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成拳练功第一拳理——放松
放松,是大成拳练功第一拳理。
对大成拳来讲,谈正确的练功方法,最重要的要讲放松,这是根本,是雷打不动的铁定原则。有人讲,中国武术都讲放松,其实不然,我们曾经见过一个拳种,他们做每个动作都要求绷紧肌肉,摸他浑身上下,处处都是硬梆梆的,他的力量不小,却十分僵滞,一旦与人动手,东倒西歪、一无是处。这样的拳种在中国武林界确为少数,大家知道他们练拳的方法是错误的,这就可以了,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深入分析它。
下面我们讲另外一种情况:多数人都知道练拳应该放松,但为什么要放松,如何放松,放松到什么程度才是正确的?拳谱上讲: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到什么程度就是懈,紧到什么程度便是僵?对这样的问题,有些人讲不清楚,特别是一些初学者。这些问题弄不清楚,必然会影响学拳的进度,有些人感觉入门难,其实难就难在这个问题上。
人生之初(在婴儿阶段),全身上下十分柔软,没有任何僵滞的部位,精神意识也是完全放开的,无拘无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力量却出奇地大。比如,有这样的情况,婴儿手中攥着一个纽扣,为防止纽扣误入口中,我们便去他(她)手中夺。你会惊异地发现,要想掰开他(她)的小拳头很不容易。如果你有心,便会感到他的力量全不像一个婴儿。再比如,有时候在与婴儿戏耍时,无意中他(她)抡起小拳头打在你脸上,你能觉出他(她)的手很重,全不像婴儿所应有的力量。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婴儿身体非常之松,松而后才能整。因为松,全身的力量方能集中起来,达于发力部位。
婴儿的躯体是一个松柔的躯体,是大成拳训练应该具备的最为完美的躯体。但是,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大量地劳作以及进行不合理地锻炼,另外还要长期受到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刺激,躯体逐渐僵化,身体内外充满僵力,这样的躯体必然形成全身经络不通,百病丛生。要想改变这样的身体,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松。宗师王芗斋早年曾提出“桩法换劲”的概念,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放松来消除身体内外与拳学要求相悖离的僵滞之劲。
那么,怎样通过放松来去掉僵滞之劲呢?
先举个例子:比如一个足球,里面放置了许多碎砖头、碎瓦块,那么它已不再具有足球的本质,失去了足球的功能,这就仿佛是我们人体内部充满僵滞之劲。要想恢复足球的本质就要先卸去其中的杂物,然后充上气,足球便又成为足球了。我们初学者,就是要像这足球一样,在锻炼中先通过放松卸去体内的僵滞之劲,然后在锻炼中,使体内产生出一种特殊物质,以满足我们养生与技击的需要,这就完成了我们恢复先天体质与自卫本能的过程。
我们还是回到放松这一问题上来。
在我们的锻炼中,放松要贯串于所有的功法。但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放松,是通过站桩功来完成的。站桩放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念无思,浑浑噩噩,彻头彻尾放松”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以意念指导放松”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开始站桩至两三个月之内。在这个阶段中要做到不思不想、不加任何意念,在仅仅保证站桩姿势的情况下,没有一点多余的力量。我们可以把桩势放置于强度最低的状态下,比如站浑元桩,本来两手须环抱胸前,我们可以把两手变为环抱腹前,以减小两臂的用力,甚至于我们可以把站势变成卧势。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最轻松的身体状态卸掉身上的僵劲。在这个阶段中,不要想功夫,不要想技击,不要在大脑中出现任何帮助放松的意识,一切顺其自然,无念无思,浑浑噩噩,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卸掉体内的僵劲,才能使你的身体变成一具空壳,才能为你下一步注入新的特殊物质腾出空间,这个阶段可以是两三个月,也可以是更长一段时间。如果有的练者没有经历这一阶段的训练,而现在又感到功夫停滞不前,我们建议你把这一课补上。任何一种运动都是这个道理,当你感到无法进步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基本功上去找原因。
两三个月的第一阶段训练完成以后,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站桩加意念,以意念指导放松的阶段。
通过第一阶段的训练,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体内的僵滞之劲,但还不可能做得非常彻底,所以必须进行第二阶段的训练。所谓以意念指导放松,就是在站桩过程中,通过养生类的意念活动,去指导不易放松或尚未放松的部位,如大脑神经、颈椎、肩关节、腰椎、胯、膝等部位达到放松。这个阶段应该用一两个月的时间。
具体一点讲,大成拳的放松包括三个方面:
(一)肢体放松 包括肌肉骨胳、关节筋腱、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全面放松。放松的方法可以采用逐段放松法,即从上到下,先放松头部,然后颈、肩、腕、背、胸、腹、腰、胯、腿、足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放松。这种方法可以避免顾上不顾下、顾前不顾后的弊病,以达到各部位切实放松。
(二)呼吸放松呼吸应纯任自然,不受任何限制,逐步由胸式呼吸过渡到腹式呼吸,以求达到静、匀、细、长。
