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嘉坦言《我的青春在延安》的製片工作对她来说是政治任务也是使命,她既感到压力也很荣幸。在此之前,她做製片人的电视剧《一起去看流星雨1、2》、《像傻瓜一样去爱》、《单身公主相亲记》每一部戏都取得过同时段的收视冠军,这些偶像剧是内地少有的可以与中国台湾、日韩等地区的同类电视剧相类比的,并且打造出像张翰、郑爽这样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青春偶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姚嘉就是内地的偶像剧教母。她接的所有剧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倒计时,因为都是湖南卫视寒暑假重点档期的重点剧,每次都是时间紧、任务重,“除了赶我没别的”,姚嘉说,《流星雨1》大年初五开机,《流星雨2》初八开机,这次又是过年时拍摄,还没开机,播出时间就定好了。
《我的青春在延安》与她以往製作的电视剧有所不同,这是一部革命题材的红剧。红色偶像剧在此之前,也有过几部,但除了同是湖南卫视的《恰同学少年》,其他的不是淹没在剧集的海洋里,就是淹没在观众的口水中。而姚嘉的这部剧又与《恰同学少年》不一样,它有虚实两条线,主线是两个虚拟的人物,如何将这两个年轻的革命者塑造得真实、生动,要符合当下特别是湖南卫视80、90后观众群的口味,还要树立起“红色偶像”的启迪、感染的作用。对于姚嘉和整个策划团队都是很大的考验。
也是由于故事本身虚实结合的情节,人物的塑造上与以往以伟人为主的剧集有所不同。人物的性格可以更自由地发挥,男主角一改以往红色剧中“高大全”的特点,性子急、爱冲动,一开头就上演了一场抢亲戏。
一部红剧的诞生过程有艰辛,但也有让人想不到的顺利。《我的青春在延安》作为“任务”,由湖南省委宣传部路建平部长等领导来指导,湖南卫视台长张华立担任总策划,从立项开始就特别重视这个剧,所以从剧本到成片一直是在“领导的监督”下完成,这也保证了剧本不会跑偏,审查时也会顺利一些。
因为有了坚实的后盾,在方向的把握上姚嘉很有信心,有了好的平台,她比一般红色剧的製片人更有底气,很多时候不用束手束脚。她讲述这次红剧的经历时说,“我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挖掘了自己的潜能,思想上又接受了一次洗礼、一次震撼。”这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主创特别是一群年轻演员来说,这样的经历绝对算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了那句话:感动自己的才能感动观众。
《我的青春在延安》製作时间表
研讨会-找编剧-找导演-建组-开机-杀青-开播
2010年3月
研讨会
为了迎接建党90周年,姚嘉接到上级任务,做一部给年轻人的红色剧。
一轮又一轮的研讨会开始了。由湖南省委宣传部路建平部长等领导指导,湖南卫视台长张华立担任总策划的策划组反复进行研讨,究竟要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什么样的出发点,最后确定以“七大”为主要背景。
没有编剧、导演、演员,甚至连剧本的框架都没有,两手空空的姚嘉,这时候已经“被确定”了播出时间,2011年的6月7日到15日之间——只有一周的弹性时间。
2010年5月
找编剧
这个命题作文,很难找到合适的编剧,功力不够的肯定不行。特别是要对历史了解,还要懂军事。
2010年6月
改剧本
编剧终于定下来周振天,开始他本人也犹豫。但是经过姚嘉再三的说服,出于对电视台的信任,也因为好奇湖南卫视这样一个在观众心中以娱乐为主的电视台能做出什么样的红剧,周振天接下了剧本的工作。
虚实结合的剧情增加了剧本的难度,大纲几次被否掉。后来周振天在党史办看到一段文字中对护卫队的记录,短短几句话的内容,却为主创们开启了一扇大门,他们虚拟出一位文艺积极分子形象的女青年,她身上有着那群人的影子,她就是萧湘。用周振天的话说就是:“写七大,但是不能写开会。七大是一个会议,是从1939年到1949年的记录过程,而姚嘉却给了我一个很刁的小角度,写为迎接七大服务的人,他们不是打仗的人,他们是知识分子,对延安带着极高崇拜和想法奔到延安去。”就这样生活中的虚结合命运中的实。
