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里书外
书里书外是两个世界么?这问题如迷雾般始终盘绕在我的心头。
书里,当我读到潘岳的《闲居赋》,我不禁为其“虽吾颜之云厚,犹内愧于宁蘧”的自嘲型幽默而捧腹,为一句“绿葵含露,白薤负霜”而神思飞扬,畅想自己的居所菡萏敷披,竹木蓊蔼,可书外,我又不敢相信才华如江的潘岳在历史上竟是奴颜屈膝、委顿于地,乃至对权贵“望尘而拜”!书中所述与现实所现竟是天壤之别。书里,我也曾以为安徒生必然一生美满幸福,才能妙笔生花,书写出那些如太阳般灿烂、如朝露般明澈的童话,可书外,他却一生坎坷、一生委屈,在儿时的痛苦中挣扎,在时代的黑暗中沉浮。文字的光明纯洁与个人的悲痛竟是成正比例。
书写高古名篇的人道德沦丧,绘制斑斓彩图的人黑白人生。我不禁时常困惑,甚至有时愤怒,仿佛文字欺骗了我的真情,苍白的铅字底下透着嘲讽的微笑。
然而,我在书外得到了真相拼图的一角。
沉浸在书中世界的人与现实之间常有龃龉,进而引申出隐秘的对抗。我在一些人身上验证了这个发现,他们的对抗常被世人用一个字概括——傻。
在我看来,苏子瞻是很有些傻气的,他的傻在于整日乐呵,像是没有烦恼,也不懂得勾心斗角,“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在黄州的生活无疑是艰苦的,曾经的年少才名满京都变成了醉汉推骂、渔樵不识,但他却自喜渐为人不知,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散发着古拙的光芒,光而不耀、真而无伪。而这心灵突围却是源于“魂飞汤火命如鸡”的仓皇无助。无独有偶,从古至今,文脉未曾断绝,那股傻气倒也处处似曾相识,内涵又愈加丰厚。沈从文不也是个傻气的人么?他的傻在于看一切愚昧、落后都能找到美的成分,一生追逐美,且至死不渝。在他看来,艺术是对抗死亡、延续生命的载体,艺术长青的本质在于表现生命之爱,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美的追求。《边城》虽是个悲剧故事,但并不给人奇崛的震撼或是沉痛的悲戚,悲剧被淡化,只有似雨似雾的阴湿与愁绪,若笼罩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先生充满了乡土情怀,固执地追求真善美。在一个原始民性与封建宗法关系交织的社会中,他不忍分析也不愿揭露人性的丑恶,更多地传达给读者的是善良、美好。而这股湘西吹来的清新的风,始于那间窄而霉小斋和被肆意嘲笑的文稿。
“傻”或许是一种洞彻、一种别样的反抗,正如摩罗诗力派的文化叛逆性,即使不能达到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之效,但也能有精神感染后世,绵延至于无已之功。毕竟在现实的风刀霜剑中腾移挪转,总也是难以防备,只有在书里,在如此温和灿烂、生气淋漓的字句里,才能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为自己诊断命脉,一疗伤处。
有点傻,有点憨,有点呆。不过是因为书里可以构建一个梦中的桃花源、幻想的乌托邦。如若有信风在书中世界吹拂,倒未必一定要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如若有桃花潭水在头脑想象中幽深,对上路边被爽性泼了剩菜残羹的绝望死水,似乎也能看出些许云霞珍珠的意味了。
可书中的一切只能是幻想么?书难道只是失意者暂时的避难所?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乃至是以卵击石否?
