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無病自炙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多数人记忆里,小学一年级第一堂语文课,便是从这一首诗开始。
然而我的印象却有所不同。
我至今都记得第一堂语文课,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你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或许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要求把答案写在纸上上交的这堂课,能够被记住的无疑是,向同桌的大声夸耀、偷看得来前后桌的答案,抑或是和好朋友的互相交换。以至于没人把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放在心上。
“你们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小孩子哪里懂什么能够,只是看到什么就会有学有样的做什么罢了。纸上的答案万变不离“科学家”“宇航员”“总统”之类重于泰山的理想,如今已就读大学后再想来,从“想”的理想到“能够”的现实,我们欠缺的不仅仅是心灵鸡汤里的一份喜之郎果冻,更多欠缺的是,对自我的把控与定位。语文老师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想说,想一想那些我们所成为不了的人。
我们时常为了成为“某种人”不懈努力着,反而忘记了我们自身已然是独立的一个人。幼时我曾求学于钢琴,第一次与老师见面,老师便冷淡地给我下了定论“你手指太短,没可能学钢琴,换一样吧。”
而后,忿忿不平的母亲与惶恐不安的我最终选择了古筝,这件事情也算有了一个可观的收场。多少次端坐于琴凳前的无意回想,想来这本也是我母亲的一厢情愿,希望我能够成为她偶像那样的钢琴家,但缘分便是如此阴差阳错,不会随执念一往情深。
许多事情求而不得,一如遇上李亿的鱼幼微,心怀“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人”之志的她如何能做好李亿才貌双全的爱妾,自然是不为夫人所容,一封封《寄子安》石沉大海,换得无病自炙的凄楚。
最终醒悟“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她,选择了为自己而活,于是,《唐才子传》留下了她惊艳绝伦的一笔,而后世的对她提及也不再是附庸他人的妾,反倒给李亿打上了“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丈夫”的标签。
不要成为自己成为不了的人。既然生而为人,不用刻意邯郸学步,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恣肆汪洋。
咸通七年,亿遣隶咸宜观披戴。后改名鱼玄机。
贰·鮮克有終
“你长大了千万不能成为你外婆那样的人。”
这是我母亲在我幼时,每次对我一番疾声厉色后,往往最终会归于心平气和的一句话。
或许在我母亲眼中,我外婆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我外婆的母亲去世早,没有人教会她应当如何有所作为,她没有上过学,一直到成年接受包办婚姻与外公相识结婚生子,她都只是在做别人眼中常人应该做的事。然后她便对其他事情一概不知、一概不问了。
母亲的记忆中,外公外婆常常吵架,动辄甩门而去,留下几个尚不知事的孩子在家中忍饥挨饿。日子长了,也不难理解作为孩子对这样的母亲的怨怼,也或许是从那时起,母亲的做事标准便是参考外婆,不能像外婆那样不修边幅、不能像外婆那样轻信骗子、不能像外婆那样轻易音信全无、不能像外婆那样突然外出不归……我的外婆,作为我母亲童年记忆中一个扁平的符号形象,象征了母亲最不想成为的人。
不要成为自己不愿成为的人。
这是我从我的家庭,也是从我“鲤鱼跳农门”的父母身上接受的最多的教育观点,虽然有些狭隘与偏激,但却暗藏了一颗最简单直观地积极向上的心。当自己无所适从时,对人对镜,“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已是最为朴实的哲理。
靡不有初,如若仲永也能识得这般浅显的道理,想必也断然不会“泯然众人矣”。呜呼哀哉。
叁·雖疾無聲
渭水之滨,无香饵之食离水三尺的一竿直钩,等到了愿者上钩的周文王;荒山野地,一曲高山流水促成伯牙子期之交;巴黎花神咖啡馆的两把椅子,永远留给波伏娃与萨特。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生命是一場巨大的遇合,相遇总能碰撞出一段难忘佳话。不仅仅是人与人,更有人与事。
细数三坟五典,我们从不缺少因相遇而留下的故事。
陆羽遇见茶,从一个得卦词“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而得名的弃婴,到一个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创造出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的茶圣,他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
李白遇见酒,便成为了杜甫笔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中仙,更成为了余光中先生所苦苦寻觅的一个“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背影。
嵇康遇见广陵散,听得了琴曲背后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修得了与技艺并重的情义,后嵇康与广陵散之名,名动天下。嵇康之死,恸者何止三千,广陵止息,而其精神延续至今。
他们的相遇是刻骨铭心的。因为他们一旦相遇,便为了成就碰撞后这一场盛大的烟火燃尽了一生。
而我还在渭水垂钓,还在荒野抚琴,还在花神咖啡馆温一卷等待的书。
多想遇见一个人,也多想如萧伯纳所言,醉心于自己的爱好,当一个幸福的人。
一期一会,世当珍惜。
零·瞳孔視界
“所谓‘视界’,并非眼球‘眼球捕捉到的影像’,而是‘大脑所理解的影像’。”
“从高处看到的风景,让你联想到什么?。”
“从高处俯视的风景相当壮观,就连平淡无奇的景色也会觉得非常美丽。可是,过于广阔的视界,却会变成与世界间的隔阂。”
这是一名日本语言治疗师的话,简而言之,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我们的内心便会倒映什么。看不清自己,但我们至少还能够看见我们自身以外的一切。
不要成为自己成为不了的人。
不要成为自己不愿成为的人。
最后,再遇见一个人。
