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这最后的两个月里,面对考试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初三历史应怎样组织学生复习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三历史总复习的教学方法。
1按层次复习,逐步到位
复习应该多轮反复,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全面系统地复习,拓宽知识,夯实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复习进度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老师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复习要综合,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适当组合。在评价人物、综述事件、观点运用、材料分析等方面,理清线索,把点、线、面上的知识贯穿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2读、讲、练、评、相结合,环环扣紧
“读”是基础。要强调学生反复读记,多次重复,提高课本利用率,不断同遗忘作斗争。: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
“讲”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导”就是引,“引”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抓历史走向,抓前后照应,讲清历史事件始末,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过程,在某一章节了结,顺势追问反溯,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把孙中山各个时期活动加以整理,列成专题讲给学生。除此之外,我还列了一系列专题,如西方列强的侵华专题、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专题、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专题、科技革命专题、台湾问题专题等等。抓关键、抓重点。主要是抓住“转折点”、“新阶段”、“第一次”、“开始”、“开端”、“性质”、“标志”等。抓深入、抓疑点,明知故问,有意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练”是巩固,也是应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是提高。每次练习、测试之后,都应重视讲评,质量是靠练和评得出来的。在评的过程中,主要是评出方法,评出信心,教会学生审题、解题技巧,不断自我完善。
3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联系乡土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把它们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它们。热点问题体现了历史试题的开放性和时代气息。
近年来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例如,关于台湾“公投”,要能结合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统一是人心所向,历史所趋,“公投”是违背人心,违背历史,必以失败收场。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是实行“一国两制”。
此外,作为考生,也要对自己的家乡历史特别关注,能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4仔细研究考纲
考纲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复习时要紧扣考纲,研究考纲,有的放矢。在复习时,要认真阅读和对照考纲上的内容,按照考察水平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安排复习,考纲上没有的内容不是考试的内容,可以不复习或只作一般了解。
考纲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5注意学科间的渗透
学科间的渗透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这不仅是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考察,也是对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考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想达到既专又博,平时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提到,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数学及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去锻炼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郑和下西洋”时,要学生弄清郑和下西洋经过的海域、最远到达地的地理位置等;在复习“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平与发展的辨证关系,这反映了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的渗透。
6沉着应考,留意细节
首先,开卷考试首先要有“卷”。现在一些同学缺失了初一、初二的教材,不仅降低了上课的听课效率,也对中考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把书备齐是第一步!在考前应准备好所有的教材和打算带到考场的资料,避免在考前发现遗忘后惊慌失措。
其次,认真审题,科学分析。拿到试卷后简单的浏览,选择比较得心应手的一份先做,看到题目后,不要急于翻书开卷,先要有层次的审题。尤其是图表题,要先仔细观察图、表的形状、注释、标题、说明等,结合问题找出相关有效信息,综合所有信息后,认真思考后,找到并结合课本出处,依据题目要求作答案。对于选择、判断、材料、问答等题型,要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语,忽略无效信息,将关键词综合分析,结合课本内容,理清思路。对于一些与平时练习时比较接近的题目,千万不要以为可以照搬原题答案,盲目抄袭,要独立思考,找出区别与联系,当然也可以借鉴有用的部分,加深自己的理解。
另外还要注意时间,任何一门课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以免影响下一科。遇到难题及时查阅课本并思考,如果短时间内没有答案就先做后面的,不要因为一道题耽误太多时间和精力。
最后,做完一定要检查,避免出现漏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历年的中考中我们的学生都会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如审题不正确、书写不整洁、答题不规范、漏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的强调并纠正。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不能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复习,师生双方才能较好地完成复习任务,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胸有成竹,充满信心。
1按层次复习,逐步到位
复习应该多轮反复,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全面系统地复习,拓宽知识,夯实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复习进度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老师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复习要综合,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适当组合。在评价人物、综述事件、观点运用、材料分析等方面,理清线索,把点、线、面上的知识贯穿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2读、讲、练、评、相结合,环环扣紧
“读”是基础。要强调学生反复读记,多次重复,提高课本利用率,不断同遗忘作斗争。: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
“讲”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导”就是引,“引”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抓历史走向,抓前后照应,讲清历史事件始末,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过程,在某一章节了结,顺势追问反溯,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把孙中山各个时期活动加以整理,列成专题讲给学生。除此之外,我还列了一系列专题,如西方列强的侵华专题、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专题、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专题、科技革命专题、台湾问题专题等等。抓关键、抓重点。主要是抓住“转折点”、“新阶段”、“第一次”、“开始”、“开端”、“性质”、“标志”等。抓深入、抓疑点,明知故问,有意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练”是巩固,也是应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是提高。每次练习、测试之后,都应重视讲评,质量是靠练和评得出来的。在评的过程中,主要是评出方法,评出信心,教会学生审题、解题技巧,不断自我完善。
3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联系乡土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把它们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它们。热点问题体现了历史试题的开放性和时代气息。
近年来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例如,关于台湾“公投”,要能结合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统一是人心所向,历史所趋,“公投”是违背人心,违背历史,必以失败收场。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是实行“一国两制”。
此外,作为考生,也要对自己的家乡历史特别关注,能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4仔细研究考纲
考纲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复习时要紧扣考纲,研究考纲,有的放矢。在复习时,要认真阅读和对照考纲上的内容,按照考察水平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安排复习,考纲上没有的内容不是考试的内容,可以不复习或只作一般了解。
考纲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5注意学科间的渗透
学科间的渗透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这不仅是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考察,也是对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考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想达到既专又博,平时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提到,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数学及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去锻炼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郑和下西洋”时,要学生弄清郑和下西洋经过的海域、最远到达地的地理位置等;在复习“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平与发展的辨证关系,这反映了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的渗透。
6沉着应考,留意细节
首先,开卷考试首先要有“卷”。现在一些同学缺失了初一、初二的教材,不仅降低了上课的听课效率,也对中考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把书备齐是第一步!在考前应准备好所有的教材和打算带到考场的资料,避免在考前发现遗忘后惊慌失措。
其次,认真审题,科学分析。拿到试卷后简单的浏览,选择比较得心应手的一份先做,看到题目后,不要急于翻书开卷,先要有层次的审题。尤其是图表题,要先仔细观察图、表的形状、注释、标题、说明等,结合问题找出相关有效信息,综合所有信息后,认真思考后,找到并结合课本出处,依据题目要求作答案。对于选择、判断、材料、问答等题型,要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语,忽略无效信息,将关键词综合分析,结合课本内容,理清思路。对于一些与平时练习时比较接近的题目,千万不要以为可以照搬原题答案,盲目抄袭,要独立思考,找出区别与联系,当然也可以借鉴有用的部分,加深自己的理解。
另外还要注意时间,任何一门课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以免影响下一科。遇到难题及时查阅课本并思考,如果短时间内没有答案就先做后面的,不要因为一道题耽误太多时间和精力。
最后,做完一定要检查,避免出现漏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历年的中考中我们的学生都会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如审题不正确、书写不整洁、答题不规范、漏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的强调并纠正。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不能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复习,师生双方才能较好地完成复习任务,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胸有成竹,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