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鉴赏例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ai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许多名家经典篇目。小说的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十分重要内容。下面,本文将以鲁迅先生的名作《药》为例,浅略谈谈如何运用“四步法”,把握文体特征,引导学生鉴赏短篇小说。
  
  一、读前知背景
  
  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在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让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故事发生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民情风俗、人际关系等构成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离学生生活实际久远、较为复杂的社会背景,更应指导学生了解,否则无法读懂作品。
  如鉴赏小说《药》,就必须认识辛亥革命失败之原因及其后中国社会状况,了解作者家庭变故、求学经历和思想轨迹,乃至了解作者父亲病逝原因与小说中小栓病情的相似关系、“鉴湖女侠”秋瑾的故事等等,这些对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它是鉴赏作品登堂入室的钥匙。当然,认识背景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程度灵活处理,适当点拨,以调动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切忌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至于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如《药》开头,结尾部分都有精彩的笔墨,可在精读环节中结合人物形象分析重点理解。
  
  二、初读理情节
  
  鉴赏小说的第二步是理清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艺术世界,理解和认识人物性格、命运,与作者逐步产生艺术共鸣的过程。抓住了情节结构线索,就能把握住人物性格的生成过程。只有单一线索的作品,学生不难理清;而相对复杂的有“双线”的小说,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如《药》就有明暗兩条情节线索:明写华家的故事一一老栓买药(入血馒头)给儿子治病;暗写夏家的故事一一夏瑜因革命而流血牺牲。明暗双线交叉发展,构成完美的结构形式。这样,它们互相映衬、对比揭示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辛亥革命的失败结局表明,革命要成功,必须发动广大人民。教学处理时,可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别讲述毕家的故事、夏家的故事,再辅以板书,找出两条线索的交汇点(刑场、坟场),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清的脉络、把握情节了。
  
  三、精读析人物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情节和环境均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知晓背景、把握情节的基础上,便可进入鉴赏的第三步、也是主要环节——分析人物形象上来。短篇小说人物形象集中而鲜明,生动而立体。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应着重分析小说刻画人物使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文本中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部分的精读细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迅先生是写人的大师,《药》中写人的精彩句段随处可见。如对康大叔的描绘:“浑身黑色”的衣着,“散着纽扣”的打扮,“满脸横肉”的面容,“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抓过洋钱”的动作,把一个凶暴、专横、贪婪的刽子手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分析康大叔就应主要从其外貌、动作上入手。反之,华老栓在拿人血馒头时踌躇的神情,“不敢去接”的窘态,在众茶客前小心谨慎的举止,活现出他的胆小怯懦和善良。分析华老栓应主要从神态、心理方面进行。之后,还可将这两个人物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形象的社会角色和典型意义。
  
  四、研读质疑问
  
  引导学生认识了作品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把握了小说的情节、分析了小说的人物形象之后,基本完成了对小说主要内容的鉴赏。最后还要指导学生研读作品,自主探究,质疑问难。限于篇幅,短篇小说对人物命运及性格的描写刻画往往留有较多的空白,在鉴赏时,还需要学生主动调动和运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储备来补充、丰富作品的艺术留白,以获得最大的鉴赏价值。
  《药》就有质疑探究的极好素材:最后所写的夏瑜坟上的花环到底从何而来,整个坟地为什么充满鬼气等。让学生讨论探寻作者这样结束小说和这样的场景描写的用意,对加深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柳其林,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其他文献
《读书》二○○七年第九期封二《远去的背影》在介绍清末民初教育家李瑞清时,说“他当过江苏布政使,是一省的行政长官,套今天的说法是正部级”。这样讲,似乎不甚准确。  说布政使是一省的行政长官,大致符合明朝的情况。明初沿袭元制(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后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仍称为“省”,长官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总督巡抚都是临时差使,因事而设,事已旋罢,不算正式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