(三)大脑神经放松练功时先要心神安祥、凝神定意、摒除杂念。练大成拳功法,特别是练站桩功时大脑极易产生杂念,大成拳主张对杂念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处理方法,且不可奋力将其拒之门外,以免引起大脑神经紧张。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我们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在保持一定姿势、保持一定支撑力的状态下学会了放松;二是腾空了体内,为下一步向体内注入新的能量做好准备。
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便可以转入技击功法研习了。在整个技击功法的训练过程当中,放松仍然是坚定不移的原则。除去在进行发力训练时,发力的一刹那全身骤然一紧之外,其它所有的训练都要放松,只不过在放松过程中要配备技击意念。
技击功法(主要为站桩)+放松+技击类意念活动,可以创造出惊人的技击能力。
二、大成拳技击第一拳理——恢复本能
学练技击,如果不懂得恢复本能,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搏击家。
在大成拳爱好者当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本能”这一名词,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讲,大多数人并未深究过它的含义。其实,在大成拳当中,“本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忽视了这一概念,就会对拳术训练特别是对技击水平的提高产生阻断式的影响。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的技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想提高就非常困难,但是当我们了解了“本能”学说,掌握了“本能训练法”之后,就有可能跨越一个新的高度,进入高级拳术境界。
“本能”这一名词在宗师王芗斋先生的著作中出现过多次,当我们纵观上下文并结合芗老的拳学思想以及武术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本能”理论其实是大成拳的重要学说和经典学说。比如,在芗老的名著《大成 拳论》第一节“自志”中,就有两处谈到本能,第一处是:“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统而言之,使人体与大气相应。分面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曲意直、虚实无定,锻炼成触觉活力之本能。”第二处是:“余深信拳学适用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增加,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以实现一触即发之功能。”在这里,芗老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本能”的不同表现形式及锻炼要则。
那么,什么是本能呢?王选杰先生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大成拳角度来说,主要是锻炼如何发挥人体中固有的本能。”其中“人体中固有的”几个字,揭示了本能的性质。
本能,顾名思义,是指人和动物体内固有、不学自会的能力,如婴儿吃奶、蜜蜂酿蜜、猫捉老鼠、虎豹夺食等等。四例之中,前二者是生活本能,后二者是自卫搏击本能。武术中所讲主要是指自卫搏击本能,亦称为自卫本能或本能。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同飞禽走兽生活在一起,除猎取禽兽为食时需与之进行搏斗外,还要随时准备抵御它们的袭击。所以,那时的人与动物一样有很强的自卫本能,他们的力量、反应、攻击性都不比动物差,否则,在残酷的弱肉强食的环境当中他们也就无法生存下来。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自身的安全越来越有保障,他们身上的搏击本能便逐渐蜕化了。时至今日,人们身上的搏击本能是否已经丧失殆尽了呢?让我们来看几个实例:
1.一个人去端茶杯,事前并不知道里面装满滚开的水,在他的手接触茶杯并突然被烫之时,会闪电般将手抽回,而并未经过大脑思考。
2.一个人走在森林中与饿狼不期而遇,会因惊吓而失去防卫能力。但是如果他的孩子被狼叼走,他的勇气和力量会突然爆发,奋不顾身地与狼搏斗,甚至取胜。
3.据某报报道,一位俄罗斯老妇看到支撑汽车底盘的千斤顶正在断裂、正在车体下面修车的儿子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她居然神奇地用两手将底盘托住,直到儿子爬到安全地方。托住汽车需要上千斤的力量,如在往常,老妇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由以上数例可以看出,人在身体受到强刺激或者意识受到强烈吸引、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有时候可以产生出异乎寻常的能力(如强大的力量、高速度、快速反应等能力)。如果从科学或者医学的角度解释,问题可能会得出别的答案,但从武术角度讲,我们认为,以上三个实例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人们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恢复体内的自卫本能。
但是,人们不可能通过追求那种极特殊情况来达到恢复本能的目的。要想恢复自卫本能,只有通过特殊的训练方法。大成拳正是通过自己一整套特殊的、科学的训练方法练出本能,或者说激活、恢复体内的自卫本能。自卫本能,更具体一点说,是一种下意识的自卫反应,是在受到威胁时自然而然进入到一种还击状态,是在精神作用下身体内部突然发出极限能量来,是不需要通过大脑而做出各种自卫动作和还击动作。
大成拳恢复本能训练主要是通过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七种功法来完成(其中以站桩为主)。不管进行哪一项训练,都必须遵循相关的原则和要领。对这些原则和要领决不可轻率对待,更不可忽视,非但不能忽视,还必须认真研究,反复揣摩,严格执行,一丝不苟。
