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击与淬炼中成长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9671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12年,年岁不大,我却是颇有些资历的班主任了。成为人民教师的第一天起,我也成为一名班主任。那年我19岁,学生们最大的16岁。我的性格里天生没有“怕”字,尽管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却是踌躇满志。正是凭着这种热情以及跟学生年龄相仿、亦师亦友的优势,我带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优秀班级,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也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然而,真正让我成长的并不是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成功,而是后来的一个又一个打击,正是现实的淬炼使我百炼成钢。
  
  受伤后的深思
  
  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成功给了我更多的信心,我欣然接下了第二批学生,然而,事情并不如我预想的那样顺利,很多东西让我难以适应。
  首先让我困惑的是自己的心境。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当年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与这批学生似乎也不如第一届那样亲密无间。其次是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让我束手无策。过去一向是简单直白地处理,班里出现什么问题,我都可以在班上公开查问,“肇事者”一定会主动站起来,承认错误并真心改正。新的班级里第一次出现问题,我自然也采用了原来的办法。我的问话一出口,班里立刻鸦雀无声,所有学生低着头,没有一个回应。这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那是我第一次在学生面前感到手足无措。我黯然离开教室,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课下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在班里一问,大家都知道你在调查这件事,那犯错误的学生还不赶紧消灭证据,你还能查出来吗?”还有学生说: “您公开一问,大家都认为事态严重,知道真相的也不敢说出来了。”这些话让我陷入深思。
  苦思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人在变,事不同,情况不同,怎么能一直沿用简单方式呢?带第一批学生时,处理问题其实没有技巧,或者说不用技巧。因为没有年龄差距,还有浓厚师生友谊,出现问题做调查时,就像自己的左手对右手,我可以直言不讳,学生们对我也毫不隐瞒。而现在的情况是,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成熟了许多,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孩子王,我与学生的心理有了差距,尽管感情仍然不错,犯错的学生却摆脱不了对老师的本能的畏惧。再用这种简单直白的办法调查问题,只能是打草惊蛇,全无结果。如果不改变,以后还有可能因为我的直白对学生造成伤害。
  面对新的形势,我只有顺应。既然学生完全把我放在老师的位置上,我就做一个给他们引路的好老师,做事多思考,多指导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发现问题,也先考虑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不至于伤了学生自尊。这样的改变出于无奈,我总感觉对学生这样谨慎是因为心的疏离。但后来跟其他班主任谈起,他们竟也有相同的感触。这种疏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产生的。改变是为了适应,受伤让我成长。
  
  面对早恋学生——从围堵到疏导
  
  谈到学生早恋问题,心中便隐隐有份愧疚,对那两个本来很优秀的孩子。那是我第一次碰到学生早恋的问题,其中一方是转来不久的女生,另一方是本班一个很上进的男生。两人学习都不错,一次分桌,男女生各有一个单桌,课桌不够,于是暂时让他俩同桌。一周后,从其他班借到了课桌,想把他们调开,他们跟我说不想调开,理由是可以互相帮助和学习。我没多想,当时这个女生成绩较好,男生正处于上升期,既然他们认为对彼此有帮助,那就暂时不调了。可是,时间不长,我便看出有些不对劲。学生也给我反馈了一些信息。我找两人谈话,他们都承认了。起初我分别给两人做工作,他们表面答应分开,课桌也拆开了,但背地里仍保持密切的联系。
  教育无果,我便通知了双方的家长。家长们一听火冒三丈,各自回家狠狠地教训了孩子。这一下适得其反,两人开始故意反抗,甚至听说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在各自的村子里明目张胆地手拉手散步,这种行为在农村足以引起轩然大波。女孩的母亲为此痛哭流涕,然而孩子们完全不在乎村里的闲言碎语,行为越来越大胆。我开始害怕,万一他们意气用事,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无奈之下,我采取了强制措施,自己骑摩托送女孩回家,好在基本顺路,目的就是防止他们单独外出。然而,这样辛苦换来的却是女孩的反感。最后这个女孩还是选择了转学。经这样一番折腾,两个孩子的成绩都跌落到谷底。我的内心有说不出的痛苦。
  我开始查阅这方面的资料,也询问其他老师。越是看得多,听得多,越是心中有愧。如果当时,我多想想良方,多与家长沟通,多给孩子引导,也许事情不会是这个样子。
  第二次发现学生早恋,是下一批学生了。这一次,我慎之又慎。首先我让自己冷静,然后分别找到男生和女生,让他们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甚至谈到谁先写的信,喜欢对方什么。我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就像聊天一样传递给他们一些信息,早恋的危害在几次平等温和的谈话中渗入他们心里。同时,我告诉他们对异性的好感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在心理不成熟、没有独立能力、以学习为主的初中阶段,应该将这份好感隐藏在心里,这将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最后,我并没有强制他们分开,而是给了他们选择的权利。当然我警告他们无论做什么决定必须在行为上把握尺度。几天之后,我发现,这两个孩子主动切断了联系。欣喜之余,我及时地分别给他们做了很多开解工作,告诉他们现在应如何面对对方,如何保持适当距离。
  第一次的失败让我痛心疾首,大量的学习、深入的思考让我改变了策略。新的策略果然有效,这两个学生及时得到指导,走出了误区。但无论如何,在我内心都有这样一份愧疚:一次失误,改变的可能是一个人的命运。我无法弥补内心的惭愧,只能用认真学习的姿态、谨慎处理的态度来面对一个又一个新问题,避免造成新的失误和伤害。
  
