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12年,年岁不大,我却是颇有些资历的班主任了。成为人民教师的第一天起,我也成为一名班主任。那年我19岁,学生们最大的16岁。我的性格里天生没有“怕”字,尽管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却是踌躇满志。正是凭着这种热情以及跟学生年龄相仿、亦师亦友的优势,我带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优秀班级,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也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然而,真正让我成长的并不是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成功,而是后来的一个又一个打击,正是现实的淬炼使我百炼成钢。
受伤后的深思
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成功给了我更多的信心,我欣然接下了第二批学生,然而,事情并不如我预想的那样顺利,很多东西让我难以适应。
首先让我困惑的是自己的心境。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当年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与这批学生似乎也不如第一届那样亲密无间。其次是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让我束手无策。过去一向是简单直白地处理,班里出现什么问题,我都可以在班上公开查问,“肇事者”一定会主动站起来,承认错误并真心改正。新的班级里第一次出现问题,我自然也采用了原来的办法。我的问话一出口,班里立刻鸦雀无声,所有学生低着头,没有一个回应。这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那是我第一次在学生面前感到手足无措。我黯然离开教室,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课下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在班里一问,大家都知道你在调查这件事,那犯错误的学生还不赶紧消灭证据,你还能查出来吗?”还有学生说: “您公开一问,大家都认为事态严重,知道真相的也不敢说出来了。”这些话让我陷入深思。
苦思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人在变,事不同,情况不同,怎么能一直沿用简单方式呢?带第一批学生时,处理问题其实没有技巧,或者说不用技巧。因为没有年龄差距,还有浓厚师生友谊,出现问题做调查时,就像自己的左手对右手,我可以直言不讳,学生们对我也毫不隐瞒。而现在的情况是,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成熟了许多,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孩子王,我与学生的心理有了差距,尽管感情仍然不错,犯错的学生却摆脱不了对老师的本能的畏惧。再用这种简单直白的办法调查问题,只能是打草惊蛇,全无结果。如果不改变,以后还有可能因为我的直白对学生造成伤害。
面对新的形势,我只有顺应。既然学生完全把我放在老师的位置上,我就做一个给他们引路的好老师,做事多思考,多指导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发现问题,也先考虑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不至于伤了学生自尊。这样的改变出于无奈,我总感觉对学生这样谨慎是因为心的疏离。但后来跟其他班主任谈起,他们竟也有相同的感触。这种疏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产生的。改变是为了适应,受伤让我成长。
面对早恋学生——从围堵到疏导
谈到学生早恋问题,心中便隐隐有份愧疚,对那两个本来很优秀的孩子。那是我第一次碰到学生早恋的问题,其中一方是转来不久的女生,另一方是本班一个很上进的男生。两人学习都不错,一次分桌,男女生各有一个单桌,课桌不够,于是暂时让他俩同桌。一周后,从其他班借到了课桌,想把他们调开,他们跟我说不想调开,理由是可以互相帮助和学习。我没多想,当时这个女生成绩较好,男生正处于上升期,既然他们认为对彼此有帮助,那就暂时不调了。可是,时间不长,我便看出有些不对劲。学生也给我反馈了一些信息。我找两人谈话,他们都承认了。起初我分别给两人做工作,他们表面答应分开,课桌也拆开了,但背地里仍保持密切的联系。
教育无果,我便通知了双方的家长。家长们一听火冒三丈,各自回家狠狠地教训了孩子。这一下适得其反,两人开始故意反抗,甚至听说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在各自的村子里明目张胆地手拉手散步,这种行为在农村足以引起轩然大波。女孩的母亲为此痛哭流涕,然而孩子们完全不在乎村里的闲言碎语,行为越来越大胆。我开始害怕,万一他们意气用事,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无奈之下,我采取了强制措施,自己骑摩托送女孩回家,好在基本顺路,目的就是防止他们单独外出。然而,这样辛苦换来的却是女孩的反感。最后这个女孩还是选择了转学。经这样一番折腾,两个孩子的成绩都跌落到谷底。我的内心有说不出的痛苦。
我开始查阅这方面的资料,也询问其他老师。越是看得多,听得多,越是心中有愧。如果当时,我多想想良方,多与家长沟通,多给孩子引导,也许事情不会是这个样子。
第二次发现学生早恋,是下一批学生了。这一次,我慎之又慎。首先我让自己冷静,然后分别找到男生和女生,让他们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甚至谈到谁先写的信,喜欢对方什么。我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就像聊天一样传递给他们一些信息,早恋的危害在几次平等温和的谈话中渗入他们心里。同时,我告诉他们对异性的好感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在心理不成熟、没有独立能力、以学习为主的初中阶段,应该将这份好感隐藏在心里,这将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最后,我并没有强制他们分开,而是给了他们选择的权利。当然我警告他们无论做什么决定必须在行为上把握尺度。几天之后,我发现,这两个孩子主动切断了联系。欣喜之余,我及时地分别给他们做了很多开解工作,告诉他们现在应如何面对对方,如何保持适当距离。
