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证明,探讨式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方式之一,在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形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先进经验,对探讨式教学活动进行尝试,现简要进行阐述。
一、遵循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善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的内在潜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需要外界因素的刺激,从而产生内在的能动学习潜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扮演好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角色,抓住学生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或贴近自身生活实际的充满情趣的问题,根据小学教材贴近生活,展现生活的特点,创设出生活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情感。
如在“认识千克、克等重量单位”时,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探讨潜能,创设了“商店销售商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等角色,通过购买苹果、香蕉等方式,动手称一称,拎一拎,感知物体的重量,然后让两个不同体重的学生上台,相互抱一抱,让他们自己说出哪个重、哪个轻,接着向学生提出“如何判断物体哪个重,哪个轻”问题,从而有效进入到对“千克、克”等重量单位的探究学习中,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讨潜能。
二、掌握数学学科教材特点,重视问题引导,教会学生自主探讨的要领方法
在“认识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关系”教学时,教师在先引导学生复习“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内容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要求,为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两类问题的生活性,设计出了“某农户养公鸡有12只,母鸡有30只”的问题情境,依次向学生提出“①公鸡只数是母鸡只数的几分之几?②母鸡只数是公鸡的几分之几?③公鸡只数占鸡只数的几分之几?④公鸡比母鸡少百分之几?⑤母鸡比公鸡多百分之几?⑥公鸡比母鸡少的占鸡总数的百分之几?”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到“这几个问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数量关系是用‘对应的量÷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通过探讨交流活动,掌握了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两者的关联和区别,掌握了进行上述两种问题的解答方法。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见,小学数学学科章节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是相互独立,有机联系的整体,同一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解答。因此,教师在探讨式教学活动时,应发挥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性,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掌握,认识内涵和本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找寻到进行问题解答的各种不同方法,有效提升问题解答的效率,促进探讨式教学活动效能的提升。
三、发挥教学评价指导作用,开展过程评析,提高学生探讨问题的活动效能
众所周知,由于小学生反思能力没有形成和树立,不能对自身学习活动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和分析。而教学评价作为评析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成效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评析活动作为提升学生探讨活动效能的重要抓手,有意设置具有矛盾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评析活动,指出问题解答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辨析问题的习惯。
如在判断“甲数比乙数多2/5,那么乙数比甲数少2/5”这一问题的正误时,这时有学生认为这种说法正确,有的认为这种说法错误。这时,教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评价活动,学生在小组探讨的基础上,纷纷说出各自的理由和观点。这时有学生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假设乙数是5,甲数比乙数多2/5,可知甲数是7,乙数比甲数少2/7”,原因在于:“两句话都把甲,乙两数的差与单位‘1’的量相比,一个是把乙看作是单位‘1’,一个是把甲看作是单位‘1’,所以分率不一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析,指出问题的实质。学生在这一评析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评析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式学习活动,掌握进行此问题解答的关键点,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解答此类型问题的习惯,提升了探讨的实效。
总之,探讨式教学活动是体现教学活动双边性的重要载体,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数学知识特点,抓住问题解答关键,发挥教学评析功能,开展师生探讨活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讨论问题中,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大兴小学)
一、遵循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善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的内在潜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需要外界因素的刺激,从而产生内在的能动学习潜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扮演好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角色,抓住学生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或贴近自身生活实际的充满情趣的问题,根据小学教材贴近生活,展现生活的特点,创设出生活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情感。
如在“认识千克、克等重量单位”时,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探讨潜能,创设了“商店销售商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等角色,通过购买苹果、香蕉等方式,动手称一称,拎一拎,感知物体的重量,然后让两个不同体重的学生上台,相互抱一抱,让他们自己说出哪个重、哪个轻,接着向学生提出“如何判断物体哪个重,哪个轻”问题,从而有效进入到对“千克、克”等重量单位的探究学习中,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讨潜能。
二、掌握数学学科教材特点,重视问题引导,教会学生自主探讨的要领方法
在“认识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关系”教学时,教师在先引导学生复习“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内容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要求,为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两类问题的生活性,设计出了“某农户养公鸡有12只,母鸡有30只”的问题情境,依次向学生提出“①公鸡只数是母鸡只数的几分之几?②母鸡只数是公鸡的几分之几?③公鸡只数占鸡只数的几分之几?④公鸡比母鸡少百分之几?⑤母鸡比公鸡多百分之几?⑥公鸡比母鸡少的占鸡总数的百分之几?”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到“这几个问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数量关系是用‘对应的量÷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通过探讨交流活动,掌握了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两者的关联和区别,掌握了进行上述两种问题的解答方法。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见,小学数学学科章节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是相互独立,有机联系的整体,同一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解答。因此,教师在探讨式教学活动时,应发挥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性,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掌握,认识内涵和本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找寻到进行问题解答的各种不同方法,有效提升问题解答的效率,促进探讨式教学活动效能的提升。
三、发挥教学评价指导作用,开展过程评析,提高学生探讨问题的活动效能
众所周知,由于小学生反思能力没有形成和树立,不能对自身学习活动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和分析。而教学评价作为评析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成效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评析活动作为提升学生探讨活动效能的重要抓手,有意设置具有矛盾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评析活动,指出问题解答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辨析问题的习惯。
如在判断“甲数比乙数多2/5,那么乙数比甲数少2/5”这一问题的正误时,这时有学生认为这种说法正确,有的认为这种说法错误。这时,教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评价活动,学生在小组探讨的基础上,纷纷说出各自的理由和观点。这时有学生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假设乙数是5,甲数比乙数多2/5,可知甲数是7,乙数比甲数少2/7”,原因在于:“两句话都把甲,乙两数的差与单位‘1’的量相比,一个是把乙看作是单位‘1’,一个是把甲看作是单位‘1’,所以分率不一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析,指出问题的实质。学生在这一评析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评析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式学习活动,掌握进行此问题解答的关键点,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解答此类型问题的习惯,提升了探讨的实效。
总之,探讨式教学活动是体现教学活动双边性的重要载体,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数学知识特点,抓住问题解答关键,发挥教学评析功能,开展师生探讨活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讨论问题中,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大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