和丰富多变的色彩,反映了黄河岸边的物情风貌,极富黄土地的质朴情调。韩天眷上世纪50年代以来投身西北,其花鸟写意画生气盎然、鲜活生动,有着深厚的功底。张阶平的水彩画取材于西北高原景物,运笔洒脱自由,吸收了传统水墨写意画沉着痛快的笔法,画面色调清雅而不沉闷;作品寓细节的明丽变化于整体色调的沉着统一之中,善于借助颜色与水分的调和变化烘托空间的深度和烟云雨雾,显得笔简意长。洪毅然把绘画的创作与教学涉足到艺术理论,由一般的艺术理论进入哲学与美学的研究,因而他的美学理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文革”十年,受时代氛围的影响,甘肃绘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对象都显得比较单一和僵化,美术教育事业也受到较大的冲击。随着“文革”的结束,遍身伤痕的国人开始反思历史,精神的缺失使他们再次把西部作为安抚受伤灵魂的理想家园,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西部风”、“黄土情”、“敦煌热”的创作风貌。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热潮,使当时的画家开始醉心于西北特有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再次投身甘肃,接受这特有的风土人情的惠泽与陶冶,一时间精品力作叠出。但由于经济的相对滞后及信息和传媒的落后,以及对主流艺术的“望尘莫及”,使得甘肃画家处于艺术的边缘地带,如何正视边缘和以怎样的方式真实地生存于边缘地带,成为甘肃画家深层思考的现实问题。从1988年8月进京展出的“西部情怀——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师作品展” ,到2001年5月的“21世纪西部大开发甘肃美术发展座谈会”,实际上就是甘肃艺术家在探讨、寻求甘肃地域特色美术的崛起之路。从半个多世纪以来甘肃美术先驱的经历可以得到启示:立足本土资源,进行地域化、本土化的挖掘与研究,探讨深层内涵,从特有的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打造自己独特的敦煌地域品牌;在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上加强向现代主流艺术转换的能力,政策上加强宣传和交流,理论上也要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能力,这是甘肃美术今后的发展之路。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
其一,充分挖掘古典文化艺术资源。对彩陶图案、汉唐遗址、敦煌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使其真正变为甘肃美术作品地域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对敦煌艺术宝库的挖掘与研究,甘肃画家应该具有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放弃的信念,以敦煌故乡人的心态去创造甘肃艺术个性鲜明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守望敦煌并不是自封自闭,而是将敦煌文化的开放性、融合性、多元性、和谐性的特征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以博大的敦煌精神展示甘肃画家的人格境界和艺术魅力,借助绘画这种视觉审美文化,去复苏、复兴敦煌艺术的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地域环境的限制与认识上的偏狭,找到甘肃美术作品闪光的一面。
其二,坚持在地域特色中显示和强化民族风骨,使甘肃多民族交织融合的文化品质得以艺术再现。特别是要深度关注这块土地上各民族与大自然相亲相和的美好情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生存风貌和天人合一的物景、情景、心景。不能对地域特征和特色的理解过于狭隘,地域特色在艺术创作中历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地域特征和文化资源的理解不够,它就可能成为某种局限和制约。
其三,创立自己的宣传媒介和理论研究队伍。要加强对甘肃特有的彩陶艺术、敦煌文化的宣传,创造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界的交流机会。在强调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要关注国内外整体性的艺术问题,加强信息交流,加强理论人才培养,注重对当代地域美术历史的整理与研究,使甘肃美术理论介入到当代主流艺术中,努力创造一种更加宽泛的艺术氛围,从根本上推动甘肃艺术的发展。
其四,加强甘肃地域民俗艺术研究。在反映和表现生活面上要有一定的广度,甘肃有45个民族,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精品,甘南的唐卡,庆阳的香包、剪纸,临夏的砖雕,环县的皮影等,这些艺术精品都应成为美术家创作所要表现的题材,研究地域民俗风情的珍贵资料。甘肃画家要结合甘肃文化传统、地域特色,挖掘更深层次的民族地域内涵,用感人的力量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力求创作出高品位的艺术精品。
地域性美术研究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研究地域性美术,要重视地域人文和地理环境的研究。甘肃画家受到甘肃地域内自然与人文氛围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也必不可免地存有这种地域文化的痕迹。在当下,如何有效地把地域特色成功转化为符合时代潮流的艺术作品,是甘肃艺术家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不仅需要甘肃画家的辛勤探索与耕耘,还要区域内考古学、民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林夏.常书鸿:生命与敦煌合一[J].寻根,2000,(4).
