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药性数据中的五味规律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suorenj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以五味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味与气、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药味理论的新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 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66味具有五味属性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在P<0.01显著水平,酸味与肝、大肠、胃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苦味与寒性肝、大肠、胆三经及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甘味与热性及肾、肺、脾等八经存在显著正相关,辛味与热性和脾、胃、肝、肺四经及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咸味与肾、肝、心、肺四经存在显著正相关,淡味与寒性及膀胱、小肠二经存在显著正相关,涩味与大肠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辛、甘二味属阳,苦、淡二味属阴。《内经》中归纳的“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规律获得大数据集验证,而“苦入心”理论未获数据支持,“辛入肺”规律仅获数据部分支持。辛、苦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大,提示针对体质较弱、病情较轻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辛、苦二味较重的药物。
  关键词:中华本草;药性数据;五味规律;spearman等级相关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3.011
  中图分类号:R2-05;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3-0026-03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中就对五味及五味的作用、阴阳五行属性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后世药味理论就是在此基础,结合历代临床实践、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经不断补充而日益丰富起来的。为使药味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及发展,本研究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1]中8 366味具有五味属性中药的药味规律进行分析,挖掘药味与四气、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旨在为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味表征体系的建立奠定现代文献研究基础,并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药味理论的新线索和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选择
  《中华本草》共收录8 980味中药,将其建成含药名、来源、化学成分、藥性、功能与主治、药理、炮制、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科属分类等30余个字段的数据库,进一步将药性字段数据按照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四类概念进行拆分。经统计并不是每一味中药都记载了性、味、归经、毒性四类信息,故《中华本草》收录的8 980味中药中有8 362味中药记载了四气信息,有8 366味中药记载了药味信息,有2 186味中药记载了归经信息,有938味中药记载了毒性信息。最终具有药味信息的8 366味中药进入后续分析。
  1.2 药性基本概念频数统计
  对《中华本草》所载中药气、味、归经、毒性的基本概念进行频数统计,按逆序排列,结果见表1。
  1.3 数据编码及变量转换
  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种不同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凉与寒各自具有共性,但程度上有差异。通常认为,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此外还有一类温热或寒凉之性不显著者即为平性,视为居寒热之中。基于《中华本草》中对四气信息描述的原文,进一步对四气的基本概念“寒、微寒、凉、平、微温、温、热”逐个等级编码为“-3、-2、-1、0、1、2、3”,值越大则药性越热,值越小则药性越寒,值为0则为平性。
  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5种不同的味道,此外还有淡、涩二味,但前者为最基本的5种滋味。基于《中华本草》中对药味信息描述的原文,进一步对药味的基本概念进行合并及编码,如将药味“微酸”并入药味“酸”中,按照“无酸味、微酸、酸”从小到大的顺序编码为“0、1、2”,其他药味编码雷同。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药性归经理论中涉及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心包、三焦共十二经,因归经属性中不存在程度轻重的顺序关系,故将中药归属十二经的信息均转换以归经名称为变量名、以0或1为值的二元变量。例如:附子归心、肾、脾经,故其在心、肾、脾经的变量值为“1”,其余经均为“0”。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毒、无毒和毒的大小。基于《中华本草》中对药物毒性信息描述的原文,进一步对毒性的基本概念“无毒、有小毒、有毒、有大毒”逐个等级编码“0、1、2、3”,值越大则毒性越大,值为0则无毒。
  1.4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以药性中的五味为核心,分析五味与四气、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数据多转换为等级变量和二元变量,故选择双变量相关分析中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作为考核指标。相关系数是从-1到1之间的实数,其值为0表示不相关,大于0表示正相关,小于0表示负相关,等于1表示完全正相关,等于-1表示完全负相关。
  2 结果与分析
  2.1 五味与四气之间的相关性
  五味与四气之间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分析显示,在双侧置信度为0.01时:①辛、甘二味与四气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辛、甘二味与药性“热”有显著相关关系;②苦、淡二味与四气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苦、淡二味与药性“寒”有着显著相关关系。见表2。
  2.2 五味与归经之间的相关性
  五味与归经之间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分析显示,在双侧置信度为0.01时:①酸味与肝、大肠、胃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②苦味与肝、大肠、胆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肾、脾、胃三经存在显著负相关;③甘味与脾、肾、肺、胃、心、小肠、肝、膀胱八经存在显著正相关;④辛味与脾、胃、肝、肺四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大肠经存在显著负相关;⑤咸味与肾、肝、心、肺四经存在显著正相关;⑥淡味与膀胱、小肠二经呈显著正相关,与肝经存在显著负相关;⑦涩味与大肠经呈显著正相关,与胃、膀胱二经呈显著负相关。见表3。   2.3 五味与毒性之间的相关性
  五味与毒性之间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分析结果,在双侧置信度为0.01时:①辛、苦二味与毒性呈显著正相关,即辛、苦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大;②甘、淡二味与毒性呈显著负相关,即甘、淡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小。见表4。
  3 讨论