我想不然,书里是对书外长山阔海的投射,却也有移山改川的潜移默化之功。
就书的受众而言,文字能被更多的人看到,相对于口口相传或者图像传播,文字更能长久保存,而不至于面目全非,面对不同时代的读者,文本只是起源,是忠实的展现者,如何理解、如何抽丝剥茧看到文字背后的隐意,感受亘古不变的人格力量和时代品格,是书里世界给予读者的挑战与馈赠。
一旦得到这样的神谕吉光,书中人的经历即是我的前身,书中人的痛苦即是我的悲鸣,书中人的高蹈即是我的忘乎所以。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与幻想世界遂成了我任侠之气的萌源,萨福的巫性神秘,即成了我心中对古西方诡谲幽暗之感的滥觞,在黑夜里大雪纷飞的木心是对纯洁孤独的最好诠释,在伞下躲避潇潇冷雨的余光中是雨季屋檐的呢喃低语。老舍的一弯浅金月牙儿,一本《正红旗下》一世悲悯,钱钟书的一场爱情围城,一本《管锥编》窥天刺地。身居文人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我们体味着人生百态,既看到湖心亭看雪,举杯浮一大白的少年欢喜,又看到避迹山居后折鼎病琴的蝶庵长夜。贴近黑暗深渊的同时,亦有着灼灼白火照得前程万里,大鹏抟空之时又不忘土地生灵之苦衷。
试问,倘若头脑中有幻想,生命中有诗,心中有凝固的历史,眼中有天下的苍生,书外世界如何不会汇聚起一股荡涤尘土留清明的伟力?我当自与世界相遇,与世界相蚀,自不辱使命,与众生相聚。
书里书外哪有什么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不过是并蒂双生莲,光影相依恋。
书里是对抗,更是希望与等待。以身为薪,以书为堡垒,才是法力无边,进可攻,退可守。转烛山河间,荧光微尘里,书里书外到底也是河清海晏,同一个世界。
生活自在,我自如来
熊培云曾言:“山自在,水如来。”以示山水清音,各自坚守,两厢无碍,而我也想说:“生活自在,我自如来。”
天行有常,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生活与我自有沟壑纵横。它未必理会我的笑与哭。
外部世界的真实难道会因个人的爱恨而变化万端吗?谬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且不论个人主观能量的有限渺小,生活的影响因素是这样繁复纷杂,天时、地利,何能以人和一言以蔽之?
当我笑时,生活却可能冷眼旁观,甚至报我以痛。《扶桑》中的扶桑面对同族的冷眼嘲讽,异族的欺侮暴行,她只像大地,将风刀霜剑容纳消解,但生活什么也没留给她,鲜艳的红绸裙,旅居的小閣楼,逼仄的中国街,只在一场蓄意纵火中如梦幻消逝。《狗十三》中的李玩,《隐秘的角落》中的张东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哪个不曾开朗厚道、善良、真挚?只是生活无常无情无感,河中暗礁激流,猝不及防,也防不胜防。
当我哭时,生活或许欢欣鼓舞,歌声嘹亮。正如《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男主人公丧失了生活的念头,邻居们却一次次“巧合”般破坏他的自杀,拯救这个脾气暴躁的男人,触摸他内心的柔软净土。
实际上,承认生活的本来面目,非但不是刘再复笔下人鬼之间的阴人,仇视生活激情,反而是历经劫波、热血未凉的英雄主义,悦纳自我,坦然豁达。
生活自在,我自岿然不动。生活就那样儿,不偏不倚仗,而我却可为自己诊断命脉,生长于自己的桃源深处,已识生活冷,犹怜细微情。如汪老看透生活后的潇洒不羁,既有“西南联大的女学生都穷而且馋”的嬉笑调侃,又有“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昏黄暖晕,还有“黄油饼是甜,混着的眼泪是咸”的四方食事。酣畅淋漓地生活,忘乎所以地高蹈。
生活,是拳是抚,是讥是歌,是剑是箫,又如何?难道要我俯首系颈,甘作伥鬼,受其奴役?
不,不,绝不!
