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数学活动的教学质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数学活动中老师的提问是老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手段。所提问题的作用在于疏导幼儿的思路,指引探索方向,通过提问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提问要问到点子上才能启发到关键。提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正面提问和反面提问,一般提问和具体提问等。好的教学提问有利于师幼互动、交流信息;有利于唤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提高活动中的教学效率。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好的、有效的?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景性的提问。幼儿的思维还是具体形象的,借助具体情景(通过故事、游戏活动等)来设计问题、贯穿活动,借助具体事物(实物、图片、卡片等)来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设计提问,让幼儿来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像数学这样抽象的内容,这会让幼儿觉得这更像是游戏,而不是规定性的作业,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性的提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巧妙提问。因为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和幼儿之间的求知心理之间有一种不协调,就必须把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幼儿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使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时幼儿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能积极投入。例如:中班认识数字“7”,可通过猫妈妈(师)带小猫(幼儿)坐汽车的游戏为主导入活动,以先坐汽车、再钓鱼来复习巩固6以内的数。为使幼儿掌握数量7,此时提问:1.刚才我们钓了6条鱼,再钓一条,数一数,一共是几条?2.(出示6只小鸭与鱼对应排列)小鸭来吃鱼,看看来了几只?3.鸭和鱼一样多吗?谁多谁少?4.为使幼儿不受排列方法的干扰,进一步感知“7”的数量,送小鸭礼物,数数哪些(实物)卡片上的礼物数量是7,就送给它,比比谁最能干?这几个问题逐渐提出,幼儿活跃起来,纷纷主动阐述,展开讨论,在这过程中,幼儿主动与材料互动、探索获得新经验,进一步自然地训练幼儿不受排列方法的干扰,感知数量“7”,为发展目测数群的能力奠定基础。
挑战性的提问。“挑战性”的提问是指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或碰到难题时它能引起幼儿深入思考,激发幼儿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从而促进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它不仅是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一个问句,还包括产生问句的整个学习内容。因此“挑战性”应具备以下条件:1.非常规性,幼儿以前没有解决过相同性质的问题。2.能引发认知冲突,与幼儿已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3.结果不具有直接的可预见性。如在鞋子分类中,在幼儿对鞋子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这样提问:请小朋友看看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将鞋子分放在两个架子上,并把所有鞋子分完,两个架子上都要有鞋子,还要想想自己为什么这样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幼儿要将鞋子分开,这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分类,需要依据对鞋子的特征进行分类,且要说得出分的理由,所以幼儿必须整合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当然教师也要适时指导。
层次性的提问。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必须符合幼儿的思维形式与规律,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而问题之间也应有严密的逻辑性、巧妙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提问,从而使幼儿认识逐步深化。如鞋的分类中,分成两类的鞋子后分别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展示,并验证分类方法是否正确,展示到大黑板上的分类表,再要求进行第二次操作和提问:1.如果把鞋子分在三个架上怎么分?并且也要全部分完。2.营业员很伤脑筋,想一想能不能分得更整齐、美观,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顾客一看就知道你卖哪些鞋子?以上一步一步提问,难度逐渐加深,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幼儿理解分类并顺利完成任务。
全面性的提问。在此处所讲的全面性是指: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活动中要使全体幼儿学有所得,也必须启动能力差的幼儿的思维,给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活动内容、本班幼儿的特点、问题的难易来设计提问,把握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内容、层次、范围适合他们的特点,讲究提问的形式和调整提问的方法。并且为了引导幼儿积极思维,促进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当根据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考虑请一个幼儿回答、几个幼儿回答或一组幼儿齐答等,对他们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应答动作或追问,以起到共同探索、启迪思维的作用。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尤其是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问艺术,提问时要把握好适时的“度”,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领的作用,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同时注重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情景性的提问。幼儿的思维还是具体形象的,借助具体情景(通过故事、游戏活动等)来设计问题、贯穿活动,借助具体事物(实物、图片、卡片等)来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设计提问,让幼儿来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像数学这样抽象的内容,这会让幼儿觉得这更像是游戏,而不是规定性的作业,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性的提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巧妙提问。因为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和幼儿之间的求知心理之间有一种不协调,就必须把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幼儿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使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时幼儿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能积极投入。例如:中班认识数字“7”,可通过猫妈妈(师)带小猫(幼儿)坐汽车的游戏为主导入活动,以先坐汽车、再钓鱼来复习巩固6以内的数。为使幼儿掌握数量7,此时提问:1.刚才我们钓了6条鱼,再钓一条,数一数,一共是几条?2.(出示6只小鸭与鱼对应排列)小鸭来吃鱼,看看来了几只?3.鸭和鱼一样多吗?谁多谁少?4.为使幼儿不受排列方法的干扰,进一步感知“7”的数量,送小鸭礼物,数数哪些(实物)卡片上的礼物数量是7,就送给它,比比谁最能干?这几个问题逐渐提出,幼儿活跃起来,纷纷主动阐述,展开讨论,在这过程中,幼儿主动与材料互动、探索获得新经验,进一步自然地训练幼儿不受排列方法的干扰,感知数量“7”,为发展目测数群的能力奠定基础。
挑战性的提问。“挑战性”的提问是指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或碰到难题时它能引起幼儿深入思考,激发幼儿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从而促进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它不仅是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一个问句,还包括产生问句的整个学习内容。因此“挑战性”应具备以下条件:1.非常规性,幼儿以前没有解决过相同性质的问题。2.能引发认知冲突,与幼儿已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3.结果不具有直接的可预见性。如在鞋子分类中,在幼儿对鞋子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这样提问:请小朋友看看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将鞋子分放在两个架子上,并把所有鞋子分完,两个架子上都要有鞋子,还要想想自己为什么这样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幼儿要将鞋子分开,这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分类,需要依据对鞋子的特征进行分类,且要说得出分的理由,所以幼儿必须整合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当然教师也要适时指导。
层次性的提问。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必须符合幼儿的思维形式与规律,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而问题之间也应有严密的逻辑性、巧妙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提问,从而使幼儿认识逐步深化。如鞋的分类中,分成两类的鞋子后分别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展示,并验证分类方法是否正确,展示到大黑板上的分类表,再要求进行第二次操作和提问:1.如果把鞋子分在三个架上怎么分?并且也要全部分完。2.营业员很伤脑筋,想一想能不能分得更整齐、美观,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顾客一看就知道你卖哪些鞋子?以上一步一步提问,难度逐渐加深,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幼儿理解分类并顺利完成任务。
全面性的提问。在此处所讲的全面性是指: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活动中要使全体幼儿学有所得,也必须启动能力差的幼儿的思维,给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活动内容、本班幼儿的特点、问题的难易来设计提问,把握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内容、层次、范围适合他们的特点,讲究提问的形式和调整提问的方法。并且为了引导幼儿积极思维,促进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当根据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考虑请一个幼儿回答、几个幼儿回答或一组幼儿齐答等,对他们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应答动作或追问,以起到共同探索、启迪思维的作用。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尤其是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问艺术,提问时要把握好适时的“度”,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领的作用,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同时注重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