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单位负责人“问责制”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kly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五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从实践来看,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性质和重要性的认识,决定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其观念直接影响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效,其行为决定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价值。但是近年来,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失效引发的各类案件越来越多,影响面越来越广。如何通过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职责,将有关责任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会计界对此做出了不懈努力,提出了众多解决方法。笔者为此提出了推行单位负责人“问责制”,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路,以供探讨。
  
  一、“问责制”的内涵
  
  “问责制”,从“过问”的角度看,是在我国现有的纪律监督和法律监督之外开辟的第三条监督通道;从“追责”的角度看,是在现有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之外加上了第三种政治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违规成本,增加威慑力,从而规范其企业行为,促使其更负责,更科学地行使手中的权力,也迫使一些想以手中权力做幕后交易,错误决策的人员有所顾忌。
  
  二、推行单位负责人“问责制”在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三个作用
  
  1、“问责制”有利于单位负责人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权责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对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问责制”作为一种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它的实行是对企业负责的一种表现。作为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与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行“问责制”更加明确了与其权力发挥相对应的责任追究或承担机制,以及“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人人要负责,事事有人负责”的权责意识。把权力与责任紧紧维系在一起,有利于单位负责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压力感,一种责任心,从而及时反省自我及企业行为,减少和避免因内部会计控制不完善而引起的损失。
  2、“问责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单位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责制”凸现一种理念。它并不局限于责任的追究,而是直指工作效率低下,责任意识淡泊等顽症,同时也包括隐性失职,决策失误,用人失察,及其他领域的问题和失误。因此,“问责制”带来的将是对单位负责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要提高管理水平。倒逼其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工作机制,认真检查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状况,及时发现并堵住内部会计控制实行过程中的漏洞和隐患,使企业不会因为那些不完善和错误决策而支付沉重的代价,从而摆脱低效率的运行而转入良性运转。
  3、“问责制”可以阶段性的预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面临的种种问题,避免最终一发不可收拾。“问责制”是将“事故问责”或者“结果问责”拓展为“过程问责”,是把对行为的监督、约束辐射到权力履行的全过程。它并不是单纯地去处分失职人员,而是更加注重事前、事中的监督提醒,把惩前和毖后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单位负责人的问责,及时预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完善,从而避免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三、推行企业负责人“问责制”,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解决的四个问题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详细、可行的问责规则。近一两年来,“问责制”在各省、市,各部门大力开展,但大多集中于政府机关。例如重庆市政府2004年7月出台了首部《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规定了18种问责情形和7种追究责任。而以劣质奶粉案闻名的苍南县在2005年1月1日启动了《苍南县科(局)级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其中涉及22种问责情形和6种追究责任。“问责制”作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途径,其作用不言而喻,如何有效推行?笔者以为,企业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和特点,借鉴现有的具体办法,制定出具体、详细、可行的问责规则。
  具体地说,这个问责规则要能体现一个原则,实现三个结合,回答四个问题。“一个原则”是权责统一原则。既不能过分夸大权力,也不能将“问责制”失之简单化、扩大化,不管具体情况、不分原因地一味追究责任,会挫伤人员的积极性,背离“问责制”的初衷。“三个结合”就是全程提醒和全面问责的有机结合,制度约束和道德自律的有效结合,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的双重结合;“四个问题”是:问什么事的责?问什么人的责?什么人来问责?以什么程序来问责?“问责制”的关键是落实一个“制”字,即制度化、法制化。问责规则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才能合理地配置和划分行政权力,明确责任,做到有章可循,“问责制”也才能尽快摆脱既有管理模式的惯性,由权力型过渡到制度型。
  2、抓好开展“问责制”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是推进“问责制”的前提,“问责制”的核心思想是权责对等。但是长期以来,诸多企业忽略了责任意识,对“问责制”也缺乏了解。所以可以通过座谈会、实例剖析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地宣传教育,赢得企业负责人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此举一方面可以增强民众和舆论对企业负责人的“软”压力,通过这种异体问责形式制止内部会计控制实行过程中不当、不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呼唤单位负责人的道德自觉性,真心自愿地接受“问责制”,从而规范其行为,完善内部会计控制。
  3、抓好“问责制”的督促检查工作。“问责制”是事前、事中、事后多重约束机制,贯穿于企业日常工作之中,所以督促检查就包括事前提醒、事中纠偏和事后调查。开展实时督查和自查相结合,定查和不定查相结合,通过检查内部会计控制中货币资金、投资、筹资、担保等诸多方面的完善程度,对其中存在的隐患及时消除,对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媒体曝光立即查实,主动问责,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尽量减少损失。
  4、抓好“问责制”的执行工作。执行是问责的关键环节,“问责”要落实到人,对责任明确的,要加大处罚力度。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听取问责当事人对问责事件的陈述和申辩,确保问责的权威性和量罚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要确立问责制度,对有责当事人除了承担行政处罚责任外,还要加大民事、刑事、诉讼等方面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追究力度,防止出现行政责任追究代替法律追究的现象。对问责所涉及的事实、方式、处罚一律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问责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如何推行企业负责人问责制,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个企业实际情况不同,操作起来也就存在差异。各企业应该在积极稳妥推进的同时,科学总结,认真分析,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其他文献
纺织品服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与居民生活水平及消费意识密切相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和消费意识的增强与成熟,均加大了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也进一步拉动了纺织服装行业的高速增长。那么,现阶段我国城镇纺织品服装市场的消费特点有哪些?发展趋势是什么?根据消费者调查的部分资料,以及对全国各地一些城市纺织品服装市场的考察,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消费者消费结构分析    1、我
“走出去”战略是指我国产品、服务、技术、资本和自然人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方针。“走出去”内容很丰富,有货物出口、服务出口、技术出口、对外投资、对外信贷、对外援助和人员外移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国内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和国际化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举措,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与国际化经营已势在必行。然而,民营企业“走出去”却面临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归结到一点就是充分展现并保持了党的先进性。
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DSS在企业中的应用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决策信息以及许多商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随着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迅速变化,商业及其本身的环境复杂性正日益增加,这给现代企业的决策
完善商业银行质量管理,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应成为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在我国加入WTO后,有关银行业的“人世”承诺将逐步兑现,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将日趋激烈和规范化。与外资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在质量管理和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正确认识服务质量,完善质量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顾客为导向,全面实施顾客满意(CS)战
古人所说的“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其本意上讲是说如果想要做成功什么事情,首先要使为达到這一目的而借助的事物倍加锐利。这句千古名言已在各个领域成了创业、成事的重要思维导向,印证了其在管理行为中的哲学道理,其中也包括了企业管理这一领域。笔者所要述及的就是如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来理解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一、企业在确定经营管理目标后,首先要明确为完成这目标借助的“器”是什么  企业管理从早先的封建社
宋金典,男,1961年9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鱼台县,1980年完成了大学学业.此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搞活经济、科技致富的思想并未普及,宋金典却坚定地认为:中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
众多追求市场份额目标的公司,在他们终于达到了优势份额时却纷纷陷入了困境。《发现利润区》一书提到近一二十年来,把市场份额作为最终目标和企业成功的保证的流行观念开始受到一些反例的侵蚀。IBM、柯达、凯马特超市(Kmart)等在本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时,发现它们的利润开始下降,股票价值下跌,市场份额理论随之受到了质疑。Richard G. Hamermesh等人(1978)研究了三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