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方法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它直接关系到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矛盾处、不同的文体等方面提问,为确定语文研究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提问
[中圖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9-0011-01
提出问题是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的第一步,也是确立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发现问题或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解读,得出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情感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形成对课文的初步认识,然后针对作者和作品提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课题进行研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备的技能,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方法指导。
一、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空白处,就空白处提出问题
古往今来,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运用双关、借代、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隐晦性、多义性,形成很多空白之处,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文学作品的空白处包括语法、语义、结构和意境等方面的空白,这些空白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之处。比如《雷雨》中,周朴园沉吟着说:“无锡是个好地方。”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具有丰富的潜台词。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同样值得读者去体味、揣摩她当时痛苦复杂的心情。《祝福》中四婶的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远比“祥林嫂,你放着吧”意蕴更丰富。《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与惆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此外,诗歌中也存在大量的空白处,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空白,利用自己的经验、想象来填补诗文的空白之处,体味诗文的言外之意,提出问题,深入思考,享受读书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矛盾处,在矛盾处提出问题
不少文章中有看似相互矛盾的地方,学生在矛盾处提出疑问,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文章中的矛盾处主要有三种:语意矛盾、笔法矛盾、情节矛盾。如课文《死海不死》,题目中“死”与“不死”就属于语意矛盾,学生可以在此矛盾处质疑。《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用繁笔描写太守家筹备婚礼的热闹场面,其实可以用简笔去写,概括为一句话“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显得更简练,这就是笔法的矛盾,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又如《警察与赞美诗》一文,苏比故意惹是生非想进监狱的时候,警察不抓他,当他被教堂的赞美诗感动准备改邪归正时,警察却把他带进了监狱,这看似前后矛盾的情节安排,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和主题。可引导学生关注此矛盾处,提出问题,深入探讨,就可以发现作者设计这一矛盾情节的用意:揭露那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畸形社会。
三、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体提出不同的问题
例如读小说时,往往可以抓住人物形象、结构、环境、写作特点、语言、主题等方面提出问题;读议论文时,可以抓住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探讨论点的深刻意义,探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作家议论文独特的语言风格;读说明文时,可以抓住说明文的结构、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修辞及作用等方面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读散文时,可以抓住情感、材料、语言等方面提出问题,探究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体会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和感人的情感;读记叙文时,可以抓住主旨、中心人物、具体事件、场面、写景、状物、语言、结构等方面提出问题,探究记叙文独特的艺术魅力;读诗歌时,可以抓住意象、音韵格律、结构形式、主题、音乐性等方面提出问题,探究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其表现的人类精微优美的感情。
总之,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提出多样、新颖、有价值的问题,继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 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4).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提问
[中圖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9-0011-01
提出问题是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的第一步,也是确立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发现问题或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解读,得出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情感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形成对课文的初步认识,然后针对作者和作品提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课题进行研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备的技能,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方法指导。
一、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空白处,就空白处提出问题
古往今来,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运用双关、借代、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隐晦性、多义性,形成很多空白之处,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文学作品的空白处包括语法、语义、结构和意境等方面的空白,这些空白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之处。比如《雷雨》中,周朴园沉吟着说:“无锡是个好地方。”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具有丰富的潜台词。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同样值得读者去体味、揣摩她当时痛苦复杂的心情。《祝福》中四婶的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远比“祥林嫂,你放着吧”意蕴更丰富。《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与惆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此外,诗歌中也存在大量的空白处,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空白,利用自己的经验、想象来填补诗文的空白之处,体味诗文的言外之意,提出问题,深入思考,享受读书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矛盾处,在矛盾处提出问题
不少文章中有看似相互矛盾的地方,学生在矛盾处提出疑问,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文章中的矛盾处主要有三种:语意矛盾、笔法矛盾、情节矛盾。如课文《死海不死》,题目中“死”与“不死”就属于语意矛盾,学生可以在此矛盾处质疑。《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用繁笔描写太守家筹备婚礼的热闹场面,其实可以用简笔去写,概括为一句话“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显得更简练,这就是笔法的矛盾,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又如《警察与赞美诗》一文,苏比故意惹是生非想进监狱的时候,警察不抓他,当他被教堂的赞美诗感动准备改邪归正时,警察却把他带进了监狱,这看似前后矛盾的情节安排,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和主题。可引导学生关注此矛盾处,提出问题,深入探讨,就可以发现作者设计这一矛盾情节的用意:揭露那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畸形社会。
三、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体提出不同的问题
例如读小说时,往往可以抓住人物形象、结构、环境、写作特点、语言、主题等方面提出问题;读议论文时,可以抓住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探讨论点的深刻意义,探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作家议论文独特的语言风格;读说明文时,可以抓住说明文的结构、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修辞及作用等方面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读散文时,可以抓住情感、材料、语言等方面提出问题,探究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体会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和感人的情感;读记叙文时,可以抓住主旨、中心人物、具体事件、场面、写景、状物、语言、结构等方面提出问题,探究记叙文独特的艺术魅力;读诗歌时,可以抓住意象、音韵格律、结构形式、主题、音乐性等方面提出问题,探究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其表现的人类精微优美的感情。
总之,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提出多样、新颖、有价值的问题,继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 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4).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