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06-2014年春季(9-11月)、夏季(12月-翌年2月)、秋季(3-5月)和冬季(6-8月)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结合3个关键海洋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和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利用不同权重方案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利用捕捞努力量与SST、SSH和NPP建立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模型,采用算术加权法建立综合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依据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比例比较不同权重的HSI模型,选择不同季度的最优模型,并用2015年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茎柔鱼CPUE和渔场纬度重心(latitudinal gravity centers of fishing ground,LATG)呈现显著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在年际变化上,CPUE基本在2~7 t/d浮动,纬度重心基本维持在10°S~18°S;在季度变化上,冬春季的CPUE高,渔场纬度重心偏向北部海域,夏季,CPUE随着纬度重心的南移而增加,与春季相比,栖息地南移1.50,CPUE增加6.7%,秋季渔场纬度重心最靠南,CPUE最低.不同季节的最优栖息地模型中的权重方案不同,冬春季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9,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SST;夏季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7,SST、SSH和NPP权重相等;秋季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3,权重最高的是SSH.以上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在每个季度中对秘鲁外海茎柔鱼的栖息地影响程度不同.春夏秋冬各季度最优模型预测的精度分别为84.68%、78.56%、72.74%和68.70%.本研究有利于了解不同季度时间尺度下环境因子对秘鲁外海茎柔鱼的影响情况,为指导鱿钓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