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误读与回归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zhengh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在场的对话活动,对话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在民主、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等多种体验方式在师生共享的时空中创生知识、情感共鸣、审美感染、提升人格的教学形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师生关系,布伯认为:“‘你’与我相遇,我步入‘你’的直接关系里”,“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1]教师是对话的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与建构者。
  
  课堂师生对话的误读
  
  师生对话就是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理解。“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师生间的对话以知识、精神、经验、体验等作为共享的资源,于对话中理解和感悟彼此人格魅力和知识内涵,在交流中感悟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进而启迪智慧,提升精神品质,完善人格。唯此,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的教育目标才能趋向现实。
  “对话”一词在教学中具有丰富内涵,如果没有正确把握其内涵,就会出现误读。当前的对话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话理解表面化,把对话教学流变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其表现形式是简单的师生问答,局限于知识点,狭隘的语言形式的对话。并且做秀成分浓厚,属于为“对话”而“对话”,这与灌输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第二,对话的教学过程形式化。“交往的重要展开和灵魂的对话”[3],是师生双方敞开胸襟,彼此接纳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在的时空过程,师生在同一个时空对话,相互理解、沟通、融合,共同经历教育事件,以不同的人生视角、各异的意义视界相聚,共同创造着生命价值。但在教学实践中,对话却失去了其丰富性。教师忙于“对话过程”,忽视了学生情感、个性、品性在对话中的发展价值,束缚了对话的生成性、创造性,致使对话教学对于学生智力开发、情感培育、人格提升的重要作用成为妄谈。
  对话是师生交流的主要表现方式。人与人的交往是对话性的,人存在的世界就是一个对话的世界。对话意味着各种彼此观点之间的充分碰撞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双方抛弃原先的僵硬对立,走向某种综合,消除话语霸权,并溶解权威。师生于教学文本的平等互动对话中达成意义理解的共同体,由此,师生双方才有可能沉浸在对话场域中,相互呼应,激发灵感,迈向更高层次的交流,产生精神愉悦,进而在生成性的理解中实现精神生长和生命意义的建构。
  
