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对受教育者(在学校主要指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认识。目前我们的德育教育所遵循的就是这个原则,不管你的年龄多大,能不能理解,一进入学校从小学一年级或从学前班就开始向学生灌输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他们如何热爱中国共产党,如何热爱祖国,如何热爱人民。然而我们的德育理论忽视了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忽视了教育对象受其掌握知识的制约。因为就这些特点或制约使得他们对那些比较抽象的、“高层次”的德育理论只是有一点朦朦胧胧的了解。再加上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空洞的说教,根本无法触及学生心灵的深处。当他们走出校园,经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之后,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很脆弱,有时脆弱得令人心疼。
我们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明白:我们的德育教育目标首先应该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其他。为此。我认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可接受能力而“量体裁衣”。就目前中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不懂团结,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对社会、家乡缺乏应有的了解;比较任性,又不思进取;自以为是,又不辨是非;不懂得尊重别人,对人缺乏应有的礼貌。更严重的是社会公德差,随地吐痰,乱丢纸屑等等。所以德育教育改革应该着重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即从关心热爱爸爸、妈妈开始,到关心热爱同学,再到关心热爱他人;从爱家开始,到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国旗,再上升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这些都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成就德育。鲁洁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课程源于生活,我们的课程为了生活。我们的课程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一、谈论话题来自学生生活
无论是怎样的德育内容。都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岑溪市第一小学数年如一日多角度抓内容定位、多形式抓活动开展、多方面抓环境建设,活化德育工作。如岑溪一小紧紧围绕“五爱”教育这个主题,从理想信念、传统美德、意志毅力、日常行为等角度抓好德育教育内容的定位。学校着重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勇敢机智、勤奋刻苦、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以及勤学守纪、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学校推出了荣誉感教育,“爱我学校、爱我老师、爱我同学”的校园“三爱”教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教育、安全教育等多项特色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教育,该校在低年级开展了“我为长辈盛碗饭”活动,结果反馈的情况显示,学生百分之百地做到了。为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在教育活动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岑溪一小一改理论说教的做法,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该校从1997年开始,便与糯垌镇海杰小学共同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不仅每年扶持海杰小学10名以上特困儿童,每学期还组织高年级学生到海杰小学体验生活,通过与农村学生自愿结对子帮扶。以及同吃、同玩、同学习,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热爱劳动、互相帮助等精神。2002年,学校将“三同”变为“五同”,增加了同住、同劳动的内容,使德育教育的内涵大大扩充。
二、德育直接指导学生生活
在班队会《思品与社会》等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团结力量大》一课中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更是对小组成员团结的成果的展示。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学们更能对体会到团结力量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在《心胸开阔》一课中,老师将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引进课堂。老师是崔永员,同学是嘉宾,老师和同学讨论同一个话题:当自己心爱的钢笔被同学碰坏时,你会怎么办?师生共同坐在座位上畅所欲言,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为老师做出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打下基础。无独有偶,雷老师在《名人碰碰车》中将学生与昆山名人面对面交谈这一版块取名为“非常接近”,同学们感到新颖、亲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被激发,提高了活动效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论的话题来自学生生活,既能指导学生生活,又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课程开发依据学生生活
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包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和发展才是目的。只有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及时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换言之。我们做老师的,在实施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我们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明白:我们的德育教育目标首先应该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其他。为此。我认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可接受能力而“量体裁衣”。就目前中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不懂团结,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对社会、家乡缺乏应有的了解;比较任性,又不思进取;自以为是,又不辨是非;不懂得尊重别人,对人缺乏应有的礼貌。更严重的是社会公德差,随地吐痰,乱丢纸屑等等。所以德育教育改革应该着重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即从关心热爱爸爸、妈妈开始,到关心热爱同学,再到关心热爱他人;从爱家开始,到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国旗,再上升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这些都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成就德育。鲁洁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课程源于生活,我们的课程为了生活。我们的课程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一、谈论话题来自学生生活
无论是怎样的德育内容。都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岑溪市第一小学数年如一日多角度抓内容定位、多形式抓活动开展、多方面抓环境建设,活化德育工作。如岑溪一小紧紧围绕“五爱”教育这个主题,从理想信念、传统美德、意志毅力、日常行为等角度抓好德育教育内容的定位。学校着重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勇敢机智、勤奋刻苦、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以及勤学守纪、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学校推出了荣誉感教育,“爱我学校、爱我老师、爱我同学”的校园“三爱”教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教育、安全教育等多项特色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教育,该校在低年级开展了“我为长辈盛碗饭”活动,结果反馈的情况显示,学生百分之百地做到了。为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在教育活动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岑溪一小一改理论说教的做法,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该校从1997年开始,便与糯垌镇海杰小学共同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不仅每年扶持海杰小学10名以上特困儿童,每学期还组织高年级学生到海杰小学体验生活,通过与农村学生自愿结对子帮扶。以及同吃、同玩、同学习,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热爱劳动、互相帮助等精神。2002年,学校将“三同”变为“五同”,增加了同住、同劳动的内容,使德育教育的内涵大大扩充。
二、德育直接指导学生生活
在班队会《思品与社会》等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团结力量大》一课中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更是对小组成员团结的成果的展示。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学们更能对体会到团结力量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在《心胸开阔》一课中,老师将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引进课堂。老师是崔永员,同学是嘉宾,老师和同学讨论同一个话题:当自己心爱的钢笔被同学碰坏时,你会怎么办?师生共同坐在座位上畅所欲言,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为老师做出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打下基础。无独有偶,雷老师在《名人碰碰车》中将学生与昆山名人面对面交谈这一版块取名为“非常接近”,同学们感到新颖、亲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被激发,提高了活动效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论的话题来自学生生活,既能指导学生生活,又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课程开发依据学生生活
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包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和发展才是目的。只有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及时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换言之。我们做老师的,在实施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