放松,是大成拳练功第一拳理。
对大成拳来讲,谈正确的练功方法,最重要的要讲放松,这是根本,是雷打不动的铁定原则。有人讲,中国武术都讲放松,其实不然,我们曾经见过一个拳种,他们做每个动作都要求绷紧肌肉,摸他浑身上下,处处都是硬梆梆的,他的力量不小,却十分僵滞,一旦与人动手,东倒西歪、一无是处。这样的拳种在中国武林界确为少数,大家知道他们练拳的方法是错误的,这就可以了,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深入分析它。
下面我们讲另外一种情况:多数人都知道练拳应该放松,但为什么要放松,如何放松,放松到什么程度才是正确的?拳谱上讲: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到什么程度就是懈,紧到什么程度便是僵?对这样的问题,有些人讲不清楚,特别是一些初学者。这些问题弄不清楚,必然会影响学拳的进度,有些人感觉入门难,其实难就难在这个问题上。
人生之初(在婴儿阶段),全身上下十分柔软,没有任何僵滞的部位,精神意识也是完全放开的,无拘无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力量却出奇地大。比如,有这样的情况,婴儿手中攥着一个纽扣,为防止纽扣误入口中,我们便去他(她)手中夺。你会惊异地发现,要想掰开他(她)的小拳头很不容易。如果你有心,便会感到他的力量全不像一个婴儿。再比如,有时候在与婴儿戏耍时,无意中他(她)抡起小拳头打在你脸上,你能觉出他(她)的手很重,全不像婴儿所应有的力量。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婴儿身体非常之松,松而后才能整。因为松,全身的力量方能集中起来,达于发力部位。
婴儿的躯体是一个松柔的躯体,是大成拳训练应该具备的最为完美的躯体。但是,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大量地劳作以及进行不合理地锻炼,另外还要长期受到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刺激,躯体逐渐僵化,身体内外充满僵力,这样的躯体必然形成全身经络不通,百病丛生。要想改变这样的身体,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松。宗师王芗斋早年曾提出“桩法换劲”的概念,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放松来消除身体内外与拳学要求相悖离的僵滞之劲。
那么,怎样通过放松来去掉僵滞之劲呢?
先举个例子:比如一个足球,里面放置了许多碎砖头、碎瓦块,那么它已不再具有足球的本质,失去了足球的功能,这就仿佛是我们人体内部充满僵滞之劲。要想恢复足球的本质就要先卸去其中的杂物,然后充上气,足球便又成为足球了。我们初学者,就是要像这足球一样,在锻炼中先通过放松卸去体内的僵滞之劲,然后在锻炼中,使体内产生出一种特殊物质,以满足我们养生与技击的需要,这就完成了我们恢复先天体质与自卫本能的过程。
我们还是回到放松这一问题上来。
在我们的锻炼中,放松要贯串于所有的功法。但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放松,是通过站桩功来完成的。站桩放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念无思,浑浑噩噩,彻头彻尾放松”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以意念指导放松”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开始站桩至两三个月之内。在这个阶段中要做到不思不想、不加任何意念,在仅仅保证站桩姿势的情况下,没有一点多余的力量。我们可以把桩势放置于强度最低的状态下,比如站浑元桩,本来两手须环抱胸前,我们可以把两手变为环抱腹前,以减小两臂的用力,甚至于我们可以把站势变成卧势。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最轻松的身体状态卸掉身上的僵劲。在这个阶段中,不要想功夫,不要想技击,不要在大脑中出现任何帮助放松的意识,一切顺其自然,无念无思,浑浑噩噩,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卸掉体内的僵劲,才能使你的身体变成一具空壳,才能为你下一步注入新的特殊物质腾出空间,这个阶段可以是两三个月,也可以是更长一段时间。如果有的练者没有经历这一阶段的训练,而现在又感到功夫停滞不前,我们建议你把这一课补上。任何一种运动都是这个道理,当你感到无法进步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基本功上去找原因。
两三个月的第一阶段训练完成以后,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站桩加意念,以意念指导放松的阶段。
通过第一阶段的训练,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体内的僵滞之劲,但还不可能做得非常彻底,所以必须进行第二阶段的训练。所谓以意念指导放松,就是在站桩过程中,通过养生类的意念活动,去指导不易放松或尚未放松的部位,如大脑神经、颈椎、肩关节、腰椎、胯、膝等部位达到放松。这个阶段应该用一两个月的时间。
具体一点讲,大成拳的放松包括三个方面:
(一)肢体放松 包括肌肉骨胳、关节筋腱、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全面放松。放松的方法可以采用逐段放松法,即从上到下,先放松头部,然后颈、肩、腕、背、胸、腹、腰、胯、腿、足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放松。这种方法可以避免顾上不顾下、顾前不顾后的弊病,以达到各部位切实放松。
(二)呼吸放松呼吸应纯任自然,不受任何限制,逐步由胸式呼吸过渡到腹式呼吸,以求达到静、匀、细、长。