[2]马国俊,安邕江.甘肃美术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3]张国荣.西部:理想主义家园[J].美术观察,2001,(12).
[4]张国荣.边缘地带与艺术边缘[J].美术研究,2003,(2).
[5]袁运生.魂兮归来——西北之行感怀[J].美术,1982,(1).
[6]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70.
[关键词]甘肃美术;地域特色;艺术个性;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73-02
甘肃位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地带,历史上一直是中原联系西北乃至中西亚、欧洲大陆的咽喉、纽带和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在政治、经济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随着古文化中心的南移和古丝绸之路的渐衰,甘肃乃至整个西部美术日趋边缘化。正是这种文化地理上的阻碍,使得边缘化的艺术有了一个自由发展空间,突现出更加强烈的地域特色。
甘肃画风的形成,显然得力于甘肃文化的熏陶和浸润。甘肃作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难以数计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从原始地画、马家窑彩陶图案到雄浑壮丽的汉唐遗风,特别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这些古人的伟大艺术创造,放射着耀眼的艺术兴芒,陶冶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艺术家。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甘肃画家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文化遗存外,甘肃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地理地貌资源,也是甘肃美术工作者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宝库。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漠戈壁、湍流奔腾的雪域长河、独具特色的草原荒野……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带给艺术家创作激情,使艺术家受到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涤荡。从地域文化中摄取一些绘画元素,无疑会对甘肃美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清以降,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甘肃作为交通要道和文化交流汇集地的地位逐渐被取代。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催生了西方对甘肃的探险与盗宝狂潮,也吸引了国内许多有识之士踏上甘肃大地,寻求中国文化的本真。他们当中有王国维、罗振玉、于右任、向达、梁思成等文化巨擘,也有张大千、常书鸿、吴作人、王子云、关山月、赵望云、黎雄才等艺术大师,由此,激发了一股探索、挖掘、研究西部美术资源的热潮,涌现出大量地域特色浓厚的艺术精品。1943年,常书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渺无人际的戈壁大漠,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弘扬和保护敦煌文化的人生之旅,被世人称为“敦煌的保护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吕斯百、刘文清、洪毅然、韩天眷、黄胄、张阶平、陈伯希、陈兴华、娄傅义等艺术家来到甘肃,将他们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甘肃美术事业,成为甘肃美术事业的开拓者。吕斯百的《兰州卧桥》、《有一条大桥通过黄河》等作品,以洒脱的笔触和丰富多变的色彩,反映了黄河岸边的物情风貌,极富黄土地的质朴情调。韩天眷上世纪50年代以来投身西北,其花鸟写意画生气盎然、鲜活生动,有着深厚的功底。张阶平的水彩画取材于西北高原景物,运笔洒脱自由,吸收了传统水墨写意画沉着痛快的笔法,画面色调清雅而不沉闷;作品寓细节的明丽变化于整体色调的沉着统一之中,善于借助颜色与水分的调和变化烘托空间的深度和烟云雨雾,显得笔简意长。洪毅然把绘画的创作与教学涉足到艺术理论,由一般的艺术理论进入哲学与美学的研究,因而他的美学理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文革”十年,受时代氛围的影响,甘肃绘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对象都显得比较单一和僵化,美术教育事业也受到较大的冲击。随着“文革”的结束,遍身伤痕的国人开始反思历史,精神的缺失使他们再次把西部作为安抚受伤灵魂的理想家园,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西部风”、“黄土情”、“敦煌热”的创作风貌。