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在场的对话活动,对话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在民主、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等多种体验方式在师生共享的时空中创生知识、情感共鸣、审美感染、提升人格的教学形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师生关系,布伯认为:“‘你’与我相遇,我步入‘你’的直接关系里”,“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1]教师是对话的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与建构者。
课堂师生对话的误读
师生对话就是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理解。“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师生间的对话以知识、精神、经验、体验等作为共享的资源,于对话中理解和感悟彼此人格魅力和知识内涵,在交流中感悟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进而启迪智慧,提升精神品质,完善人格。唯此,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的教育目标才能趋向现实。
“对话”一词在教学中具有丰富内涵,如果没有正确把握其内涵,就会出现误读。当前的对话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话理解表面化,把对话教学流变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其表现形式是简单的师生问答,局限于知识点,狭隘的语言形式的对话。并且做秀成分浓厚,属于为“对话”而“对话”,这与灌输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第二,对话的教学过程形式化。“交往的重要展开和灵魂的对话”[3],是师生双方敞开胸襟,彼此接纳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在的时空过程,师生在同一个时空对话,相互理解、沟通、融合,共同经历教育事件,以不同的人生视角、各异的意义视界相聚,共同创造着生命价值。但在教学实践中,对话却失去了其丰富性。教师忙于“对话过程”,忽视了学生情感、个性、品性在对话中的发展价值,束缚了对话的生成性、创造性,致使对话教学对于学生智力开发、情感培育、人格提升的重要作用成为妄谈。
对话是师生交流的主要表现方式。人与人的交往是对话性的,人存在的世界就是一个对话的世界。对话意味着各种彼此观点之间的充分碰撞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双方抛弃原先的僵硬对立,走向某种综合,消除话语霸权,并溶解权威。师生于教学文本的平等互动对话中达成意义理解的共同体,由此,师生双方才有可能沉浸在对话场域中,相互呼应,激发灵感,迈向更高层次的交流,产生精神愉悦,进而在生成性的理解中实现精神生长和生命意义的建构。
课堂师生对话的本真
1.师生间的知识对话
知识对话依然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对话教学不能演变成教师的一种“独白”,一种“自说自答”,更不能变成一种“话语霸权”。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不是复述、灌输,而是一种创生的过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知识的生成,人类优秀文化是以“文本”为载体的,文本需经过解读、创生才能为我们传承和发扬。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依然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功能。知识的对话是形成技能、培育情感、态度养成、个性发展的基础,实际上它们之间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知识不是死板的空洞符号,而是具有丰富意义的精神载体。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教学智慧于师生对话中将知识由“死”变“活”,变知识传授为知识创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以原先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接纳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主动生成新意义的过程。教师就是师生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对话是生成性、创造性的,而非孤立、静止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4]
2.师生间的情感对话
师生间的知识对话是最基本的对话方式,但是师生的情感对话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是师生知识对话的有力保障。情感对话贯穿师生对话的始终,师生对话有赖于情感对话的持续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对话是有效教学的载体,师生交流中双方的情感投入与教学效果存在着极大的相关度。单向、浅表的师生对话不会促进学生思维质的飞跃,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法完成学生的精神提升与人格完善。追其原因,对话中情感淡漠是师生对话受阻的主要根源。师生情感的交流不仅关系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尤为重要。没有情感投入的师生对话只是枯燥、沉闷、缺少生命活力一个传递通道,而不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平台。它只是单调的知识碰撞,但却缺少丰富的体验交融,无法迸发智慧火花。师生对话中的情感体验极易产生移情体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真正使课堂成为“共享”的课堂。
3.师生间的审美对话
和谐的师生对话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其间充盈着生命间的对话、体验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无疑这就是一幅最美的教学画景。正是每个人的不同意义视界才赋予了师生对话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而不是划一的、枯燥的、压抑的生命体验,师生共同在对话中创造着美、欣赏着美。在审美对话中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而教师可在这种美的体验中汲取审美的精华来丰富教学智慧,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由教学智慧推动着对话的深入。师生交流中,不同的主体以其不同的生命体验在交流中共聚、相遇、交互融会,追求着并享受着美。此种美感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愿学”“会学”转化为“爱学”“乐学”充分体现了对话的创生性。
4.师生间的品性对话
品性的对话是师生对话最高追求。通过师生间的品性对话,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感受品性的熏陶与感化。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拓展自身教学对话空间,从而才能从容地在师生讲演共享的时空中向学生诠释真、善、美的内涵。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不过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淀与抽象概括。当下的师生对话中,我们过多地关注科学世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世界,造成师生情感对话的缺失与心理世界的荒芜,直接导致品行的教化缺少坚实的根基。师生对话需要师生的互动交往,而不是单一灌输的知识对话。“由于脱离了个人的自主的德行追求和背离了生活,生活实践失去了对美德的追求的内在动力,道德教育和德行品质的自我教化是不可能的,道德原则的‘教’与‘学’仅仅成了虚饰。”[5]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主动接受品性的教化。教师要善于设置教学情境,力求在课堂对话中展现生活内容,做到教学与生活的统一、教学与育人的统一,引导学生向往美德,追求品性。
师生的对话实质就是师生交往,在交往中实现意义的建构、情感的培育、态度的养成、人格的塑造。没有充分、有效的对话就很难真正实现以上目标。师生间的对话是师生生命交流的重要历程,知识、思维、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等都要在对话中得到实现,师生在共享的空间中交汇融合,师生在这种共历中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从而促进师生间的智慧交流,进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培育丰富情感,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注释:
[1][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9.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3]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7.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版:23.