  课堂师生对话的本真
  
  1.师生间的知识对话
  知识对话依然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对话教学不能演变成教师的一种“独白”,一种“自说自答”,更不能变成一种“话语霸权”。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不是复述、灌输,而是一种创生的过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知识的生成,人类优秀文化是以“文本”为载体的,文本需经过解读、创生才能为我们传承和发扬。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依然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功能。知识的对话是形成技能、培育情感、态度养成、个性发展的基础,实际上它们之间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知识不是死板的空洞符号,而是具有丰富意义的精神载体。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教学智慧于师生对话中将知识由“死”变“活”,变知识传授为知识创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以原先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接纳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主动生成新意义的过程。教师就是师生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对话是生成性、创造性的,而非孤立、静止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4]
  2.师生间的情感对话
  师生间的知识对话是最基本的对话方式,但是师生的情感对话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是师生知识对话的有力保障。情感对话贯穿师生对话的始终,师生对话有赖于情感对话的持续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对话是有效教学的载体,师生交流中双方的情感投入与教学效果存在着极大的相关度。单向、浅表的师生对话不会促进学生思维质的飞跃,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法完成学生的精神提升与人格完善。追其原因,对话中情感淡漠是师生对话受阻的主要根源。师生情感的交流不仅关系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尤为重要。没有情感投入的师生对话只是枯燥、沉闷、缺少生命活力一个传递通道,而不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平台。它只是单调的知识碰撞,但却缺少丰富的体验交融,无法迸发智慧火花。师生对话中的情感体验极易产生移情体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真正使课堂成为“共享”的课堂。
  3.师生间的审美对话
  和谐的师生对话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其间充盈着生命间的对话、体验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无疑这就是一幅最美的教学画景。正是每个人的不同意义视界才赋予了师生对话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而不是划一的、枯燥的、压抑的生命体验,师生共同在对话中创造着美、欣赏着美。在审美对话中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而教师可在这种美的体验中汲取审美的精华来丰富教学智慧,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由教学智慧推动着对话的深入。师生交流中,不同的主体以其不同的生命体验在交流中共聚、相遇、交互融会,追求着并享受着美。此种美感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愿学”“会学”转化为“爱学”“乐学”充分体现了对话的创生性。
  4.师生间的品性对话
  品性的对话是师生对话最高追求。通过师生间的品性对话,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感受品性的熏陶与感化。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拓展自身教学对话空间,从而才能从容地在师生讲演共享的时空中向学生诠释真、善、美的内涵。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不过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淀与抽象概括。当下的师生对话中,我们过多地关注科学世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世界,造成师生情感对话的缺失与心理世界的荒芜,直接导致品行的教化缺少坚实的根基。师生对话需要师生的互动交往,而不是单一灌输的知识对话。“由于脱离了个人的自主的德行追求和背离了生活,生活实践失去了对美德的追求的内在动力,道德教育和德行品质的自我教化是不可能的,道德原则的‘教’与‘学’仅仅成了虚饰。”[5]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主动接受品性的教化。教师要善于设置教学情境,力求在课堂对话中展现生活内容,做到教学与生活的统一、教学与育人的统一,引导学生向往美德,追求品性。
  师生的对话实质就是师生交往,在交往中实现意义的建构、情感的培育、态度的养成、人格的塑造。没有充分、有效的对话就很难真正实现以上目标。师生间的对话是师生生命交流的重要历程,知识、思维、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等都要在对话中得到实现,师生在共享的空间中交汇融合,师生在这种共历中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从而促进师生间的智慧交流,进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培育丰富情感,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注释:
  [1][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9.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3]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7.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版:23.
  [5]金生鈜.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46.
  (作者单位:1.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 2.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定向钻穿越技术作为管道无沟铺设的一种方法早在70年代就已在北美洲开始应用了,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其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①人们对环境及其潜在责任义务的认识不断提高;②人们
背景资料:在2010年J.D.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调研(CSI)报告中,上海通用雪佛兰获得了售后满意度第一名的佳绩;而在另一项“2010年中国市场售后服务满意度指
向来对驾驶席情有独钟的我,此次试驾却毫不犹豫地坐进了中排。ALPHARD埃尔法采用“史上最强”的中排座椅,犹如乘坐飞机头等舱般舒适。被誉为“明星保姆车”ALPHARD的名字来源
企业掌握先进的柴油发动机技术和石化产业配合提高高质量柴油的供应量,是柴油车能否取得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 Enterprises to master advanced diesel engine technology and
患男,7岁。右上腹持续性疼痛、腹胀、纳差2月,加剧10d、检查:消瘦、精神萎糜,巩膜黄染,额部及颈部见2颗蜘蛛痣,肝掌明显。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心率108次/min,律齐,无
秒杀行动很有可能让消费者觉得长城的酷熊是一种非常廉价甚至品质堪忧的汽车。秒杀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却可能损害了它的美誉度要想让女人产生购物兴趣,要么极贵,比如奢侈品
1严寒对车辆安全运行的不利影响1.1发动机启动困难首先,在严寒低温条件下,发动机曲轴的转动阻力明显增大。这是因为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油底壳内润 1 cold adverse impact o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方法,该方法能模拟层状介质中井中产生的声波和弹性波的传播。该方法是用稀疏波数法计算的格林函数的边界元素技术来系统阐述的。特定的假设前提是钻孔是
几乎所有的光杆断裂都是由于疲劳破坏造成的。光杆疲劳破坏的特点是在光杆高应力点出现裂纹,在腺支载荷作用下,裂纹反复开、合,沿应为轴线垂直平面方向生长,直至剩余材料不足以支
我们自 1974年 5月~1992年 12月治疗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00例。现将其诊疗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221例,女79例,年龄≤2岁3例,~5岁 62例,~8岁 9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