  药性中以“气”、“味”二性最为首要,通常一味药具有一气,一气可配一味或多味。四气包括寒、热、温、凉、平,实为五气。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淡、涩,实为七味,淡常附于甘,涩常附于酸。五味具有阴阳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本研究在分析气、味之间关系时发现辛、甘二味与四气呈显著正相关(P<0.01),苦、淡二味与四气呈显著负相关(P<0.01),这与《内经》中对药味阴阳属性的论述稍有不同,如在药味“淡”的阴阳属性上与《内经》存在不同结论,即药味越淡越可能具有寒性,而药味越甘则越可能具有热性,说明药味甘、淡应该是有区别的,根据淡味出现的规律,其性质可能属阴。
  中药归经指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该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通常归经不同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亦不同。《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本研究在分析五味与归经之间关系时发现“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腎”理论在大量药性数据挖掘出的规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而“苦入心”理论却得不到任何数据支持。此外,尽管挖掘出了辛味与肺经呈显著正相关,但辛味与脾经的相关性超过了肺经。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本研究在分析五味与毒性之间的关系时发现,辛、苦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大,甘、淡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小,而咸、涩二味则与毒性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这对临床上使用具有辛、苦二味的中药给出了提示,特别在针对体质较弱、病情较轻的患者时,应慎重使用味辛、苦之药。
  总之,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灵魂,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研究克服以往研究工于分离解析、疏于整合还原的缺陷,尝试从权威中药数据源中挖掘中药药味的潜在规律,这是建立在大样本数据集上对整体药性规律的总结,希望能对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新的理论线索和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收稿日期:2012-08-04,编辑:华强)
其他文献
关键词:补肾壮骨;独活寄生汤;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放疗;骨相关事件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5.025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5-0070-02  肺癌骨转移灶常以疼痛及骨相关性事件(SREs)为早期临床表现,降低SREs对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在我国,目前中医药在不同
期刊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40   关键词:名医经验;张天嵩;慢性咳嗽;肺燥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2.034   中图分类号:R25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2-0109-03      不明原因慢性咳嗽(以下简称“慢性咳嗽”)主要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咳嗽时间≥8周,而胸部X线
期刊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临床应用;药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47  中图分类号:R259.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97-03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也是造成我国公共卫生经济负担的重要因素[1]。CHF临床表现多涉及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对体外培养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神经干细胞的鉴定,BrdU标记鉴定增殖。采用稀释法检测黄芪甲苷高、中、低剂量组(6、0.6、0.06 ?mol/L)对体外培养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 Nestin染色为阳性,BrdU的增殖鉴定为阳性。与对照组相比,黄芪甲苷高、中、低剂量
期刊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现况分析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3.003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3-0005-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本院”)同时又是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新疆中医名医名方研究开发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同步测定剑叶龙血树中白藜芦醇和7,4’-二羟基黄酮含量的方法。方法 以C18反相键合硅胶为填料,甲醇-乙腈-0.2%磷酸(30∶7∶6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06 nm,柱温35 ℃。结果 白藜芦醇和7,4’-二羟基黄酮分别在0.185 0~1.850 ?g(r=0.999 9)和0.158 2~1.582 0 ?g(r=0.999 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颜正华教授治疗痞满的用药规律与经验。方法 收集颜正华教授治疗痞满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痞满的用药经验。结果 对筛选出的143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51个核心组合和12首新处方。结论 颜正华教授治疗痞满多用疏肝理气、活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复方夏枯草膏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夏枯草、甘草、玄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迷迭香酸的含量,以甲醇-0.1%三氟乙酸(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30 nm。结果 薄层色谱法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迷迭香酸在0.049 9~0.998 0 ?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99%(RSD=1.11%)。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稳定,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水蛭颗粒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就诊顺序及病史选取5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A组,5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B组,均已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d)>2周,入选后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基础上加用水蛭颗粒1.5 g冲服,早晚各1次,连服2周。于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G)。结果 水蛭颗粒治疗
期刊
关键词:黄芪人参陈皮四物汤;放疗;化疗;白细胞减少;细胞免疫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29  中图分类号:R259.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71-02  目前,放化疗仍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但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而引起的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成为放化疗延期甚至终止的重要原因。目前,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