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下学者在2012年为本刊投稿进行了匿名评阅,编辑部谨对他们的无私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下学者在2012年为本刊投稿进行了匿名评阅,编辑部谨对他们的无私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他文献
随着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战略竞争态势的日益加剧,这一地区的国际行为体以中等国家为代表展开了一系列的两端外交,并将在中美间实现左右逢源作为最优的战略目标。以韩国为例,其在中美间的两端外交就是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它受到韩国灵活平衡战略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次,它是当前国际体系鼓励的战略行为;再次,它是韩国国内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共识;最后,它是朴槿惠总统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对于中等国家来说,实现左右逢源的两端外交需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缓和的两极体系结构,自身充分的战略价值,领导人的战略胆识和外交技巧,克服两
厘清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对于区域间主义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文章从区域概念、区域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合理性以及区域作为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进行了理论剖析,从历史经验视角和理性分析视角分别对区域间主义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东亚拉美合作论坛为例,对区域间主义进行了现实考察,从而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通过对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的探究,文章认为,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作为一个整
为了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持续发展,必须有效解决其扩员问题。作为与上海合作组织具有相似宗旨和原则,并面临类似扩员挑战的区域性组织,东盟已成功实现了扩员,其扩员经验对上海合作组织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文章通过考察东盟扩员的历程,认为进一步明确组织定位、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区域环境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功实现扩员的必要条件。根据成员国在扩员问题上的基本共识,上海合作组织在选择扩员对象与时机时应遵循政治原则、主旨原则和效能原则。根据这一标准以及当前形势,上海合作组织目前可优先考虑接纳阿富汗。
文章对《外交》近20年相关刊文的统计分析及实证研究显示,美国精英对中美权势转移这一命题的主流观点是,正在发生的趋势并非表现为美国的衰落而是中国的崛起。现实情况是,美国既在军事、教育、科技、创新和人口结构等方面存在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财政赤字、政治僵局和贫富差距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但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保持7%的年增长率是极有可能的,即使低于这一增长率,未来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优势依然十分巨大。综合来看,中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
近年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新闻报道及认可程度并未因为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显著提升而出现“正向相关”。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认可程度与其国家同中国的政治友好程度“正向相关”,而与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的媒体实力“反向相关”。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新闻报道主要受到价值观念、刻板印象和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新闻报道呈现一种层次性,不同类别的国家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评判态度明显不一致。因此,中国国防透明度的建构迫切需要与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与美国的其他东亚盟国相比,泰国对华政治安全政策明显较为温和。本文认为,推动泰国温和应对中国崛起的根本因素在于危机之后泰国不断强化其经济优先的国内战略。为了落实这一发展战略,与中国没有直接安全矛盾的泰国,乐于采取温和的政治安全政策以强化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为其落实经济优先战略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泰国处于危难之际及时提供援助对于泰国温和政策的形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泰国的经验表明,与中国没有战略矛盾并不足以保证周边国家采取温和政策,以积极
气候正义涉及复杂的国际法与国内法问题。传统国际法强调主权独立和互不干涉,而应对气候变化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合作减排。国际合作减排的前提是各国主动放弃部分排放权利,主动承担减排义务。气候变化对整个国际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各国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各国所受的负面冲击不尽一致。有些国家必须支出巨额的调整成本以适应变化了的全球气候,而有些国家反而会因气候变化获得短期利益。根据科斯定律初始权利分配原理,气候正义不是简单的排放权的界定与转让问题,它要求运用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原则对不公平分担减排责任的现象进行平衡处理。中
调停作为一种第三方干预冲突方式,近年来在国际冲突管理和解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调停研究路径主要关注国家行为体的调停活动。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如联合国等在国际冲突调停中的作用的不断加强,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路径在调停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并开始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在这些新的路径引导下,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经验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三部代表国际冲突调停研究新方法的最新著作,围绕调停的发生、过程和效果三个层面,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当前学界关于国际调停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他们在理论与方法上的争鸣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开始走上了相互借鉴、学习的道路。国际关系学者和法学研究者在遵约研究方面具有共同的议程,遵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方面。遵约被国际关系学界用来衡量制度的因果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遵约与国际制度有效性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遵约是对制度因果关系的误读。此外,认识论、方法论上及分析层次、内生性问题上也对遵约研究提出了挑战。遵约研究对制度有效性的启示在于:应该慎重选择衡量结果的指标,从而准确评估制度对国家政策和行为的因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