2010年10月
找导演
剧本初稿完成。
此时副台长张华力,也是这个剧的总策划、总製片人,在做明年计划的市场报告会的时候,已经将《我的青春在延安》作为明年红色剧的重头戏通告给了各家媒体,可以说没有退路了。
剧本在此之后反复地进行修改,期间研讨会不记得又开了多少次。
剧本的审查是个大工作,红剧与一般电视剧不一样,审查流程更为复杂,审得也细致一些,不过有周振天的坐镇,一次就通过了审查,只有很小的问题需要改。最大的问题就是最后一场戏,对于革命领袖人物的命运安排,审查认为“英雄不能死、英雄永生”,这也是为配合大多数观众的收视习惯。
初稿定下来后,姚嘉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导演。这期间一波三折,有几个导演都在考虑之中,但是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否掉了。一来这个烫手的山芋不是谁都愿意接的;二来姚嘉对导演也是有自己的要求:有激情、有气魄,不但文戏拍得细腻,武戏也要可以驾驭大场面的爆破戏。这个剧有前后300场的爆破戏,一般导演不敢接。这里姚嘉特别感谢了欧阳台长和张华立副台长的支持,要不是他们坚定姚嘉的信心,她心里真是有些打鼓。这部剧的爆破戏用的是八一厂的专业爆破师,最后终于定下导演,是同样来自八一厂的桑华。他首先被剧名吸引,然后也是看中湖南卫视这个平台,再就是被姚嘉的诚意打动。当时姚嘉实在地对桑华交底:这个剧明年6月要交片。于是他们决定一起奋斗。
桑华曾经说过:我要感谢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卫视在收视率为王的、竞争力激烈的今天,把这样两部红色电视剧拿出来打拼收视率,我在这儿要非常感谢他们作为主流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的青春在延安》就是在这样的基调下创作与完成的,这是团队和年轻的演员们摒弃浮躁,用诚恳和感动集体完成的作品。至少在年轻的观众眼里是这样一群为信仰奋斗的,为爱情真诚的同龄人。
2010年12月
建组
2011年1月
25日开机
到了这时候就要每一天都精确计算。
说说不得不说的选角。姚嘉喜欢用新人,因为他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她之前也想过用知名演员,但是这些人听说要拍红剧,而且这么赶,环境又艰苦,管你湖南卫视再大的招牌,也不愿意来。新人听话、肯吃苦,虽然演技不足,但是对于一部青春洋溢的剧集来说,青涩也是一种特色。
但是导演不满意啊。导演桑华很严格,据说他曾经拒绝了一个演员,理由只是她脖子太短,穿军装不好看。一开拍他就想换掉其中一个演员,但是姚嘉坚持不能换人,这时候换人无异于打仗动军心,会极大地打 击士气。于是姚嘉对桑华说:给我十五天,给这些孩子一些耐心。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半个月后,桑华看到了孩子们的认真,最后严格的导演给了新人及格的分数。导演每天都是两三点才睡,对第二天的戏做计划,特别是要给这些新人“开小灶”,说剧本、讲人物。
因为延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周边很多的高楼都建起来了,摄製组只得选择了离延安很近的山西吕梁石楼,那里还保持着当年淳朴的民风,农民还住在窑洞里。但是当地的天气对于一帮南方来的演员来说,可真够戗。白天大太阳照着,女演员脸都脱皮了,脚下却是湿冷的空气。
那段时间姚嘉身体不好,在过年的时候,为了看望剧组的人员,她发着烧、打着点滴去了山西。她说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冷,坐在监视前不到两个小时,脚都僵了,可是导演一坐就是一天。