我只摆脱冷气向上走,人生苦短,正因这苦与短,才要马不停蹄一意孤行。
生活并不理会我的笑与哭,我也不必理会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书里书外是两个世界么?这问题如迷雾般始终盘绕在我的心头。
书里,当我读到潘岳的《闲居赋》,我不禁为其“虽吾颜之云厚,犹内愧于宁蘧”的自嘲型幽默而捧腹,为一句“绿葵含露,白薤负霜”而神思飞扬,畅想自己的居所菡萏敷披,竹木蓊蔼,可书外,我又不敢相信才华如江的潘岳在历史上竟是奴颜屈膝、委顿于地,乃至对权贵“望尘而拜”!书中所述与现实所现竟是天壤之别。书里,我也曾以为安徒生必然一生美满幸福,才能妙笔生花,书写出那些如太阳般灿烂、如朝露般明澈的童话,可书外,他却一生坎坷、一生委屈,在儿时的痛苦中挣扎,在时代的黑暗中沉浮。文字的光明纯洁与个人的悲痛竟是成正比例。
书写高古名篇的人道德沦丧,绘制斑斓彩图的人黑白人生。我不禁时常困惑,甚至有时愤怒,仿佛文字欺骗了我的真情,苍白的铅字底下透着嘲讽的微笑。
然而,我在书外得到了真相拼图的一角。
沉浸在书中世界的人与现实之间常有龃龉,进而引申出隐秘的对抗。我在一些人身上验证了这个发现,他们的对抗常被世人用一个字概括——傻。
在我看来,苏子瞻是很有些傻气的,他的傻在于整日乐呵,像是没有烦恼,也不懂得勾心斗角,“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在黄州的生活无疑是艰苦的,曾经的年少才名满京都变成了醉汉推骂、渔樵不识,但他却自喜渐为人不知,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散发着古拙的光芒,光而不耀、真而无伪。而这心灵突围却是源于“魂飞汤火命如鸡”的仓皇无助。无独有偶,从古至今,文脉未曾断绝,那股傻气倒也处处似曾相识,内涵又愈加丰厚。沈从文不也是个傻气的人么?他的傻在于看一切愚昧、落后都能找到美的成分,一生追逐美,且至死不渝。在他看来,艺术是对抗死亡、延续生命的载体,艺术长青的本质在于表现生命之爱,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美的追求。《边城》虽是个悲剧故事,但并不给人奇崛的震撼或是沉痛的悲戚,悲剧被淡化,只有似雨似雾的阴湿与愁绪,若笼罩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先生充满了乡土情怀,固执地追求真善美。在一个原始民性与封建宗法关系交织的社会中,他不忍分析也不愿揭露人性的丑恶,更多地传达给读者的是善良、美好。而这股湘西吹来的清新的风,始于那间窄而霉小斋和被肆意嘲笑的文稿。
“傻”或许是一种洞彻、一种别样的反抗,正如摩罗诗力派的文化叛逆性,即使不能达到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之效,但也能有精神感染后世,绵延至于无已之功。毕竟在现实的风刀霜剑中腾移挪转,总也是难以防备,只有在书里,在如此温和灿烂、生气淋漓的字句里,才能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为自己诊断命脉,一疗伤处。
有点傻,有点憨,有点呆。不过是因为书里可以构建一个梦中的桃花源、幻想的乌托邦。如若有信风在书中世界吹拂,倒未必一定要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如若有桃花潭水在头脑想象中幽深,对上路边被爽性泼了剩菜残羹的绝望死水,似乎也能看出些许云霞珍珠的意味了。
可书中的一切只能是幻想么?书难道只是失意者暂时的避难所?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乃至是以卵击石否?