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热潮,使当时的画家开始醉心于西北特有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再次投身甘肃,接受这特有的风土人情的惠泽与陶冶,一时间精品力作叠出。但由于经济的相对滞后及信息和传媒的落后,以及对主流艺术的“望尘莫及”,使得甘肃画家处于艺术的边缘地带,如何正视边缘和以怎样的方式真实地生存于边缘地带,成为甘肃画家深层思考的现实问题。从1988年8月进京展出的“西部情怀——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师作品展” ,到2001年5月的“21世纪西部大开发甘肃美术发展座谈会”,实际上就是甘肃艺术家在探讨、寻求甘肃地域特色美术的崛起之路。从半个多世纪以来甘肃美术先驱的经历可以得到启示:立足本土资源,进行地域化、本土化的挖掘与研究,探讨深层内涵,从特有的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打造自己独特的敦煌地域品牌;在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上加强向现代主流艺术转换的能力,政策上加强宣传和交流,理论上也要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能力,这是甘肃美术今后的发展之路。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
其一,充分挖掘古典文化艺术资源。对彩陶图案、汉唐遗址、敦煌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使其真正变为甘肃美术作品地域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对敦煌艺术宝库的挖掘与研究,甘肃画家应该具有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放弃的信念,以敦煌故乡人的心态去创造甘肃艺术个性鲜明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守望敦煌并不是自封自闭,而是将敦煌文化的开放性、融合性、多元性、和谐性的特征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以博大的敦煌精神展示甘肃画家的人格境界和艺术魅力,借助绘画这种视觉审美文化,去复苏、复兴敦煌艺术的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地域环境的限制与认识上的偏狭,找到甘肃美术作品闪光的一面。
其二,坚持在地域特色中显示和强化民族风骨,使甘肃多民族交织融合的文化品质得以艺术再现。特别是要深度关注这块土地上各民族与大自然相亲相和的美好情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生存风貌和天人合一的物景、情景、心景。不能对地域特征和特色的理解过于狭隘,地域特色在艺术创作中历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地域特征和文化资源的理解不够,它就可能成为某种局限和制约。
其三,创立自己的宣传媒介和理论研究队伍。要加强对甘肃特有的彩陶艺术、敦煌文化的宣传,创造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界的交流机会。在强调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要关注国内外整体性的艺术问题,加强信息交流,加强理论人才培养,注重对当代地域美术历史的整理与研究,使甘肃美术理论介入到当代主流艺术中,努力创造一种更加宽泛的艺术氛围,从根本上推动甘肃艺术的发展。
其四,加强甘肃地域民俗艺术研究。在反映和表现生活面上要有一定的广度,甘肃有45个民族,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精品,甘南的唐卡,庆阳的香包、剪纸,临夏的砖雕,环县的皮影等,这些艺术精品都应成为美术家创作所要表现的题材,研究地域民俗风情的珍贵资料。甘肃画家要结合甘肃文化传统、地域特色,挖掘更深层次的民族地域内涵,用感人的力量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力求创作出高品位的艺术精品。
地域性美术研究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研究地域性美术,要重视地域人文和地理环境的研究。甘肃画家受到甘肃地域内自然与人文氛围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也必不可免地存有这种地域文化的痕迹。在当下,如何有效地把地域特色成功转化为符合时代潮流的艺术作品,是甘肃艺术家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不仅需要甘肃画家的辛勤探索与耕耘,还要区域内考古学、民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林夏.常书鸿:生命与敦煌合一[J].寻根,2000,(4).
[2]马国俊,安邕江.甘肃美术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3]张国荣.西部:理想主义家园[J].美术观察,2001,(12).
[4]张国荣.边缘地带与艺术边缘[J].美术研究,2003,(2).
[5]袁运生.魂兮归来——西北之行感怀[J].美术,1982,(1).
[6]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