那里物资极其匮乏。剧中饰演皇甫的演员的妈妈去看他,下飞机转了5个小时的汽车到了现场,看到孩子拍摄得这么辛苦,本想给他炖个鸡汤,可绕遍了整个县城,找了十天居然找不到一只鸡。
大年三十的时候,孩子们还在拍戏,不能回家。女主角当天没有戏,她打电话给姚嘉,说想家,“就回去一天”,不行!当地没有高速路,全是土路,剧组常常遇到车祸,虽然这常常被苦中作乐的剧组人员拿来当笑话讲,但是现实情况确实是很危险的。就是因为无法保证安全,姚嘉断然拒绝了女主角回家的请求。想来这是这些新人第一次感受离家过年,而且还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
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常常会发现剧本有些问题,会做出调整,在剧本最早的设定中,女一号潇湘开始就很“革命”、被拔得很高,而桑华坚持要有一个过程,是从一个对大城市的繁华无限向往的文艺女青年,被爱人赵庆飞感染一步步走向革命。而姚嘉每每这时就要在导演桑华和编剧周振天中间做“调解”。
桑华的浪漫与周振天的严肃形成了互补。于是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听说赵劲飞回来了,萧湘急急忙忙回到宿舍,换上被抢婚时的那件新娘服——这寄托着她全部的思念,她跑到山头,看着爱人的部队,赵劲飞此时回头看到了红色的身影挥着手。没有言情剧中常出现的恶俗,见面、拥抱、深情、落泪,有的是革命者之间的精神的相伴、心意的相通。姚嘉说每次看到这里她都会热泪盈眶。
2011年4月
16日杀青
还有不到3个月就要与观众见面,剪辑师被姚嘉催命一样,他说一天只有24小时,干不出48小时的事来。
电视剧的审查比人们预想的顺利很多。因为在剧本成形时问题就都解决,所以改动并不大。
2011年6月
7日开播
在开播发布会上,姚嘉说了三个词:“感谢、坚持、坚守”。
製作这样一部红色偶像剧,既符合电视台的青春定位,又做到了配合建党90周年的宣传需要,在其他卫视都不知道该播什么的时候,湖南卫视早在一年前就预先想好了这一步,可谓棋高一着。张华立说:近一百年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传统是一个词:革命,但革命这个词或者这个传统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们认为是不断地被消解、被解构,甚至被当代的青年戏谑,湖南作为红色资源大省,我们感觉有挖掘红色资源、弘扬革命传统的紧迫性,这是基本的出发点。这部剧是献给奋斗中的80、90后的。
《我的青春在延安》与她以往製作的电视剧有所不同,这是一部革命题材的红剧。红色偶像剧在此之前,也有过几部,但除了同是湖南卫视的《恰同学少年》,其他的不是淹没在剧集的海洋里,就是淹没在观众的口水中。而姚嘉的这部剧又与《恰同学少年》不一样,它有虚实两条线,主线是两个虚拟的人物,如何将这两个年轻的革命者塑造得真实、生动,要符合当下特别是湖南卫视80、90后观众群的口味,还要树立起“红色偶像”的启迪、感染的作用。对于姚嘉和整个策划团队都是很大的考验。
也是由于故事本身虚实结合的情节,人物的塑造上与以往以伟人为主的剧集有所不同。人物的性格可以更自由地发挥,男主角一改以往红色剧中“高大全”的特点,性子急、爱冲动,一开头就上演了一场抢亲戏。
一部红剧的诞生过程有艰辛,但也有让人想不到的顺利。《我的青春在延安》作为“任务”,由湖南省委宣传部路建平部长等领导来指导,湖南卫视台长张华立担任总策划,从立项开始就特别重视这个剧,所以从剧本到成片一直是在“领导的监督”下完成,这也保证了剧本不会跑偏,审查时也会顺利一些。
因为有了坚实的后盾,在方向的把握上姚嘉很有信心,有了好的平台,她比一般红色剧的製片人更有底气,很多时候不用束手束脚。她讲述这次红剧的经历时说,“我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挖掘了自己的潜能,思想上又接受了一次洗礼、一次震撼。”这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主创特别是一群年轻演员来说,这样的经历绝对算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了那句话:感动自己的才能感动观众。