  从走读学校到寄宿学校
  
  第三个大的打击是在第一次调动之后,我从走读学校调到寄宿学校,担任初三班主任。尽管经过我的努力,这个问题频发的班级走向了稳定,中考成绩比较理想,学生及家长对我也非常认可,但我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一年下来,班里自习课说话、老师不在的时候乱哄哄的局面到最后也没有太大改变。我把原因归结于初三习惯已基本养成,一年时间很难改变。
  然而,第二年接了初一,我才逐渐明白,主要问题不在这里。新班级的学生与我感情很好,我在的时候很听话,但我不在时,自习课上不好。学生都很懂事,老师们也都喜欢这个班,可他们就是改不掉自习说话的毛病。而且寄宿学校自习较多,课余学习集中在自习课上。自习利用不好,后患无穷。我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讲了无数次道理,效果还是不明显。几次失望过后,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不适合当寄宿学校的班主任。
  但冷静下来,我仔细观察发现,寄宿学校真的有独特的地方:班级在班主任监控之外的时间特别多,比如晚自习、下午自习,就要靠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所有时间都在学校,很多在走读学校不算问题的事情,在这里都是大事,因为学生朝夕相处互相影响;寄宿学校事情繁杂,班主任如果事事躬亲,必定是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这里,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的班主任有很多共同点,从中我发现一些秘诀:寄宿学校的班主任,一定要让学生又爱又畏,严字当头,因为学生所有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班主任不在时,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如果心中没有畏忌,必定会扰乱秩序,影响全体;学生问题的处理一定要考虑周全,防微杜渐,避免一传二,二传十,形成不良风气;一定要用心培养班干部,并且细化班级分工,让学生大量参与班级管理,增强自制和自治。有了这几个发现,我赶紧调整了自己的教育策略。功夫不负有心人,班级的改观让我重新恢复了信心和勇气。环境的改变给了我新的历练,也让我更加成熟。
  12年的行程,我觉得自己可以交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虽然生活中依然不断地出现新的难题,但在这些困难的打击锤炼与自我的调整适应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并为此欣喜。这种成长直到现在仍在继续,这样的反思,我也一直在坚持。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我时时矫正自己的步伐,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一直不变的是对学生对工作的真诚。在这矢志不渝的旅程中,我也收获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幸福。
其他文献
一直很喜欢“黑芝麻糊”的广告。  典型的南方小巷,灯光摇曳,随着一声亲切而悠长的“黑芝麻糊”的吆喝,一个身着棉布衫的少年推门探头出来,眼中充满渴望。慈爱的大婶把一勺浓稠的芝麻糊舀在碗里,男孩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吃,吃完了还意犹未尽地一遍遍地舔那碗边。  黑芝麻糊的广告没有吹嘘芝麻糊的营养价值,也没有夸大它美味的享受,但那一阵腾腾的热气、一股扑鼻的浓香自是停留了多少行人的脚步!  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
期刊
课间十分钟,本来是美好的十分钟,可是许多遭遇却让美好变成了痛苦:    遭遇一 老师拖堂痛苦指数★★★★    “叮,呤呤呤……”下课的铃声很清脆,也很洪亮。但是老师就是听不清楚这清脆洪亮的铃声,仍旧讲着课——还极投入、慢悠悠的样子。而我已经心急如焚了,因为课间休息时间已经被老师拖用了五分钟。我向教室外边张望,别班的同学已经玩得热火朝天,热闹非凡。我心急呀,心痛呀,没法用语言表达了。唉呀呀,又过了