[5]金生鈜.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46.
(作者单位:1.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 2.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课堂师生对话的误读
师生对话就是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理解。“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师生间的对话以知识、精神、经验、体验等作为共享的资源,于对话中理解和感悟彼此人格魅力和知识内涵,在交流中感悟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进而启迪智慧,提升精神品质,完善人格。唯此,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的教育目标才能趋向现实。
“对话”一词在教学中具有丰富内涵,如果没有正确把握其内涵,就会出现误读。当前的对话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话理解表面化,把对话教学流变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其表现形式是简单的师生问答,局限于知识点,狭隘的语言形式的对话。并且做秀成分浓厚,属于为“对话”而“对话”,这与灌输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第二,对话的教学过程形式化。“交往的重要展开和灵魂的对话”[3],是师生双方敞开胸襟,彼此接纳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在的时空过程,师生在同一个时空对话,相互理解、沟通、融合,共同经历教育事件,以不同的人生视角、各异的意义视界相聚,共同创造着生命价值。但在教学实践中,对话却失去了其丰富性。教师忙于“对话过程”,忽视了学生情感、个性、品性在对话中的发展价值,束缚了对话的生成性、创造性,致使对话教学对于学生智力开发、情感培育、人格提升的重要作用成为妄谈。
对话是师生交流的主要表现方式。人与人的交往是对话性的,人存在的世界就是一个对话的世界。对话意味着各种彼此观点之间的充分碰撞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双方抛弃原先的僵硬对立,走向某种综合,消除话语霸权,并溶解权威。师生于教学文本的平等互动对话中达成意义理解的共同体,由此,师生双方才有可能沉浸在对话场域中,相互呼应,激发灵感,迈向更高层次的交流,产生精神愉悦,进而在生成性的理解中实现精神生长和生命意义的建构。
课堂师生对话的本真
1.师生间的知识对话
知识对话依然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对话教学不能演变成教师的一种“独白”,一种“自说自答”,更不能变成一种“话语霸权”。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不是复述、灌输,而是一种创生的过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知识的生成,人类优秀文化是以“文本”为载体的,文本需经过解读、创生才能为我们传承和发扬。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依然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功能。知识的对话是形成技能、培育情感、态度养成、个性发展的基础,实际上它们之间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知识不是死板的空洞符号,而是具有丰富意义的精神载体。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教学智慧于师生对话中将知识由“死”变“活”,变知识传授为知识创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以原先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接纳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主动生成新意义的过程。教师就是师生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对话是生成性、创造性的,而非孤立、静止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4]
2.师生间的情感对话
师生间的知识对话是最基本的对话方式,但是师生的情感对话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是师生知识对话的有力保障。情感对话贯穿师生对话的始终,师生对话有赖于情感对话的持续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对话是有效教学的载体,师生交流中双方的情感投入与教学效果存在着极大的相关度。单向、浅表的师生对话不会促进学生思维质的飞跃,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法完成学生的精神提升与人格完善。追其原因,对话中情感淡漠是师生对话受阻的主要根源。师生情感的交流不仅关系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尤为重要。没有情感投入的师生对话只是枯燥、沉闷、缺少生命活力一个传递通道,而不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平台。它只是单调的知识碰撞,但却缺少丰富的体验交融,无法迸发智慧火花。师生对话中的情感体验极易产生移情体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真正使课堂成为“共享”的课堂。
3.师生间的审美对话
和谐的师生对话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其间充盈着生命间的对话、体验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无疑这就是一幅最美的教学画景。正是每个人的不同意义视界才赋予了师生对话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而不是划一的、枯燥的、压抑的生命体验,师生共同在对话中创造着美、欣赏着美。在审美对话中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而教师可在这种美的体验中汲取审美的精华来丰富教学智慧,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由教学智慧推动着对话的深入。师生交流中,不同的主体以其不同的生命体验在交流中共聚、相遇、交互融会,追求着并享受着美。此种美感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愿学”“会学”转化为“爱学”“乐学”充分体现了对话的创生性。
4.师生间的品性对话
品性的对话是师生对话最高追求。通过师生间的品性对话,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感受品性的熏陶与感化。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拓展自身教学对话空间,从而才能从容地在师生讲演共享的时空中向学生诠释真、善、美的内涵。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不过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淀与抽象概括。当下的师生对话中,我们过多地关注科学世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世界,造成师生情感对话的缺失与心理世界的荒芜,直接导致品行的教化缺少坚实的根基。师生对话需要师生的互动交往,而不是单一灌输的知识对话。“由于脱离了个人的自主的德行追求和背离了生活,生活实践失去了对美德的追求的内在动力,道德教育和德行品质的自我教化是不可能的,道德原则的‘教’与‘学’仅仅成了虚饰。”[5]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主动接受品性的教化。教师要善于设置教学情境,力求在课堂对话中展现生活内容,做到教学与生活的统一、教学与育人的统一,引导学生向往美德,追求品性。
师生的对话实质就是师生交往,在交往中实现意义的建构、情感的培育、态度的养成、人格的塑造。没有充分、有效的对话就很难真正实现以上目标。师生间的对话是师生生命交流的重要历程,知识、思维、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等都要在对话中得到实现,师生在共享的空间中交汇融合,师生在这种共历中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从而促进师生间的智慧交流,进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培育丰富情感,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注释:
[1][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9.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3]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7.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版:23.
[5]金生鈜.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46.
(作者单位:1.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 2.西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