第一次的失败让我痛心疾首,大量的学习、深入的思考让我改变了策略。新的策略果然有效,这两个学生及时得到指导,走出了误区。但无论如何,在我内心都有这样一份愧疚:一次失误,改变的可能是一个人的命运。我无法弥补内心的惭愧,只能用认真学习的姿态、谨慎处理的态度来面对一个又一个新问题,避免造成新的失误和伤害。
从走读学校到寄宿学校
第三个大的打击是在第一次调动之后,我从走读学校调到寄宿学校,担任初三班主任。尽管经过我的努力,这个问题频发的班级走向了稳定,中考成绩比较理想,学生及家长对我也非常认可,但我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一年下来,班里自习课说话、老师不在的时候乱哄哄的局面到最后也没有太大改变。我把原因归结于初三习惯已基本养成,一年时间很难改变。
然而,第二年接了初一,我才逐渐明白,主要问题不在这里。新班级的学生与我感情很好,我在的时候很听话,但我不在时,自习课上不好。学生都很懂事,老师们也都喜欢这个班,可他们就是改不掉自习说话的毛病。而且寄宿学校自习较多,课余学习集中在自习课上。自习利用不好,后患无穷。我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讲了无数次道理,效果还是不明显。几次失望过后,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不适合当寄宿学校的班主任。
但冷静下来,我仔细观察发现,寄宿学校真的有独特的地方:班级在班主任监控之外的时间特别多,比如晚自习、下午自习,就要靠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所有时间都在学校,很多在走读学校不算问题的事情,在这里都是大事,因为学生朝夕相处互相影响;寄宿学校事情繁杂,班主任如果事事躬亲,必定是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这里,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的班主任有很多共同点,从中我发现一些秘诀:寄宿学校的班主任,一定要让学生又爱又畏,严字当头,因为学生所有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班主任不在时,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如果心中没有畏忌,必定会扰乱秩序,影响全体;学生问题的处理一定要考虑周全,防微杜渐,避免一传二,二传十,形成不良风气;一定要用心培养班干部,并且细化班级分工,让学生大量参与班级管理,增强自制和自治。有了这几个发现,我赶紧调整了自己的教育策略。功夫不负有心人,班级的改观让我重新恢复了信心和勇气。环境的改变给了我新的历练,也让我更加成熟。
12年的行程,我觉得自己可以交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虽然生活中依然不断地出现新的难题,但在这些困难的打击锤炼与自我的调整适应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并为此欣喜。这种成长直到现在仍在继续,这样的反思,我也一直在坚持。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我时时矫正自己的步伐,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一直不变的是对学生对工作的真诚。在这矢志不渝的旅程中,我也收获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幸福。
受伤后的深思
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成功给了我更多的信心,我欣然接下了第二批学生,然而,事情并不如我预想的那样顺利,很多东西让我难以适应。
首先让我困惑的是自己的心境。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当年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与这批学生似乎也不如第一届那样亲密无间。其次是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让我束手无策。过去一向是简单直白地处理,班里出现什么问题,我都可以在班上公开查问,“肇事者”一定会主动站起来,承认错误并真心改正。新的班级里第一次出现问题,我自然也采用了原来的办法。我的问话一出口,班里立刻鸦雀无声,所有学生低着头,没有一个回应。这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那是我第一次在学生面前感到手足无措。我黯然离开教室,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课下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在班里一问,大家都知道你在调查这件事,那犯错误的学生还不赶紧消灭证据,你还能查出来吗?”还有学生说: “您公开一问,大家都认为事态严重,知道真相的也不敢说出来了。”这些话让我陷入深思。
苦思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人在变,事不同,情况不同,怎么能一直沿用简单方式呢?带第一批学生时,处理问题其实没有技巧,或者说不用技巧。因为没有年龄差距,还有浓厚师生友谊,出现问题做调查时,就像自己的左手对右手,我可以直言不讳,学生们对我也毫不隐瞒。而现在的情况是,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成熟了许多,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孩子王,我与学生的心理有了差距,尽管感情仍然不错,犯错的学生却摆脱不了对老师的本能的畏惧。再用这种简单直白的办法调查问题,只能是打草惊蛇,全无结果。如果不改变,以后还有可能因为我的直白对学生造成伤害。
面对新的形势,我只有顺应。既然学生完全把我放在老师的位置上,我就做一个给他们引路的好老师,做事多思考,多指导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发现问题,也先考虑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不至于伤了学生自尊。这样的改变出于无奈,我总感觉对学生这样谨慎是因为心的疏离。但后来跟其他班主任谈起,他们竟也有相同的感触。这种疏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产生的。改变是为了适应,受伤让我成长。
