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超声波法辅助提取‘凤丹’丹皮中的多糖,对超声波功率、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作为三个因素进行试验,以多糖得率为响应面指标,设计响应面对超声波法辅助提取‘凤丹’丹皮多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丹皮中的多糖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组合为:超声波功率为87.0W,提取温度为43.0℃,提取时间为22.0min。实际测得的丹皮中的多糖的得率为(15.40±0.10)mg·g-1。通过响应面实验与常规方法对比,超声波法对多糖提取有较好的辅助作用,能够提高多糖得率,为‘凤丹’丹皮的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本文采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硫酸”的湿法消解体系,优化了各种酸的用量和消解条件,以103Rh、185Re为内标元素,采用He碰撞模式消除多原子离子对待测元素的干扰,建立了土壤中15种稀土元素ICP-MS检测的湿法消解及分析方法。在优化条件下,不同类型国家土壤标准样品中15种稀土元素的检测结果的回收率为82.3%~113%,相对标准偏差为1.5%~8.7%,方法检出限0.001~0.015mg·kg-1,方法测定下限0.004~0.060mg·kg-1,此方法
研究利用离子印迹技术,以离子交换树脂为支撑体,Cu2+为模版离子,聚乙烯亚胺(PEI)为改性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成功制得Cu2+印迹树脂,并应用于水中Cu2+的吸附。在吸附溶液pH值为5.5,温度为25℃时,印迹树脂对Cu2+的吸附量达85.7mg·g-1,表现出对Cu2+较好的吸附性能。印迹树脂对Cu2+的吸附符合Lagergren准2级动力模型和
建立了一种高效、快速可直接测定茶叶中21种游离氨基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茶叶样品经粉碎、超声提取、离心净化、定容后,采用Capcell Pak C18柱(5μm,2.1×150mm)进行梯度洗脱分离,流动相为0.3%甲酸水溶液-乙腈,流速0.4mL·min-1。茶叶中21种游离氨基酸在7.2~335.5 ng·mL-1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 2≧0.996),检出限0.1~3.8 mg·kg-1,定
为深入研究针磷酸铁锂电化学性能,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破坏性,提出基于层析图像的磷酸铁锂电化学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前期准备的实验原料、试剂、仪器,制备了磷酸铁锂电极与其他材料电极的相同型号的电池,实验中对这两种类型的电池进行一定条件下的充放电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磷酸铁锂电池的可用容量最大值为4.3Ah,存储过程中容量消耗慢;分析两种电池充放电后的纵向层析图得出结论,磷酸铁锂材料在电池电极中能够使电池中密度物质分布均匀,保证电池的容量不发生衰减。且在实验过程中,电化学性能分析所需时间短,不具有破坏性,为后续的研究提
硒化铋(Bi
2Se
3)作为一种重要的拓扑绝缘体,具有高辐射增强效应和近红外光区强吸收效应,在生物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简单溶液法,以无毒、安全、生物相容性好的抗坏血酸(Vc)作为还原剂合成Bi
2Se
3纳米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对材料进行了晶型结构与形貌等表征,同时研究了材料的光热转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Vc为还原剂制备的Bi
2Se
3
在活性炭上负载银离子,制备具有抗菌性能的吸附材料载银活性炭。首先,优选了分散剂的种类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得出PVP:银离子最佳质量比为1:1;其次,探讨了在不同碳化温度下改性活性炭载银量,未经碳化处理时载银量为17.09%,碳化温度为500℃时,载银量为18.24%;碳化温度800℃时,载银量增加到18.61%;最后,对材料进行了表征,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了材料改性前后表面基团的变化情况,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载银材料表面形貌,采用X射线能谱仪分析了材料的元素构成,利用XRD确定材料的物相和
海洋热浪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发生的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海洋热浪的发生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频发,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逐日海表温度观测资料对2019年中国近海海洋热浪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在中国近海海南岛周边海域、长江口附近海域、渤海海域和江苏外海海域海洋热浪高发,频次为7~12次;北部湾附近海域海洋热浪发生时间最长,超过150 d。在此基础上,以北部湾海域2−4月经历的一次持续时间长达数月的海洋热浪事件为例,分析了事件期间对应的气温场、
本文利用各种卤代的靛红为底物,与氨基硫脲在水-二氧六环(V/V,5∶1)混合溶剂为反应介质,K2CO3为碱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有效合成了一系列卤素官能团化的[1,2,4]三嗪并[5,6-b]吲哚-3-硫醇类化合物。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均已通过谱图(1H-NMR、13C-NMR和MS)数据和元素分析得以确认。
涨落潮不对称是河口滨海区流场的重要特征,在泥沙输运和地貌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实测水深地形、沉积物粒度、水文泥沙观测等资料,分析了黄河口滨海区的冲淤变化、泥沙输运和沉积物特征。同时,本文利用Delft 3D模型模拟了黄河口滨海区的流场,并计算了不同条件下涨落潮流速的不对称分布,结合上述分析,探讨了黄河口滨海区冲淤演变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现行黄河口至莱州湾滨海区相间分布多个淤积和侵蚀中心;黄河口滨海区存在显著的涨落潮流速不对称现象,现行河口外为涨潮优势流分布区,并呈舌状向南部莱州湾方向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