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平课堂策略的探究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的起点,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要实现教育的“和谐”、公平和公正,除要关注宏观层面不同群体、区域间教育机会、起点的公平、公正外,还必须关注同一群体内部在微观课堂层面的“和谐”和公平。课堂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课堂 公平 问题 策略
  
  課堂“和谐”是教育和谐与公平的关键和现实基础,公平的课堂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均等和公正的课堂参与机会(实际上也是发展机会),让所有学生拥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功的动力和希望。
  
  一、课堂公平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微观的现实课堂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课堂教学过程不尽公平与“和谐”,学生间发展的机会不均等,甚至机会差异悬殊。
  
  1,课堂中教师与不同学生在互动上存在差异
  教师与不同学生的互动机会、互动对象和互动方式上存在差异。一般而言,成绩好、能力强、担任职务、外表佳或是有特殊社会背景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容易获得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与其他学生存在较显著的交往差异。
  
  2,课堂中教师对不同学生同一行为或表现的评价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教师认定的“好”学生往往能获得更多肯定、宽容和期待,获得特殊关爱。
  
  3,课堂话语存在“强势”群体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强势”群体为标准来预设的,教师更关注“强势”群体的课堂反应。这种不公平直接影响教育和谐与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公平课堂建构之对策
  
  (一)实现“课堂公平”
  1,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自觉地确保和推动微观层面的“课堂公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均等和公平的课堂参与机会,拥有获得成功的动力和希望。
  2,要实现“课堂公平”,教师必须树立“全纳”的观念,平等、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给所有学生以理解、爱护、帮助和赞赏;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生命价值得到展现。
  在课堂中,教师不仅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等高质量的课堂互动机会,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受过挫折的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的参与机会和质量,注意对他们“言说”的等待和倾听,给予他们足够的爱、鼓励、支持和促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有看法,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积极建构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孩子放飞理想、自由、健康成长的舞台。
  
  (二)坚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在课堂中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从学生个体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权利、人格和个性需要,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学生潜能的开发、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把尊重、提高、发展学生作为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他们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须克服传统课堂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权利和人格,疏忽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局限和弊端;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制订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原则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发展功能,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实现“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多重角色转换,实施师生的双向交往、生生的多向交往。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支持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自我理解、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和独特体验,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还给师生一个体现生命尊严、施展活力、张扬个性的空间,让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在“教学民主”的指导下,在课堂中达成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的有机平衡、统一、亲和、融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师生的心灵融通、情感共振。
  课堂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和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主阵地。只有构建充满智慧与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公平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课堂生命体价值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小学是培育基础人才的摇篮,更是对人才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重要阶段。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以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了小学教学工作的主题。而数学作为
小雁塔荐福寺大雄宝殿前立有一通康熙三十一年的古碑,该碑对于研究小雁塔荐福寺历史沿革、康熙年间荐福寺修缮情况、荐福寺殿阁布局、康熙三十一年前后荐福寺田产及清代寺院
同为流散作家,面对身份无法被认同所带来的空间焦虑19世纪的约瑟夫·康拉德和20世纪的V.S奈保尔在身份追寻的过程实现了一次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本文以空间理论为基础通过比
《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笔者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念,深入研究课标,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对物理课堂教学形成了一些新思路、新设想。    一、结合日常生活,培养物理思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到物理课堂中,要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
英语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从而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高中政治《哲学》(下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框题,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到参加我市教科所组织的赛课,我真可谓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工夫不负有心人,我获得了一等奖。赛课结束至今,我仍然对这节课念念不忘。我在对这节课的反思中找到了自信和底气,体会着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我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反思中,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是因为各种外力导致的眶内或颅内段视神经损伤.因患者其他外伤使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为首要,故视神经损伤常被忽略,延误视神经损伤早期治疗契机,待患者生命体
我国传统孝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孝文化中蕴含的“敬老”、“爱老”思想是独特而宝贵的。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孝文化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来讨论孝文化的两重性及其现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预设的产物,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机械。作为教学和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应有的分歧和争鸣、生命和活力均被拒于课程视野之外,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理念——“互动生成”。在新课程改革中,互动生成有更丰富的内涵。  教学中的“互动”,不仅仅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全体或小组),还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
神话是一种民间文学,是人类心灵结构外化的原始形态.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从结构主义出发,发现了神话故事中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结构,并进一步发掘人类心灵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