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升级版,它强调在课堂有效的基础上,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位奋战在一线、富有责任心、怀揣教学理想的教师不遗余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初中历史学科的内容多,跨度大,理解与记忆任务重,因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对于学生的记忆与应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从课堂常规的建立,有效课堂的构建,再到高效课堂的进击,一路走来,感慨万千。在本文的教学探索中,笔者正是立足于自身,以循序渐进的“三阶走”,即做好导入,调动资源,凸显主体,开展教学活动,踏上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新征程。
一、第一阶:做好导入,强化历史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开门见山的第一层阶梯,是课堂教学的发端。先入为主,在心理学上也称为“首因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它对个体随之发生的行为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见,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做好教学导入,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对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最好的老师——兴趣中寻求帮助,从初中生感兴趣的话题、形式、视阈入手,以引人关注、多种感官参与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热情,引起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为了营造沉重的历史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慨,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借助了电影《南京!南京!》。首先以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插入电影《南京!南京!》中的精彩片段,以视听合一、极具震撼力的影视画面,顺利地导入“南京大屠杀”这一教学主要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自觉关注,为课堂接下去的话题讨论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第二阶:调动资源,强化历史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学总有一条看不见的泾渭分明的“三八线”,语文课上不多说数学,历史课上只说历史。笔者倒以为,教学资源的广度有多大,课堂教学的张力就有多大。在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有意、对学生个性成长有帮助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学科整合、网络资源、时政要闻、生活常识等,以这些学生更加感兴趣、更加新奇的资源信息,丰富历史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富有感染力。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关于“唐诗”这部分的教学中,学习并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是这部分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而这些诗人及其作品学生在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创设了“诗歌欣赏、配乐朗诵”等语文学科中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去欣赏诗歌特色,以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诗歌产生的背景、原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将诗歌以配乐朗诵的方式呈现出来,强化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三、第三阶:凸显主体,强化知识吸收
由于初中生不仅处于生理发育的快速时期,且认知模式也逐渐向抽象思维靠拢,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独立性。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应坚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原则,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讨论、实践与创造过程中,给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强化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教完“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这部分后,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笔者以“秦兵马俑延伸到世界八大奇迹”这一主题,将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抽签,各自阐述其中的一个奇迹。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抽到的“世界奇迹”,利用书报、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材料展开小组探究,并对材料进行认真加工,把它变成“一日游解说稿”,结合课件,带领全班同学游览“世界奇迹”。这个小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凸显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主体性,既考查了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有效地发展了课堂教学的张力,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是有限的,教师要积极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学生打造活泼有趣又切实有效的高效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既要踏踏实实地打磨课堂,又要大胆地融入学生喜欢的、接地气的创新元素,让历史课堂既有陈酿的厚重,又有新鲜瓜果的馨香。
[ 参 考 文 献 ]
[1]吕小枝.激活历史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效果最优[J]. 中国校外教育,2010(7).
[2]赵振岩.新课程新理念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 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初中历史学科的内容多,跨度大,理解与记忆任务重,因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对于学生的记忆与应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从课堂常规的建立,有效课堂的构建,再到高效课堂的进击,一路走来,感慨万千。在本文的教学探索中,笔者正是立足于自身,以循序渐进的“三阶走”,即做好导入,调动资源,凸显主体,开展教学活动,踏上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新征程。
一、第一阶:做好导入,强化历史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开门见山的第一层阶梯,是课堂教学的发端。先入为主,在心理学上也称为“首因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它对个体随之发生的行为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见,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做好教学导入,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对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最好的老师——兴趣中寻求帮助,从初中生感兴趣的话题、形式、视阈入手,以引人关注、多种感官参与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热情,引起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为了营造沉重的历史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慨,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借助了电影《南京!南京!》。首先以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插入电影《南京!南京!》中的精彩片段,以视听合一、极具震撼力的影视画面,顺利地导入“南京大屠杀”这一教学主要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自觉关注,为课堂接下去的话题讨论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第二阶:调动资源,强化历史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学总有一条看不见的泾渭分明的“三八线”,语文课上不多说数学,历史课上只说历史。笔者倒以为,教学资源的广度有多大,课堂教学的张力就有多大。在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有意、对学生个性成长有帮助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学科整合、网络资源、时政要闻、生活常识等,以这些学生更加感兴趣、更加新奇的资源信息,丰富历史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富有感染力。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关于“唐诗”这部分的教学中,学习并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是这部分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而这些诗人及其作品学生在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创设了“诗歌欣赏、配乐朗诵”等语文学科中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去欣赏诗歌特色,以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诗歌产生的背景、原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将诗歌以配乐朗诵的方式呈现出来,强化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三、第三阶:凸显主体,强化知识吸收
由于初中生不仅处于生理发育的快速时期,且认知模式也逐渐向抽象思维靠拢,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独立性。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应坚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原则,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讨论、实践与创造过程中,给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强化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教完“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这部分后,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笔者以“秦兵马俑延伸到世界八大奇迹”这一主题,将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抽签,各自阐述其中的一个奇迹。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抽到的“世界奇迹”,利用书报、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材料展开小组探究,并对材料进行认真加工,把它变成“一日游解说稿”,结合课件,带领全班同学游览“世界奇迹”。这个小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凸显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主体性,既考查了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有效地发展了课堂教学的张力,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是有限的,教师要积极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学生打造活泼有趣又切实有效的高效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既要踏踏实实地打磨课堂,又要大胆地融入学生喜欢的、接地气的创新元素,让历史课堂既有陈酿的厚重,又有新鲜瓜果的馨香。
[ 参 考 文 献 ]
[1]吕小枝.激活历史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效果最优[J]. 中国校外教育,2010(7).
[2]赵振岩.新课程新理念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 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