若不知何为正确,何为所见,那么除去所有的假象,闭上眼,那就是真实。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多数人记忆里,小学一年级第一堂语文课,便是从这一首诗开始。
然而我的印象却有所不同。
我至今都记得第一堂语文课,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你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或许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要求把答案写在纸上上交的这堂课,能够被记住的无疑是,向同桌的大声夸耀、偷看得来前后桌的答案,抑或是和好朋友的互相交换。以至于没人把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放在心上。
“你们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小孩子哪里懂什么能够,只是看到什么就会有学有样的做什么罢了。纸上的答案万变不离“科学家”“宇航员”“总统”之类重于泰山的理想,如今已就读大学后再想来,从“想”的理想到“能够”的现实,我们欠缺的不仅仅是心灵鸡汤里的一份喜之郎果冻,更多欠缺的是,对自我的把控与定位。语文老师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想说,想一想那些我们所成为不了的人。
我们时常为了成为“某种人”不懈努力着,反而忘记了我们自身已然是独立的一个人。幼时我曾求学于钢琴,第一次与老师见面,老师便冷淡地给我下了定论“你手指太短,没可能学钢琴,换一样吧。”
而后,忿忿不平的母亲与惶恐不安的我最终选择了古筝,这件事情也算有了一个可观的收场。多少次端坐于琴凳前的无意回想,想来这本也是我母亲的一厢情愿,希望我能够成为她偶像那样的钢琴家,但缘分便是如此阴差阳错,不会随执念一往情深。
许多事情求而不得,一如遇上李亿的鱼幼微,心怀“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人”之志的她如何能做好李亿才貌双全的爱妾,自然是不为夫人所容,一封封《寄子安》石沉大海,换得无病自炙的凄楚。
最终醒悟“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她,选择了为自己而活,于是,《唐才子传》留下了她惊艳绝伦的一笔,而后世的对她提及也不再是附庸他人的妾,反倒给李亿打上了“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丈夫”的标签。
不要成为自己成为不了的人。既然生而为人,不用刻意邯郸学步,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恣肆汪洋。
咸通七年,亿遣隶咸宜观披戴。后改名鱼玄机。
贰·鮮克有終
“你长大了千万不能成为你外婆那样的人。”
这是我母亲在我幼时,每次对我一番疾声厉色后,往往最终会归于心平气和的一句话。
或许在我母亲眼中,我外婆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我外婆的母亲去世早,没有人教会她应当如何有所作为,她没有上过学,一直到成年接受包办婚姻与外公相识结婚生子,她都只是在做别人眼中常人应该做的事。然后她便对其他事情一概不知、一概不问了。
母亲的记忆中,外公外婆常常吵架,动辄甩门而去,留下几个尚不知事的孩子在家中忍饥挨饿。日子长了,也不难理解作为孩子对这样的母亲的怨怼,也或许是从那时起,母亲的做事标准便是参考外婆,不能像外婆那样不修边幅、不能像外婆那样轻信骗子、不能像外婆那样轻易音信全无、不能像外婆那样突然外出不归……我的外婆,作为我母亲童年记忆中一个扁平的符号形象,象征了母亲最不想成为的人。
不要成为自己不愿成为的人。
这是我从我的家庭,也是从我“鲤鱼跳农门”的父母身上接受的最多的教育观点,虽然有些狭隘与偏激,但却暗藏了一颗最简单直观地积极向上的心。当自己无所适从时,对人对镜,“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已是最为朴实的哲理。
靡不有初,如若仲永也能识得这般浅显的道理,想必也断然不会“泯然众人矣”。呜呼哀哉。
叁·雖疾無聲
渭水之滨,无香饵之食离水三尺的一竿直钩,等到了愿者上钩的周文王;荒山野地,一曲高山流水促成伯牙子期之交;巴黎花神咖啡馆的两把椅子,永远留给波伏娃与萨特。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生命是一場巨大的遇合,相遇总能碰撞出一段难忘佳话。不仅仅是人与人,更有人与事。
细数三坟五典,我们从不缺少因相遇而留下的故事。
陆羽遇见茶,从一个得卦词“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而得名的弃婴,到一个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创造出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的茶圣,他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
李白遇见酒,便成为了杜甫笔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中仙,更成为了余光中先生所苦苦寻觅的一个“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背影。
嵇康遇见广陵散,听得了琴曲背后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修得了与技艺并重的情义,后嵇康与广陵散之名,名动天下。嵇康之死,恸者何止三千,广陵止息,而其精神延续至今。
他们的相遇是刻骨铭心的。因为他们一旦相遇,便为了成就碰撞后这一场盛大的烟火燃尽了一生。
而我还在渭水垂钓,还在荒野抚琴,还在花神咖啡馆温一卷等待的书。
多想遇见一个人,也多想如萧伯纳所言,醉心于自己的爱好,当一个幸福的人。
一期一会,世当珍惜。
零·瞳孔視界
“所谓‘视界’,并非眼球‘眼球捕捉到的影像’,而是‘大脑所理解的影像’。”
“从高处看到的风景,让你联想到什么?。”
“从高处俯视的风景相当壮观,就连平淡无奇的景色也会觉得非常美丽。可是,过于广阔的视界,却会变成与世界间的隔阂。”
这是一名日本语言治疗师的话,简而言之,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我们的内心便会倒映什么。看不清自己,但我们至少还能够看见我们自身以外的一切。
不要成为自己成为不了的人。
不要成为自己不愿成为的人。
最后,再遇见一个人。
若不知何为正确,何为所见,那么除去所有的假象,闭上眼,那就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