《我的青春在延安》製作时间表
研讨会-找编剧-找导演-建组-开机-杀青-开播
2010年3月
研讨会
为了迎接建党90周年,姚嘉接到上级任务,做一部给年轻人的红色剧。
一轮又一轮的研讨会开始了。由湖南省委宣传部路建平部长等领导指导,湖南卫视台长张华立担任总策划的策划组反复进行研讨,究竟要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什么样的出发点,最后确定以“七大”为主要背景。
没有编剧、导演、演员,甚至连剧本的框架都没有,两手空空的姚嘉,这时候已经“被确定”了播出时间,2011年的6月7日到15日之间——只有一周的弹性时间。
2010年5月
找编剧
这个命题作文,很难找到合适的编剧,功力不够的肯定不行。特别是要对历史了解,还要懂军事。
2010年6月
改剧本
编剧终于定下来周振天,开始他本人也犹豫。但是经过姚嘉再三的说服,出于对电视台的信任,也因为好奇湖南卫视这样一个在观众心中以娱乐为主的电视台能做出什么样的红剧,周振天接下了剧本的工作。
虚实结合的剧情增加了剧本的难度,大纲几次被否掉。后来周振天在党史办看到一段文字中对护卫队的记录,短短几句话的内容,却为主创们开启了一扇大门,他们虚拟出一位文艺积极分子形象的女青年,她身上有着那群人的影子,她就是萧湘。用周振天的话说就是:“写七大,但是不能写开会。七大是一个会议,是从1939年到1949年的记录过程,而姚嘉却给了我一个很刁的小角度,写为迎接七大服务的人,他们不是打仗的人,他们是知识分子,对延安带着极高崇拜和想法奔到延安去。”就这样生活中的虚结合命运中的实。
2010年10月
找导演
剧本初稿完成。
此时副台长张华力,也是这个剧的总策划、总製片人,在做明年计划的市场报告会的时候,已经将《我的青春在延安》作为明年红色剧的重头戏通告给了各家媒体,可以说没有退路了。
剧本在此之后反复地进行修改,期间研讨会不记得又开了多少次。
剧本的审查是个大工作,红剧与一般电视剧不一样,审查流程更为复杂,审得也细致一些,不过有周振天的坐镇,一次就通过了审查,只有很小的问题需要改。最大的问题就是最后一场戏,对于革命领袖人物的命运安排,审查认为“英雄不能死、英雄永生”,这也是为配合大多数观众的收视习惯。
初稿定下来后,姚嘉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导演。这期间一波三折,有几个导演都在考虑之中,但是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否掉了。一来这个烫手的山芋不是谁都愿意接的;二来姚嘉对导演也是有自己的要求:有激情、有气魄,不但文戏拍得细腻,武戏也要可以驾驭大场面的爆破戏。这个剧有前后300场的爆破戏,一般导演不敢接。这里姚嘉特别感谢了欧阳台长和张华立副台长的支持,要不是他们坚定姚嘉的信心,她心里真是有些打鼓。这部剧的爆破戏用的是八一厂的专业爆破师,最后终于定下导演,是同样来自八一厂的桑华。他首先被剧名吸引,然后也是看中湖南卫视这个平台,再就是被姚嘉的诚意打动。当时姚嘉实在地对桑华交底:这个剧明年6月要交片。于是他们决定一起奋斗。
桑华曾经说过:我要感谢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卫视在收视率为王的、竞争力激烈的今天,把这样两部红色电视剧拿出来打拼收视率,我在这儿要非常感谢他们作为主流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的青春在延安》就是在这样的基调下创作与完成的,这是团队和年轻的演员们摒弃浮躁,用诚恳和感动集体完成的作品。至少在年轻的观众眼里是这样一群为信仰奋斗的,为爱情真诚的同龄人。
2010年12月
建组
2011年1月
25日开机
到了这时候就要每一天都精确计算。
说说不得不说的选角。姚嘉喜欢用新人,因为他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她之前也想过用知名演员,但是这些人听说要拍红剧,而且这么赶,环境又艰苦,管你湖南卫视再大的招牌,也不愿意来。新人听话、肯吃苦,虽然演技不足,但是对于一部青春洋溢的剧集来说,青涩也是一种特色。