(三)大脑神经放松练功时先要心神安祥、凝神定意、摒除杂念。练大成拳功法,特别是练站桩功时大脑极易产生杂念,大成拳主张对杂念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处理方法,且不可奋力将其拒之门外,以免引起大脑神经紧张。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我们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在保持一定姿势、保持一定支撑力的状态下学会了放松;二是腾空了体内,为下一步向体内注入新的能量做好准备。
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便可以转入技击功法研习了。在整个技击功法的训练过程当中,放松仍然是坚定不移的原则。除去在进行发力训练时,发力的一刹那全身骤然一紧之外,其它所有的训练都要放松,只不过在放松过程中要配备技击意念。
技击功法(主要为站桩)+放松+技击类意念活动,可以创造出惊人的技击能力。
二、大成拳技击第一拳理——恢复本能
学练技击,如果不懂得恢复本能,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搏击家。
在大成拳爱好者当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本能”这一名词,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讲,大多数人并未深究过它的含义。其实,在大成拳当中,“本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忽视了这一概念,就会对拳术训练特别是对技击水平的提高产生阻断式的影响。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的技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想提高就非常困难,但是当我们了解了“本能”学说,掌握了“本能训练法”之后,就有可能跨越一个新的高度,进入高级拳术境界。
“本能”这一名词在宗师王芗斋先生的著作中出现过多次,当我们纵观上下文并结合芗老的拳学思想以及武术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本能”理论其实是大成拳的重要学说和经典学说。比如,在芗老的名著《大成 拳论》第一节“自志”中,就有两处谈到本能,第一处是:“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统而言之,使人体与大气相应。分面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曲意直、虚实无定,锻炼成触觉活力之本能。”第二处是:“余深信拳学适用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增加,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以实现一触即发之功能。”在这里,芗老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本能”的不同表现形式及锻炼要则。
那么,什么是本能呢?王选杰先生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大成拳角度来说,主要是锻炼如何发挥人体中固有的本能。”其中“人体中固有的”几个字,揭示了本能的性质。
本能,顾名思义,是指人和动物体内固有、不学自会的能力,如婴儿吃奶、蜜蜂酿蜜、猫捉老鼠、虎豹夺食等等。四例之中,前二者是生活本能,后二者是自卫搏击本能。武术中所讲主要是指自卫搏击本能,亦称为自卫本能或本能。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同飞禽走兽生活在一起,除猎取禽兽为食时需与之进行搏斗外,还要随时准备抵御它们的袭击。所以,那时的人与动物一样有很强的自卫本能,他们的力量、反应、攻击性都不比动物差,否则,在残酷的弱肉强食的环境当中他们也就无法生存下来。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自身的安全越来越有保障,他们身上的搏击本能便逐渐蜕化了。时至今日,人们身上的搏击本能是否已经丧失殆尽了呢?让我们来看几个实例:
1.一个人去端茶杯,事前并不知道里面装满滚开的水,在他的手接触茶杯并突然被烫之时,会闪电般将手抽回,而并未经过大脑思考。
2.一个人走在森林中与饿狼不期而遇,会因惊吓而失去防卫能力。但是如果他的孩子被狼叼走,他的勇气和力量会突然爆发,奋不顾身地与狼搏斗,甚至取胜。
3.据某报报道,一位俄罗斯老妇看到支撑汽车底盘的千斤顶正在断裂、正在车体下面修车的儿子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她居然神奇地用两手将底盘托住,直到儿子爬到安全地方。托住汽车需要上千斤的力量,如在往常,老妇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由以上数例可以看出,人在身体受到强刺激或者意识受到强烈吸引、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有时候可以产生出异乎寻常的能力(如强大的力量、高速度、快速反应等能力)。如果从科学或者医学的角度解释,问题可能会得出别的答案,但从武术角度讲,我们认为,以上三个实例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人们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恢复体内的自卫本能。
但是,人们不可能通过追求那种极特殊情况来达到恢复本能的目的。要想恢复自卫本能,只有通过特殊的训练方法。大成拳正是通过自己一整套特殊的、科学的训练方法练出本能,或者说激活、恢复体内的自卫本能。自卫本能,更具体一点说,是一种下意识的自卫反应,是在受到威胁时自然而然进入到一种还击状态,是在精神作用下身体内部突然发出极限能量来,是不需要通过大脑而做出各种自卫动作和还击动作。
大成拳恢复本能训练主要是通过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七种功法来完成(其中以站桩为主)。不管进行哪一项训练,都必须遵循相关的原则和要领。对这些原则和要领决不可轻率对待,更不可忽视,非但不能忽视,还必须认真研究,反复揣摩,严格执行,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