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厘清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对于区域间主义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文章从区域概念、区域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合理性以及区域作为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进行了理论剖析,从历史经验视角和理性分析视角分别对区域间主义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东亚拉美合作论坛为例,对区域间主义进行了现实考察,从而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通过对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的探究,文章认为,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作为一个整
【基金项目】
:
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区域合作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JSSXT123)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当代亚太》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厘清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对于区域间主义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文章从区域概念、区域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合理性以及区域作为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进行了理论剖析,从历史经验视角和理性分析视角分别对区域间主义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东亚拉美合作论坛为例,对区域间主义进行了现实考察,从而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通过对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的探究,文章认为,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区域间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区域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自身的快速发展,中国所承受的来自美国的压力也愈发明显。与此同时,面对中美的竞争态势,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伙伴国在外交上会如何权衡与选择?这是文章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一探究竟,文章对中国伙伴国在联大的投票数据加以分析,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如果一国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实现升级,该国在联大投票中与中国的立场将会趋近,同时,该国与美国的投票立场的差异将会拉大。在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GMM模型后,文章有力地验证了这两个假设,并且发现,作为交互项,该国是否为美国的盟友以及美国是否宣布实施“重返亚
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美关系解冻结束了双方此前二十多年的相互敌对。在美国反对对华缓和的国内政治势力依然强大、政治精英与官僚体系仍持保守态度、主要盟友与竞争对手对改变现状容易产生疑惧心态的情况下,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为何会主动发起对华关系解冻的进程?既有的战略环境诱导论、内外要素协同论、威胁认知调整论以及极端还原论都无法全面解答这一问题。对此,文章提出解释一国领导人与敌对国关系解冻动因的观众奖赏与损失框定的分析框架。历史案例的过程追踪表明,尼克松对华关系解冻的动机在于,通过重塑国内观众偏好、提升个人政治形象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角色定位的变化对东亚地区秩序转型的影响引起热议。既有研究分别从权力、制度和规范等要素对东亚秩序转型的动力和形态做出了解释,但存在过度简化,难以把握东亚地区秩序转型的复杂动态。文章结合角色理论和国际社会理论,对东亚秩序转型的动力和形态进行解释,有效弥补了既有研究的缺陷。通过演绎推理和实证检验发现,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得以延续并强化,经济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政治与外交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更新,不同领域内既有秩序稳固性与中国争取角色合法性能力的不同组合导致了东亚地区秩序转型的内
对外经济政策有助于塑造一国的产业扩张模式,而产业扩张模式将决定产业发展的情况,并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开始,韩国采取的递进式开放对外经济政策为其形成自主型产业扩张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政府为主导者的产业扩张模式使韩国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并顺利由低收入国家逐渐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相比较之下,泰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转向出口导向战略之后,其对外经济政策则呈现全盘式开放的特征,这种政策选择使泰国政府在经济起飞初期就失去了主导产业扩张的能力与条件,并塑造了一种由外国企
在当前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印度的现实诉求和参与策略都正经历着不断的变动和调整。无论是从全球治理秩序的边缘地位向中心移动,还是维护国内的政治经济利益,印度在全球治理中的国家利益诉求的实际内涵日益复杂。相应地,印度从在国际谈判中适当缓和强硬立场、在双边及多边关系中平衡合作与制衡的关系、塑造规则制定者的身份等三个层面着手,对其参与全球治理的策略和路径进行了调整。但这些调整难以避免其困境与限度,如何协调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与维护国内利益之间的冲突、平衡及整合在各不同领域和议题中的参与、弥合担当规则制定者的意愿与能
以下学者在2015年为本刊投稿进行了匿名评阅,编辑部谨对他们的无私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战后世界秩序中,日本既是战败国又是现存全球治理体系的受益者。特殊的地缘条件和主权受限的现实使日本将参与全球治理视为保障国家生存与安全、重塑大国地位、应对全球秩序转型的有效手段。基于战后迅速提升的经济实力,日本以G7/8为核心治理平台,以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为重点领域,以地区发展治理支撑区域主导权,将本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全球影响力。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经济低迷,以及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日本为维护大国地位,在全球治理中捍卫西方价值观和传统治理体系,其在经济金融、环境气候、地区发展等治理领
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相互依赖不断深入,政治互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自由主义认为经济相互依赖是促进和平的力量,而现实主义认为是增加冲突的根源。文章收集了1981~2007年中国与周边17个国家截面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相对综合实力”“制度性参与程度”等其他变量后,经济相互依赖的确显著提升了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符合自由主义的理论预期。随着经济因素的目益重要,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加强了经济往来,相互依赖不断深化,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极力避免冲突,而更倾向于合作,以谋求更多的经济福
文章试图在已有的解释美国对外战略变迁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社会中心”视角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对美国对外战略的历史演化做出新的考察和解读。该框架表明,美国对外战略变迁背后的根本动力是国际体系压力干预下不断重组的国内社会联盟格局。自19世纪末开始海外扩张进程以来,美国国内先后形成了东北部一西部稳定多数联盟、东北部一南部稳定多数联盟、东北部一南部不稳定多数联盟及东北部一太平洋沿岸与南部一中西部联盟均势四种社会联盟格局,进而导致直接决定美国对外战略制定的国内政治运作机制相应地呈现出“共和党一党独大”“两
随着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战略竞争态势的日益加剧,这一地区的国际行为体以中等国家为代表展开了一系列的两端外交,并将在中美间实现左右逢源作为最优的战略目标。以韩国为例,其在中美间的两端外交就是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它受到韩国灵活平衡战略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次,它是当前国际体系鼓励的战略行为;再次,它是韩国国内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共识;最后,它是朴槿惠总统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对于中等国家来说,实现左右逢源的两端外交需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缓和的两极体系结构,自身充分的战略价值,领导人的战略胆识和外交技巧,克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