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因此,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这四种能力中,听和说属于口头言语活动,是读写的基础。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学生的听说能力缺乏比较科学和严格的训练。因而,小学生往往听得笼统,说得含糊,抓不住关键、记不住重点、理不清思路。由于学生缺乏听说训练,读写能力也比较差。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加强听说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语言文字是根基”,低年段教学,教师不但要扎扎实实落实识字教学,而且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基于以上现状,我认为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借助“三激趣”为媒体,进行字、词、句、文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 生本识字激趣——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2500个左右的汉字,其中在第一学段就要掌握1200个左右的汉字,一、二年级的识字任务量达到了整个小学阶段任务量的一半。任务如此繁重,为了让识字更有趣,我借助了生本教学的理念:“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学定教”, 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与人的沟通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于是,我尝试设计“课前小研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了照顾全班整体水平的发展,课前小研究设置的难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低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都有发现,而且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独立自主的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互相补充,突破难点。
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我设置了不同的小研究激趣,更好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如《动物儿歌》,在字音的提醒方面,课前小研究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将军点兵式”的说话交流,语言文字表达也得到了训练。
二、 导图悟句激趣——语言文字运用的保证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味枯燥无味地读、背、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畏难情绪,这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处于劣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知识大都是兴趣为先。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方式具体化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运用图文结合这种直观形象的记忆手段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助推语言文字运用。
三、 合作探文激趣——语言文字运用的深化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生本的课堂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有了先学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学所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最起码在小组交流时都有话可说,有了展示的欲望。在课中小组交流时,小组长的培养非常重要。特别强调小组长要分好工,谁是主交流,谁做补充,谁先说谁后说要规定好,免得你推我让不愿意说,或者借讨论说些无关的内容浪费时间;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组员要帮助他。小组长还要根据不同的同学的小研究,分配给他们上台汇报时所汇报的内容,如谁提醒易读错的字,谁分享识字方法等,让人人上台都有话说,而不是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成了陪衬。同时注意倾听,同学说完了还可以进行补充。
1.老师巡视,给予点拨帮助
老师在小组学习时要注意巡视,适时地给予适当的点拨,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去解决问题。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
对于辨别方向的方法,组员说了但其他组员也难以判断他说的对不对时,老师可以适时地干预及时纠正过来;或者引导学生查参考书,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想法。
2.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点评
小组交流后,各小组对自己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这里老师要先教给学生上台的礼仪。如某一小组上台,小组长说:大家好!下面请听我们小组的学习汇报。然后按分配好的内容,每个组员进行发言。
部编版一年級上下册的课文或者儿歌,大多数都是篇幅短小而又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的,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尝试引导孩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课文或者儿歌的内容呈现出来,既有趣又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3.得法课内,课外延伸提升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理解文本的方法,就可以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上了,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快播,我这样设计分享:
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在日常教学中得到训练,得到启迪,得到迁移,从而也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一个人兴趣盎然的时候,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会产生无限的求知欲,我相信,通过生本识字、导图悟句、合作探文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打好基础,高楼也就遥遥在望了!
一、 生本识字激趣——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2500个左右的汉字,其中在第一学段就要掌握1200个左右的汉字,一、二年级的识字任务量达到了整个小学阶段任务量的一半。任务如此繁重,为了让识字更有趣,我借助了生本教学的理念:“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学定教”, 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与人的沟通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于是,我尝试设计“课前小研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了照顾全班整体水平的发展,课前小研究设置的难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低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都有发现,而且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独立自主的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互相补充,突破难点。
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我设置了不同的小研究激趣,更好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如《动物儿歌》,在字音的提醒方面,课前小研究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将军点兵式”的说话交流,语言文字表达也得到了训练。
二、 导图悟句激趣——语言文字运用的保证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味枯燥无味地读、背、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畏难情绪,这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处于劣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知识大都是兴趣为先。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方式具体化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运用图文结合这种直观形象的记忆手段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助推语言文字运用。
三、 合作探文激趣——语言文字运用的深化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生本的课堂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有了先学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学所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最起码在小组交流时都有话可说,有了展示的欲望。在课中小组交流时,小组长的培养非常重要。特别强调小组长要分好工,谁是主交流,谁做补充,谁先说谁后说要规定好,免得你推我让不愿意说,或者借讨论说些无关的内容浪费时间;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组员要帮助他。小组长还要根据不同的同学的小研究,分配给他们上台汇报时所汇报的内容,如谁提醒易读错的字,谁分享识字方法等,让人人上台都有话说,而不是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成了陪衬。同时注意倾听,同学说完了还可以进行补充。
1.老师巡视,给予点拨帮助
老师在小组学习时要注意巡视,适时地给予适当的点拨,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去解决问题。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
对于辨别方向的方法,组员说了但其他组员也难以判断他说的对不对时,老师可以适时地干预及时纠正过来;或者引导学生查参考书,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想法。
2.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点评
小组交流后,各小组对自己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这里老师要先教给学生上台的礼仪。如某一小组上台,小组长说:大家好!下面请听我们小组的学习汇报。然后按分配好的内容,每个组员进行发言。
部编版一年級上下册的课文或者儿歌,大多数都是篇幅短小而又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的,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尝试引导孩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课文或者儿歌的内容呈现出来,既有趣又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3.得法课内,课外延伸提升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理解文本的方法,就可以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上了,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快播,我这样设计分享:
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在日常教学中得到训练,得到启迪,得到迁移,从而也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一个人兴趣盎然的时候,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会产生无限的求知欲,我相信,通过生本识字、导图悟句、合作探文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打好基础,高楼也就遥遥在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