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的小组合作教学被广大教师积极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小组合作教学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教学中迸发出明亮的火花。然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却发现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缺实效的遗憾,需要不断思考与改进。
一、缺乏教师有效监督,自由放任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讨论后,自己就“退至二线”,或徜徉于小组的空隙间,或待至教室一侧静候。大半节课过后,教师提问“谁愿意起来说下,你学到了什么?”各小组代表纷纷发言找出一些知识点,教师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完毕,一节课就宣告结束。教师在课堂上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调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学生大量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只是寻找几个零散的知识点,至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理解应用、重点难点的剖析、道德的提升、各小组的合作进展状况,由于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督调控而一概没有落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不可能让学生真正提高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合作学习处于低效状态。
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这样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三是;将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二、合作学习参与个别化,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完好的组织的小组合作往往误入歧途,一不留神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生“唱独角戏”;较差生“跑龙套”假合作学习。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没有实质的参与。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优秀学生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久而久之易使“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
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经常是“我认为如何”“我的意见怎样”,很少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并非合作学习的成果。发表见解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意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没有尊重他人,有时几个同学同时争着发言各不相让,有时小组讨论后互相推委无人发言,有时几个同学发言雷同没有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
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对于小组内的生生合作,一要做到人数适宜要分工明确,人人有责任。如主持人、记录员(小秘书)、中心发言人、计时员等。人员的分工不要长期固定不变,尤其不要让发言成了一个人的专利,可适时轮换。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发言,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说不同的语言。三要注意组织好班级内小组间的竞争与合作,如果学生的学习气氛不够浓厚,发言不积极,可适时进行小组的比赛竞争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从参与者的角度入手,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
三、设计的问题不科学,合作学习时间不合理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活泼多样,动辄合作学习,设置大量问题,组织多次讨论,不管问题有无合作讨论价值,好像不合作就不能体现新理念。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反复讨论交流,表面热闹异常,教学效率则事倍功半。试想,如此多的提问和讨论应答,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的深刻分析还有多少时间?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学生难到无话可说,失去探究兴趣。
课堂讨论的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的方法,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讨论来解决,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是否要进行讨论,即使需要进行讨论,也应精心安排,有所取舍。那些简单易懂、一目了然的问题以及难度过大、讨论无果的问题就不适宜让学生讨论。
四、合作教学评价片面
学习中讨论交流时,学生发言往往是“我认为怎样”、“我觉得如何”,仅代表个人意见。教师的评价也往往是“你的见解不错”“你的观点很独到”,偏重对个体的评价,忽略对小组团体的评价。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只是得出一个僵硬的团体分数,偏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学习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及创新意识则很少关注,没有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容易将学生智慧的沃土冻结。
学生需要鼓励与欣赏。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教师评价时在肯定个人的同时,把评价重心转向小组总体成绩,才能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局面。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包括学生自评、小组集体评价、组间互评,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提高,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失。同时要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评出“合作默契奖”“集体进步奖”“金点子奖”“创意奖”等,发现并肯定每个小组 、每位同学的精彩,让我们的学生在自信与快 乐 中成长,让我们学生智慧的沃土中长出丰茂的草木。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无疑是学生自主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形式,但课堂讨论要运用恰当、及时,要能放得开,收得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亢奋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成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孙镇初中)
一、缺乏教师有效监督,自由放任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讨论后,自己就“退至二线”,或徜徉于小组的空隙间,或待至教室一侧静候。大半节课过后,教师提问“谁愿意起来说下,你学到了什么?”各小组代表纷纷发言找出一些知识点,教师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完毕,一节课就宣告结束。教师在课堂上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调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学生大量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只是寻找几个零散的知识点,至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理解应用、重点难点的剖析、道德的提升、各小组的合作进展状况,由于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督调控而一概没有落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不可能让学生真正提高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合作学习处于低效状态。
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这样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三是;将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二、合作学习参与个别化,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完好的组织的小组合作往往误入歧途,一不留神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生“唱独角戏”;较差生“跑龙套”假合作学习。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没有实质的参与。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优秀学生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久而久之易使“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
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经常是“我认为如何”“我的意见怎样”,很少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并非合作学习的成果。发表见解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意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没有尊重他人,有时几个同学同时争着发言各不相让,有时小组讨论后互相推委无人发言,有时几个同学发言雷同没有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
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对于小组内的生生合作,一要做到人数适宜要分工明确,人人有责任。如主持人、记录员(小秘书)、中心发言人、计时员等。人员的分工不要长期固定不变,尤其不要让发言成了一个人的专利,可适时轮换。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发言,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说不同的语言。三要注意组织好班级内小组间的竞争与合作,如果学生的学习气氛不够浓厚,发言不积极,可适时进行小组的比赛竞争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从参与者的角度入手,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
三、设计的问题不科学,合作学习时间不合理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活泼多样,动辄合作学习,设置大量问题,组织多次讨论,不管问题有无合作讨论价值,好像不合作就不能体现新理念。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反复讨论交流,表面热闹异常,教学效率则事倍功半。试想,如此多的提问和讨论应答,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的深刻分析还有多少时间?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学生难到无话可说,失去探究兴趣。
课堂讨论的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的方法,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讨论来解决,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是否要进行讨论,即使需要进行讨论,也应精心安排,有所取舍。那些简单易懂、一目了然的问题以及难度过大、讨论无果的问题就不适宜让学生讨论。
四、合作教学评价片面
学习中讨论交流时,学生发言往往是“我认为怎样”、“我觉得如何”,仅代表个人意见。教师的评价也往往是“你的见解不错”“你的观点很独到”,偏重对个体的评价,忽略对小组团体的评价。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只是得出一个僵硬的团体分数,偏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学习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及创新意识则很少关注,没有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容易将学生智慧的沃土冻结。
学生需要鼓励与欣赏。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教师评价时在肯定个人的同时,把评价重心转向小组总体成绩,才能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局面。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包括学生自评、小组集体评价、组间互评,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提高,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失。同时要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评出“合作默契奖”“集体进步奖”“金点子奖”“创意奖”等,发现并肯定每个小组 、每位同学的精彩,让我们的学生在自信与快 乐 中成长,让我们学生智慧的沃土中长出丰茂的草木。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无疑是学生自主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形式,但课堂讨论要运用恰当、及时,要能放得开,收得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亢奋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成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孙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