但是导演不满意啊。导演桑华很严格,据说他曾经拒绝了一个演员,理由只是她脖子太短,穿军装不好看。一开拍他就想换掉其中一个演员,但是姚嘉坚持不能换人,这时候换人无异于打仗动军心,会极大地打 击士气。于是姚嘉对桑华说:给我十五天,给这些孩子一些耐心。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半个月后,桑华看到了孩子们的认真,最后严格的导演给了新人及格的分数。导演每天都是两三点才睡,对第二天的戏做计划,特别是要给这些新人“开小灶”,说剧本、讲人物。
因为延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周边很多的高楼都建起来了,摄製组只得选择了离延安很近的山西吕梁石楼,那里还保持着当年淳朴的民风,农民还住在窑洞里。但是当地的天气对于一帮南方来的演员来说,可真够戗。白天大太阳照着,女演员脸都脱皮了,脚下却是湿冷的空气。
那段时间姚嘉身体不好,在过年的时候,为了看望剧组的人员,她发着烧、打着点滴去了山西。她说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冷,坐在监视前不到两个小时,脚都僵了,可是导演一坐就是一天。
那里物资极其匮乏。剧中饰演皇甫的演员的妈妈去看他,下飞机转了5个小时的汽车到了现场,看到孩子拍摄得这么辛苦,本想给他炖个鸡汤,可绕遍了整个县城,找了十天居然找不到一只鸡。
大年三十的时候,孩子们还在拍戏,不能回家。女主角当天没有戏,她打电话给姚嘉,说想家,“就回去一天”,不行!当地没有高速路,全是土路,剧组常常遇到车祸,虽然这常常被苦中作乐的剧组人员拿来当笑话讲,但是现实情况确实是很危险的。就是因为无法保证安全,姚嘉断然拒绝了女主角回家的请求。想来这是这些新人第一次感受离家过年,而且还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
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常常会发现剧本有些问题,会做出调整,在剧本最早的设定中,女一号潇湘开始就很“革命”、被拔得很高,而桑华坚持要有一个过程,是从一个对大城市的繁华无限向往的文艺女青年,被爱人赵庆飞感染一步步走向革命。而姚嘉每每这时就要在导演桑华和编剧周振天中间做“调解”。
桑华的浪漫与周振天的严肃形成了互补。于是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听说赵劲飞回来了,萧湘急急忙忙回到宿舍,换上被抢婚时的那件新娘服——这寄托着她全部的思念,她跑到山头,看着爱人的部队,赵劲飞此时回头看到了红色的身影挥着手。没有言情剧中常出现的恶俗,见面、拥抱、深情、落泪,有的是革命者之间的精神的相伴、心意的相通。姚嘉说每次看到这里她都会热泪盈眶。
2011年4月
16日杀青
还有不到3个月就要与观众见面,剪辑师被姚嘉催命一样,他说一天只有24小时,干不出48小时的事来。
电视剧的审查比人们预想的顺利很多。因为在剧本成形时问题就都解决,所以改动并不大。
2011年6月
7日开播
在开播发布会上,姚嘉说了三个词:“感谢、坚持、坚守”。
製作这样一部红色偶像剧,既符合电视台的青春定位,又做到了配合建党90周年的宣传需要,在其他卫视都不知道该播什么的时候,湖南卫视早在一年前就预先想好了这一步,可谓棋高一着。张华立说:近一百年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传统是一个词:革命,但革命这个词或者这个传统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们认为是不断地被消解、被解构,甚至被当代的青年戏谑,湖南作为红色资源大省,我们感觉有挖掘红色资源、弘扬革命传统的紧迫性,这是基本的出发点。这部剧是献给奋斗中的80、90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