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瑞替普酶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冠脉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胸痛未缓解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率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瑞替普酶;尿激酶;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71-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和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的关键。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重建血流手段之一,治疗时机越早效果越好[1]。我院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入院时均有超过30min的持续胸痛,含服硝酸甘油疼痛未缓解。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T段抬高,血压监测在160/90mmHg以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入院,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实验组(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对照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73±9.12)岁;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88±8.9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0×106U/次静脉注射,注射时间控制在2min以上,30min后再重复注射1次。溶栓治疗同时给予75U/kg肝素静脉注射,溶栓治疗后继续给予肝素持续静脉滴注48h,维持ACT与正常水平的1.5~2倍。48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隔12h 1次,连续3d;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1.5×106U尿激酶加入100ml 5%葡萄糖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30min。溶栓治疗后4h检查ACT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的1.5~2倍后给予肝素持续静脉滴注48h。48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隔12h1次,连续3d。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即可给予300mg阿司匹林嚼服,5~7d后改为100mg/d口服。两组患者均密切监控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等变化,根据患者病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ACEI以及抗心律失常治疗,对症处理合并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冠脉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包括胸痛未缓解、出血、过敏反应等)发生情况。
冠脉再通判断标准:①治疗后心电图抬高ST-T段在2h内回降超过50%;②治疗后胸痛在2h内基本消失;③治疗后2h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治疗后血清CK-MB峰值提早出现,且出现时间在发病14h内。出现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判断为冠脉再通,但②、③单独组合不能判断为再通。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 SPSS18.0 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冠脉再通率90.91%(40/44),对照组69.44%(25/36);不良反应实验组胸痛未缓解9例(20.45%),出血1例(2.27%);对照组胸痛未缓解9例(25.00%),出血1例(2.78%)。实验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胸痛未缓解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未发现明显异常。
3 讨论
临床上一般采取急诊PCI和静脉溶栓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梗死血管,而急诊PCI由于对医师操作技术和医院医疗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基层医院普及程度较差。静脉溶栓治疗以其操作简单、方便,疗效确定、安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3]。本研究中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为90.91%,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患者均未发生过敏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常。由此,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率较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涛.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07):1212-1213.
[2] 桑红斌, 刘连友, 张凯.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10):15-16.
[3] 孙喜平.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 当代医学, 2013, 19(08):48-49.
关键词:瑞替普酶;尿激酶;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71-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和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的关键。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重建血流手段之一,治疗时机越早效果越好[1]。我院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入院时均有超过30min的持续胸痛,含服硝酸甘油疼痛未缓解。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T段抬高,血压监测在160/90mmHg以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入院,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实验组(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对照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73±9.12)岁;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88±8.9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0×106U/次静脉注射,注射时间控制在2min以上,30min后再重复注射1次。溶栓治疗同时给予75U/kg肝素静脉注射,溶栓治疗后继续给予肝素持续静脉滴注48h,维持ACT与正常水平的1.5~2倍。48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隔12h 1次,连续3d;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1.5×106U尿激酶加入100ml 5%葡萄糖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30min。溶栓治疗后4h检查ACT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的1.5~2倍后给予肝素持续静脉滴注48h。48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隔12h1次,连续3d。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即可给予300mg阿司匹林嚼服,5~7d后改为100mg/d口服。两组患者均密切监控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等变化,根据患者病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ACEI以及抗心律失常治疗,对症处理合并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冠脉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包括胸痛未缓解、出血、过敏反应等)发生情况。
冠脉再通判断标准:①治疗后心电图抬高ST-T段在2h内回降超过50%;②治疗后胸痛在2h内基本消失;③治疗后2h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治疗后血清CK-MB峰值提早出现,且出现时间在发病14h内。出现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判断为冠脉再通,但②、③单独组合不能判断为再通。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 SPSS18.0 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冠脉再通率90.91%(40/44),对照组69.44%(25/36);不良反应实验组胸痛未缓解9例(20.45%),出血1例(2.27%);对照组胸痛未缓解9例(25.00%),出血1例(2.78%)。实验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胸痛未缓解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未发现明显异常。
3 讨论
临床上一般采取急诊PCI和静脉溶栓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梗死血管,而急诊PCI由于对医师操作技术和医院医疗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基层医院普及程度较差。静脉溶栓治疗以其操作简单、方便,疗效确定、安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3]。本研究中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为90.91%,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患者均未发生过敏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常。由此,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率较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涛.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07):1212-1213.
[2] 桑红斌, 刘连友, 张凯.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10):15-16.
[3] 孙喜平.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 当代医学, 2013, 19(0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