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以发展语感为核心,构建学生自主发展为主线,其目的是构建学生语感自主发展的新模式:感知─揣摩─积累─运用。阐述把语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观点。
【关键词】 语感; 语感发展; 语感发展主动权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03-02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能直觉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和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
实际教学中,还有部分语文老师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片面强调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往往忽视了语感的培养,这一点,恰恰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严重。
诚然语感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这种感觉对学生而言,有则有,无则无,强则强,弱则弱。而浙江大学教授王尚文在《语感论》一书中指出:“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由此可见语感只能从学生自己的各种言语实践来获得,来积淀。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见学生在语感建构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现和创见。
1 感知言语,触发语感
对语感,王尚文先生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概括:“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大家也知道一个孩子一般在六岁左右就能用汉语自由地进行交际了,也就是说,他们在对汉语语法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已经具有相当敏感的语感了。因此,在第一阶段让学生通过听、看、读等多种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听,可以是听老师或听录音范读。看,主要以默读为主,让学生养成速读,跳读的习惯。读,指的是出声朗读。在感知阶段,读成了主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触。以《黄果树听瀑》为例,第一遍速读,先让学生了解内容梗概;第二遍跳读,让学生自由理解课文;第三遍默读,让学生随意无心、轻松自如地跟着语感和作者慢慢靠近。
当然,除了课文以外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感知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整体感知言语的渠道。要善于引导学生“物为我用”。如电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有“走近科学”、“百家论坛”、“动物世界”等栏目,都是在声音、感情、图像并茂中诵读诗词,讲解故事,许多音乐节目歌词都配有字幕,本人通过大量的媒体作为有效的载体,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
这一阶段学生对言语材料的感受主要是通过个体自主的“读”来取得的。这是语感培养的开始,待学生对言语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后,适当穿插、复述、讨论、摘录等方式,触发整体的笼统的语感。
2 揣摩言语、体悟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精选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运用规律的语言现象等,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语言知识,联系日常的生活体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入品味这些精选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下面以《钓鱼的启示》一课为例,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而文中有一些好句子所包含的意思,学生难以体味,如何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仔细比较揣摩,以达到深刻理解。我出示了两组句子让学生比较:
我和父亲欣赏着这条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我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要求比较两组句子所表达意思的异同之处,分析带点词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体会词语内含的意思。尔后,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句子来加以体会,如写我的心情变化的句子: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通过几番朗读,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语句的意思和人物的心情变化,同时使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程度提高了。
这一段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仔细比较、揣摩字词句的规范感、得体感、情味感,还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动情地读,读得形象、读得自然、读得感人。以进一步体悟语感。
3 积累言语、积淀语感
教育界行家曾把一个人生平的积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就占了三分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所以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从感悟到积累的第一次量的飞跃。
熟读成诵是语言积累和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促进语言材料内化必须依靠语言积累。例如,《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忆江南》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等词句。既写景抒情,又形神并茂;既启迪追思,又借物喻理,词汇十分丰富。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名言警句,把它们“储起来”。语言积累的同时,也积累语感,领悟语意。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高品位的语感。
4 运用言语,习得语感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的归宿,它是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桥梁。组织开展各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洞察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从言语实践中习得丰富的语感。
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语感训练要同鲜活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语感培养的良好环境,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可通过口语交际、社会调查、作业练习等活动进行。以《慈母情深》為例:设计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用列表的形式完成练习。
外貌
动作
语言
慈母
情深
很快学生找到了相关的要素,列出了母亲的外貌,瘦弱的脊背弯曲、疲惫的眼睛、龟裂的手指、弯曲了背;母亲的动作: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吃惊地望着我、掏衣兜、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母亲的语言:你来干什么,别耽误妈干活,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我才舍不得买呢,通过这样一填,让学生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习得了丰富的语感。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把多方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到相应的笔头练习、口头练习,使写和说,成为感受、积累的延伸和发展,成为语言感悟、积累的深化。
“感知─揣摩─积累─运用”反应了语感习得的一些规律,感受是前提;揣摩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这仅仅是把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前提,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还要保证学生:①读的时间和空间。②体味欣赏的时间和空间。③想象、拓展的时间和空间。……倘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把语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语感发展将会更迅速、更有效。将会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感论》