期刊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班级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和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调适能力,以预防或解决心理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心理辅导过程。    一、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中学生需要朋辈关系入心入耳的帮助——辅导的介入。这
期刊
各学科老师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做作业懒惰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作业不做不交;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马虎应付;作业书写潦草;作业懒于订正等等。经常性的懒惰,最后成为习惯。负责任的老师常常采用内外夹攻的办法,一方面与家长联系,要求配合督促学生做好家庭作业;另一方面让学生放学后留下来解决,结果呢?老师为治懒而累,家长为孩子懒而累。  如何治懒而乐呢?几个案例,给笔者的启发是:治疗懒惰,积极而有效的方法是赋予责
期刊
晚上我在家里歇着,韩老师给我打来电话, “你在哪儿?你班有两个学生打架!”我问谁,是张和杨。我一猜就八九不离十,又是这两个家伙,我有些恼火。 “别火”,妻知道我脾气不好,嘱咐了我好几句。一路上我盘算怎么处理。这两个人,张是单亲,父亲出车祸不久,因为张不争气,他母亲曾在我办公室里掉过泪。杨则小错不断,也不是省油的灯。  这两个人积怨已久,矛盾要追溯到半年前,初一入学军训那会儿。张齐步走不时地顺拐,杨
期刊
这学期,八(4)班的原班主任请产假,校长就把当八(4)班临时班主任这份光荣而艰巨的工作交给了我。八(4)班是全校出了名的“烂班”,不少人戏称“流氓班”。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纪律散漫不堪,辱骂老师三六九,吵架打架天天有,更有劣迹斑斑臭名昭著的“四大金刚”,他们像群顽劣的泼猴大闹天宫,搅得教室鸡犬不宁乌烟瘴气。科任老师骂也骂了,原班主任打也打了,学校也给过他们严厉的处分,他们却仍然我行我素。但我想:人之
期刊
在教室的黑板报旁边,有一个名为“心情show”的粘贴栏,同学们有什么想法,无论是抱怨、欣喜、收获或者目标。都可以写在便贴纸上再贴上去,与大家分享。  有一天上自习课,我路过“心情show”时,发现一张很特别的帖子:“天下何处无芳草,只要锄头挥得好;名花已经有了主,那也可以松松土。”后面署名“伟少”。我们班就两个学生的名字里面带“伟”字的,再看笔迹也就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课后,我把“伟少”带到办公
期刊
班级设立“信箱”以来,我收藏了一百多封信,厚厚的一沓。  这是近两年来我所教学生的来信。平时这些信或悄然出现在办公桌、讲台上,或蓦然显露在教案本中。有时在课堂或在楼道中,信也会伴着学生灿然的微笑,被直接递到我手中。  不经意地积累,没想到收获会这么大。  信的内容多的长达几页,少的仅有二指来宽。但无论多少,都是我的珍藏。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当今这个呼吁和谐、关注人性、强调人本的时代
期刊
伟是班级体育委员,高大帅气,性格阳光,篮球打得棒,但学习成绩稍差。  静是班级学习委员,秀气可人,成绩优秀,个性很强,但有些娇气。  静的家长向我反映说,伟最近经常给静打电话,而且昨天在静的书里看到了她写的对伟欣赏和爱慕的短诗,家长很担心出现恋爱问题,又不知该怎么办,只好请我这个班主任来调查解决。  第二天上课时,我不露声色点静和伟到黑板上板演,教室里一片哄笑,静低下头,脸红红的。若班上哪一对学生
期刊
打造一颗坚强的心    一位失意的年轻人向一位哲人请教成功的秘密。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的壳便碎了,剩下了花生仁。然后,哲人让他再搓搓它,结果,红色的皮也被搓掉了,只留下了白白的果实。  哲人让他再用力捏捏,年轻人迷惑不解,但还是照着做了。可是,不论他如何用力,却怎么也捏不碎这粒花生仁。哲人同样让他再搓搓它,结果仍是徒劳无功。  最后,哲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