面对早恋学生——从围堵到疏导
谈到学生早恋问题,心中便隐隐有份愧疚,对那两个本来很优秀的孩子。那是我第一次碰到学生早恋的问题,其中一方是转来不久的女生,另一方是本班一个很上进的男生。两人学习都不错,一次分桌,男女生各有一个单桌,课桌不够,于是暂时让他俩同桌。一周后,从其他班借到了课桌,想把他们调开,他们跟我说不想调开,理由是可以互相帮助和学习。我没多想,当时这个女生成绩较好,男生正处于上升期,既然他们认为对彼此有帮助,那就暂时不调了。可是,时间不长,我便看出有些不对劲。学生也给我反馈了一些信息。我找两人谈话,他们都承认了。起初我分别给两人做工作,他们表面答应分开,课桌也拆开了,但背地里仍保持密切的联系。
教育无果,我便通知了双方的家长。家长们一听火冒三丈,各自回家狠狠地教训了孩子。这一下适得其反,两人开始故意反抗,甚至听说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在各自的村子里明目张胆地手拉手散步,这种行为在农村足以引起轩然大波。女孩的母亲为此痛哭流涕,然而孩子们完全不在乎村里的闲言碎语,行为越来越大胆。我开始害怕,万一他们意气用事,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无奈之下,我采取了强制措施,自己骑摩托送女孩回家,好在基本顺路,目的就是防止他们单独外出。然而,这样辛苦换来的却是女孩的反感。最后这个女孩还是选择了转学。经这样一番折腾,两个孩子的成绩都跌落到谷底。我的内心有说不出的痛苦。
我开始查阅这方面的资料,也询问其他老师。越是看得多,听得多,越是心中有愧。如果当时,我多想想良方,多与家长沟通,多给孩子引导,也许事情不会是这个样子。
第二次发现学生早恋,是下一批学生了。这一次,我慎之又慎。首先我让自己冷静,然后分别找到男生和女生,让他们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甚至谈到谁先写的信,喜欢对方什么。我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就像聊天一样传递给他们一些信息,早恋的危害在几次平等温和的谈话中渗入他们心里。同时,我告诉他们对异性的好感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在心理不成熟、没有独立能力、以学习为主的初中阶段,应该将这份好感隐藏在心里,这将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最后,我并没有强制他们分开,而是给了他们选择的权利。当然我警告他们无论做什么决定必须在行为上把握尺度。几天之后,我发现,这两个孩子主动切断了联系。欣喜之余,我及时地分别给他们做了很多开解工作,告诉他们现在应如何面对对方,如何保持适当距离。
第一次的失败让我痛心疾首,大量的学习、深入的思考让我改变了策略。新的策略果然有效,这两个学生及时得到指导,走出了误区。但无论如何,在我内心都有这样一份愧疚:一次失误,改变的可能是一个人的命运。我无法弥补内心的惭愧,只能用认真学习的姿态、谨慎处理的态度来面对一个又一个新问题,避免造成新的失误和伤害。
从走读学校到寄宿学校
第三个大的打击是在第一次调动之后,我从走读学校调到寄宿学校,担任初三班主任。尽管经过我的努力,这个问题频发的班级走向了稳定,中考成绩比较理想,学生及家长对我也非常认可,但我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一年下来,班里自习课说话、老师不在的时候乱哄哄的局面到最后也没有太大改变。我把原因归结于初三习惯已基本养成,一年时间很难改变。
然而,第二年接了初一,我才逐渐明白,主要问题不在这里。新班级的学生与我感情很好,我在的时候很听话,但我不在时,自习课上不好。学生都很懂事,老师们也都喜欢这个班,可他们就是改不掉自习说话的毛病。而且寄宿学校自习较多,课余学习集中在自习课上。自习利用不好,后患无穷。我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讲了无数次道理,效果还是不明显。几次失望过后,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不适合当寄宿学校的班主任。
但冷静下来,我仔细观察发现,寄宿学校真的有独特的地方:班级在班主任监控之外的时间特别多,比如晚自习、下午自习,就要靠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所有时间都在学校,很多在走读学校不算问题的事情,在这里都是大事,因为学生朝夕相处互相影响;寄宿学校事情繁杂,班主任如果事事躬亲,必定是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这里,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的班主任有很多共同点,从中我发现一些秘诀:寄宿学校的班主任,一定要让学生又爱又畏,严字当头,因为学生所有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班主任不在时,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如果心中没有畏忌,必定会扰乱秩序,影响全体;学生问题的处理一定要考虑周全,防微杜渐,避免一传二,二传十,形成不良风气;一定要用心培养班干部,并且细化班级分工,让学生大量参与班级管理,增强自制和自治。有了这几个发现,我赶紧调整了自己的教育策略。功夫不负有心人,班级的改观让我重新恢复了信心和勇气。环境的改变给了我新的历练,也让我更加成熟。
12年的行程,我觉得自己可以交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虽然生活中依然不断地出现新的难题,但在这些困难的打击锤炼与自我的调整适应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并为此欣喜。这种成长直到现在仍在继续,这样的反思,我也一直在坚持。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我时时矫正自己的步伐,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一直不变的是对学生对工作的真诚。在这矢志不渝的旅程中,我也收获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