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的起点,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要实现教育的“和谐”、公平和公正,除要关注宏观层面不同群体、区域间教育机会、起点的公平、公正外,还必须关注同一群体内部在微观课堂层面的“和谐”和公平。课堂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课堂 公平 问题 策略
課堂“和谐”是教育和谐与公平的关键和现实基础,公平的课堂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均等和公正的课堂参与机会(实际上也是发展机会),让所有学生拥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功的动力和希望。
一、课堂公平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微观的现实课堂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课堂教学过程不尽公平与“和谐”,学生间发展的机会不均等,甚至机会差异悬殊。
1,课堂中教师与不同学生在互动上存在差异
教师与不同学生的互动机会、互动对象和互动方式上存在差异。一般而言,成绩好、能力强、担任职务、外表佳或是有特殊社会背景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容易获得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与其他学生存在较显著的交往差异。
2,课堂中教师对不同学生同一行为或表现的评价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教师认定的“好”学生往往能获得更多肯定、宽容和期待,获得特殊关爱。
3,课堂话语存在“强势”群体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强势”群体为标准来预设的,教师更关注“强势”群体的课堂反应。这种不公平直接影响教育和谐与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公平课堂建构之对策
(一)实现“课堂公平”
1,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自觉地确保和推动微观层面的“课堂公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均等和公平的课堂参与机会,拥有获得成功的动力和希望。
2,要实现“课堂公平”,教师必须树立“全纳”的观念,平等、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给所有学生以理解、爱护、帮助和赞赏;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生命价值得到展现。
在课堂中,教师不仅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等高质量的课堂互动机会,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受过挫折的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的参与机会和质量,注意对他们“言说”的等待和倾听,给予他们足够的爱、鼓励、支持和促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有看法,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积极建构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孩子放飞理想、自由、健康成长的舞台。
(二)坚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在课堂中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从学生个体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权利、人格和个性需要,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学生潜能的开发、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把尊重、提高、发展学生作为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他们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须克服传统课堂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权利和人格,疏忽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局限和弊端;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制订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原则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发展功能,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实现“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多重角色转换,实施师生的双向交往、生生的多向交往。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支持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自我理解、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和独特体验,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还给师生一个体现生命尊严、施展活力、张扬个性的空间,让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在“教学民主”的指导下,在课堂中达成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的有机平衡、统一、亲和、融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师生的心灵融通、情感共振。
课堂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和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主阵地。只有构建充满智慧与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公平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课堂生命体价值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课堂 公平 问题 策略
課堂“和谐”是教育和谐与公平的关键和现实基础,公平的课堂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均等和公正的课堂参与机会(实际上也是发展机会),让所有学生拥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功的动力和希望。
一、课堂公平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微观的现实课堂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课堂教学过程不尽公平与“和谐”,学生间发展的机会不均等,甚至机会差异悬殊。
1,课堂中教师与不同学生在互动上存在差异
教师与不同学生的互动机会、互动对象和互动方式上存在差异。一般而言,成绩好、能力强、担任职务、外表佳或是有特殊社会背景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容易获得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与其他学生存在较显著的交往差异。
2,课堂中教师对不同学生同一行为或表现的评价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教师认定的“好”学生往往能获得更多肯定、宽容和期待,获得特殊关爱。
3,课堂话语存在“强势”群体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强势”群体为标准来预设的,教师更关注“强势”群体的课堂反应。这种不公平直接影响教育和谐与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公平课堂建构之对策
(一)实现“课堂公平”
1,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自觉地确保和推动微观层面的“课堂公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均等和公平的课堂参与机会,拥有获得成功的动力和希望。
2,要实现“课堂公平”,教师必须树立“全纳”的观念,平等、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给所有学生以理解、爱护、帮助和赞赏;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生命价值得到展现。
在课堂中,教师不仅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等高质量的课堂互动机会,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受过挫折的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的参与机会和质量,注意对他们“言说”的等待和倾听,给予他们足够的爱、鼓励、支持和促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有看法,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积极建构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孩子放飞理想、自由、健康成长的舞台。
(二)坚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在课堂中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从学生个体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权利、人格和个性需要,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学生潜能的开发、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把尊重、提高、发展学生作为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他们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须克服传统课堂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权利和人格,疏忽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局限和弊端;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制订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原则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发展功能,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实现“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多重角色转换,实施师生的双向交往、生生的多向交往。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支持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自我理解、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和独特体验,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还给师生一个体现生命尊严、施展活力、张扬个性的空间,让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在“教学民主”的指导下,在课堂中达成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的有机平衡、统一、亲和、融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师生的心灵融通、情感共振。
课堂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和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主阵地。只有构建充满智慧与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公平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课堂生命体价值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