我想不然,书里是对书外长山阔海的投射,却也有移山改川的潜移默化之功。
就书的受众而言,文字能被更多的人看到,相对于口口相传或者图像传播,文字更能长久保存,而不至于面目全非,面对不同时代的读者,文本只是起源,是忠实的展现者,如何理解、如何抽丝剥茧看到文字背后的隐意,感受亘古不变的人格力量和时代品格,是书里世界给予读者的挑战与馈赠。
一旦得到这样的神谕吉光,书中人的经历即是我的前身,书中人的痛苦即是我的悲鸣,书中人的高蹈即是我的忘乎所以。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与幻想世界遂成了我任侠之气的萌源,萨福的巫性神秘,即成了我心中对古西方诡谲幽暗之感的滥觞,在黑夜里大雪纷飞的木心是对纯洁孤独的最好诠释,在伞下躲避潇潇冷雨的余光中是雨季屋檐的呢喃低语。老舍的一弯浅金月牙儿,一本《正红旗下》一世悲悯,钱钟书的一场爱情围城,一本《管锥编》窥天刺地。身居文人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我们体味着人生百态,既看到湖心亭看雪,举杯浮一大白的少年欢喜,又看到避迹山居后折鼎病琴的蝶庵长夜。贴近黑暗深渊的同时,亦有着灼灼白火照得前程万里,大鹏抟空之时又不忘土地生灵之苦衷。
试问,倘若头脑中有幻想,生命中有诗,心中有凝固的历史,眼中有天下的苍生,书外世界如何不会汇聚起一股荡涤尘土留清明的伟力?我当自与世界相遇,与世界相蚀,自不辱使命,与众生相聚。
书里书外哪有什么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不过是并蒂双生莲,光影相依恋。
书里是对抗,更是希望与等待。以身为薪,以书为堡垒,才是法力无边,进可攻,退可守。转烛山河间,荧光微尘里,书里书外到底也是河清海晏,同一个世界。
生活自在,我自如来
熊培云曾言:“山自在,水如来。”以示山水清音,各自坚守,两厢无碍,而我也想说:“生活自在,我自如来。”
天行有常,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生活与我自有沟壑纵横。它未必理会我的笑与哭。
外部世界的真实难道会因个人的爱恨而变化万端吗?谬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且不论个人主观能量的有限渺小,生活的影响因素是这样繁复纷杂,天时、地利,何能以人和一言以蔽之?
当我笑时,生活却可能冷眼旁观,甚至报我以痛。《扶桑》中的扶桑面对同族的冷眼嘲讽,异族的欺侮暴行,她只像大地,将风刀霜剑容纳消解,但生活什么也没留给她,鲜艳的红绸裙,旅居的小閣楼,逼仄的中国街,只在一场蓄意纵火中如梦幻消逝。《狗十三》中的李玩,《隐秘的角落》中的张东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哪个不曾开朗厚道、善良、真挚?只是生活无常无情无感,河中暗礁激流,猝不及防,也防不胜防。
当我哭时,生活或许欢欣鼓舞,歌声嘹亮。正如《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男主人公丧失了生活的念头,邻居们却一次次“巧合”般破坏他的自杀,拯救这个脾气暴躁的男人,触摸他内心的柔软净土。
实际上,承认生活的本来面目,非但不是刘再复笔下人鬼之间的阴人,仇视生活激情,反而是历经劫波、热血未凉的英雄主义,悦纳自我,坦然豁达。
生活自在,我自岿然不动。生活就那样儿,不偏不倚仗,而我却可为自己诊断命脉,生长于自己的桃源深处,已识生活冷,犹怜细微情。如汪老看透生活后的潇洒不羁,既有“西南联大的女学生都穷而且馋”的嬉笑调侃,又有“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昏黄暖晕,还有“黄油饼是甜,混着的眼泪是咸”的四方食事。酣畅淋漓地生活,忘乎所以地高蹈。
生活,是拳是抚,是讥是歌,是剑是箫,又如何?难道要我俯首系颈,甘作伥鬼,受其奴役?
不,不,绝不!
我只摆脱冷气向上走,人生苦短,正因这苦与短,才要马不停蹄一意孤行。
生活并不理会我的笑与哭,我也不必理会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