[2] 董建奋《读阅读教学的“整体”策略》
[3] 陈小敏《语感与语感教学》《教学评论》
[4] 王崧舟《语感与语感培养》《小学语文》
【关键词】 语感; 语感发展; 语感发展主动权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03-02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能直觉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和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
实际教学中,还有部分语文老师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片面强调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往往忽视了语感的培养,这一点,恰恰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严重。
诚然语感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这种感觉对学生而言,有则有,无则无,强则强,弱则弱。而浙江大学教授王尚文在《语感论》一书中指出:“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由此可见语感只能从学生自己的各种言语实践来获得,来积淀。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见学生在语感建构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现和创见。
1 感知言语,触发语感
对语感,王尚文先生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概括:“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大家也知道一个孩子一般在六岁左右就能用汉语自由地进行交际了,也就是说,他们在对汉语语法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已经具有相当敏感的语感了。因此,在第一阶段让学生通过听、看、读等多种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听,可以是听老师或听录音范读。看,主要以默读为主,让学生养成速读,跳读的习惯。读,指的是出声朗读。在感知阶段,读成了主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触。以《黄果树听瀑》为例,第一遍速读,先让学生了解内容梗概;第二遍跳读,让学生自由理解课文;第三遍默读,让学生随意无心、轻松自如地跟着语感和作者慢慢靠近。
当然,除了课文以外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感知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整体感知言语的渠道。要善于引导学生“物为我用”。如电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有“走近科学”、“百家论坛”、“动物世界”等栏目,都是在声音、感情、图像并茂中诵读诗词,讲解故事,许多音乐节目歌词都配有字幕,本人通过大量的媒体作为有效的载体,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
这一阶段学生对言语材料的感受主要是通过个体自主的“读”来取得的。这是语感培养的开始,待学生对言语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后,适当穿插、复述、讨论、摘录等方式,触发整体的笼统的语感。
2 揣摩言语、体悟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精选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运用规律的语言现象等,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语言知识,联系日常的生活体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入品味这些精选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下面以《钓鱼的启示》一课为例,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而文中有一些好句子所包含的意思,学生难以体味,如何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仔细比较揣摩,以达到深刻理解。我出示了两组句子让学生比较:
我和父亲欣赏着这条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我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要求比较两组句子所表达意思的异同之处,分析带点词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体会词语内含的意思。尔后,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句子来加以体会,如写我的心情变化的句子: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通过几番朗读,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语句的意思和人物的心情变化,同时使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程度提高了。
这一段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仔细比较、揣摩字词句的规范感、得体感、情味感,还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动情地读,读得形象、读得自然、读得感人。以进一步体悟语感。
3 积累言语、积淀语感
教育界行家曾把一个人生平的积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就占了三分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所以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从感悟到积累的第一次量的飞跃。
熟读成诵是语言积累和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促进语言材料内化必须依靠语言积累。例如,《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忆江南》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等词句。既写景抒情,又形神并茂;既启迪追思,又借物喻理,词汇十分丰富。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名言警句,把它们“储起来”。语言积累的同时,也积累语感,领悟语意。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高品位的语感。
4 运用言语,习得语感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的归宿,它是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桥梁。组织开展各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洞察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从言语实践中习得丰富的语感。
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语感训练要同鲜活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语感培养的良好环境,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可通过口语交际、社会调查、作业练习等活动进行。以《慈母情深》為例:设计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用列表的形式完成练习。
外貌
动作
语言
慈母
情深
很快学生找到了相关的要素,列出了母亲的外貌,瘦弱的脊背弯曲、疲惫的眼睛、龟裂的手指、弯曲了背;母亲的动作: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吃惊地望着我、掏衣兜、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母亲的语言:你来干什么,别耽误妈干活,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我才舍不得买呢,通过这样一填,让学生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习得了丰富的语感。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把多方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到相应的笔头练习、口头练习,使写和说,成为感受、积累的延伸和发展,成为语言感悟、积累的深化。
“感知─揣摩─积累─运用”反应了语感习得的一些规律,感受是前提;揣摩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这仅仅是把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前提,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还要保证学生:①读的时间和空间。②体味欣赏的时间和空间。③想象、拓展的时间和空间。……倘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把语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语感发展将会更迅速、更有效。将会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感论》
[2] 董建奋《读阅读教学的“整体”策略》
[3] 陈小敏《语感与语感教学》《教学评论》
[4] 王崧舟《语感与语感培养》《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