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受托者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说明了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控制;管理控制;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4-0022-02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薄弱的控制环境基础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根基所在,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在控制环境基础方面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1.企业管理者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有很多企业对加强内部控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内部控制建设会束缚企业未来发展。于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外扩张,而忽略企业自身发展;注重开拓新业务,而忽略规避各类风险;注重获取短期效益,而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注重遵循各种法律规范,而忽略企业内部控制规章的制订;甚至有些企业制订内部控制规范只是为了应付监督主管部门的检查,而没有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因此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较差。
2.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内部控制能够得以贯彻和执行的一个关键基础就是合理而完善的组织机构。“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一特征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进而引发了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不同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企业只有通过建立内控规章等方法,才能消除以上代理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有22%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全部来源于内部,有78.2%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一半上来源于内部,有47.7%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除此之外,企业在设置机构时往往忽略了横向间机构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信息交流出现障碍。因此,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主体缺位、董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监事会流于形式等现象。
3.对内部审计并未给予充分重视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具有内向性服务的特征。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由于内部审计不但具有良好的独立性,而且它们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也非常了解,因此它被称为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它可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整性进行评价。但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他们认为内部审计会影响企业的安定团结,以及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二)企业缺少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企业中只有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比较注重风险管理,并且因为金融行业的风险性较大,所以许多金融机构也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国内许多关于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成果也大多集中在金融领域。至于我国其他企业则罕有具备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且也缺乏对普通企业如何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相关研究。
(三)缺乏对控制活动的贯彻和执行
我国企业普遍对内部控制活动比较重视和关注,也都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但是这些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在执行和贯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管理者只要求下属遵循规章制度,而自身却滥用职权,使这些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的权威性下降了,这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约束和监督管理者的相关程序和制度所导致的。
(四)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企业只是把建立自己的网站当作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把网站当成是企业对外宣传的渠道,而忽略了借助信息系统进行内部信息沟通和交流,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个良好的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它可以大大地节约沟通成本,从而使信息沟通更有畅通便捷,最终促使企业内控水平和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五)监督力度薄弱
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保证,然而很多企业对于单独评估以及对外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方面缺乏充分的认识,我国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关于内部控制披露方面的明确规定,因此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自觉性。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那么其必然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而我国现在正经历着经济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互相作用,分化成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又拥有着不同的影响力,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现阶段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仍有残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尚在完善阶段,在旧体制下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无法适应新体制的要求,因此还需建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内部控制系统,而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完成。
(二)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特征就是两权分离现象,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而协调和平衡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化解矛盾的制度设置就是公司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部控制,它可以保证具体部门、人员在行使决策权和执行权时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制度进行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所有权缺位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去效力;2.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大股东意志占主导地位,忽略了构建内部控制;3.董事会的监督职能被弱化,妨碍了构建内部控制;4.监事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存在缺陷,监事会形同虚设现象严重。
(三)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
企业各种外部监督机制是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有效补充,它可以激励并促进企业不断地建设和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些外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机构,这些机构分管不同的领域,隶属于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因此它们之间难以进行协调和信息的沟通,并未对企业形成巨大的震慑作用。此外,对于这些外部监督机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惩罚力度不足,使执法的效力大大降低了,从而导致企业进行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三、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明确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在确立合理、合规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总体目标细分、具体化,确定每个部门、机构和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目标,将内部控制目标具体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将内控制度贯穿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始末,实现对银行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监控。强调“人”在内部控制过程的作用,从而实现内控的总体目标,保障银行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此外,内部控制的设立应分重点、主次,对风险较大的业务重点控制。正确处理内部控制和银行业务发展的关系,明确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是银行业务顺利发展的保障,而银行业务顺利发展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强化外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也实现了t,t-~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5)
[2]高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池建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商场现代化,2006(24)
[4]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教材: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控制;管理控制;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4-0022-02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薄弱的控制环境基础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根基所在,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在控制环境基础方面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1.企业管理者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有很多企业对加强内部控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内部控制建设会束缚企业未来发展。于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外扩张,而忽略企业自身发展;注重开拓新业务,而忽略规避各类风险;注重获取短期效益,而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注重遵循各种法律规范,而忽略企业内部控制规章的制订;甚至有些企业制订内部控制规范只是为了应付监督主管部门的检查,而没有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因此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较差。
2.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内部控制能够得以贯彻和执行的一个关键基础就是合理而完善的组织机构。“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一特征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进而引发了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不同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企业只有通过建立内控规章等方法,才能消除以上代理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有22%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全部来源于内部,有78.2%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一半上来源于内部,有47.7%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除此之外,企业在设置机构时往往忽略了横向间机构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信息交流出现障碍。因此,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主体缺位、董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监事会流于形式等现象。
3.对内部审计并未给予充分重视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具有内向性服务的特征。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由于内部审计不但具有良好的独立性,而且它们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也非常了解,因此它被称为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它可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整性进行评价。但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他们认为内部审计会影响企业的安定团结,以及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二)企业缺少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企业中只有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比较注重风险管理,并且因为金融行业的风险性较大,所以许多金融机构也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国内许多关于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成果也大多集中在金融领域。至于我国其他企业则罕有具备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且也缺乏对普通企业如何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相关研究。
(三)缺乏对控制活动的贯彻和执行
我国企业普遍对内部控制活动比较重视和关注,也都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但是这些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在执行和贯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管理者只要求下属遵循规章制度,而自身却滥用职权,使这些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的权威性下降了,这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约束和监督管理者的相关程序和制度所导致的。
(四)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企业只是把建立自己的网站当作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把网站当成是企业对外宣传的渠道,而忽略了借助信息系统进行内部信息沟通和交流,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个良好的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它可以大大地节约沟通成本,从而使信息沟通更有畅通便捷,最终促使企业内控水平和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五)监督力度薄弱
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保证,然而很多企业对于单独评估以及对外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方面缺乏充分的认识,我国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关于内部控制披露方面的明确规定,因此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自觉性。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那么其必然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而我国现在正经历着经济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互相作用,分化成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又拥有着不同的影响力,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现阶段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仍有残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尚在完善阶段,在旧体制下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无法适应新体制的要求,因此还需建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内部控制系统,而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完成。
(二)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特征就是两权分离现象,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而协调和平衡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化解矛盾的制度设置就是公司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部控制,它可以保证具体部门、人员在行使决策权和执行权时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制度进行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所有权缺位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去效力;2.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大股东意志占主导地位,忽略了构建内部控制;3.董事会的监督职能被弱化,妨碍了构建内部控制;4.监事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存在缺陷,监事会形同虚设现象严重。
(三)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
企业各种外部监督机制是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有效补充,它可以激励并促进企业不断地建设和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些外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机构,这些机构分管不同的领域,隶属于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因此它们之间难以进行协调和信息的沟通,并未对企业形成巨大的震慑作用。此外,对于这些外部监督机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惩罚力度不足,使执法的效力大大降低了,从而导致企业进行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三、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明确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在确立合理、合规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总体目标细分、具体化,确定每个部门、机构和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目标,将内部控制目标具体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将内控制度贯穿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始末,实现对银行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监控。强调“人”在内部控制过程的作用,从而实现内控的总体目标,保障银行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此外,内部控制的设立应分重点、主次,对风险较大的业务重点控制。正确处理内部控制和银行业务发展的关系,明确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是银行业务顺利发展的保障,而银行业务顺利发展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强化外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也实现了t,t-~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5)
[2]高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池建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商场现代化,2006(24)
[4]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教材: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