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分析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yc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来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是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分析不同的文本。这样,“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键词】《长恨歌》 主题分析 阅读教学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长恨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炼出了不同的主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净化说、作者寄托说和时代感伤说等。而通过百度和中国期刊网检索,笔者共查询到《长恨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共14篇文献。经过分析,其中9篇文献重点在讨论《长恨歌》有哪些主题。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一些结论,即有哪些主题。对于一个学术界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怎么能讲得清楚呢?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偏误。那么,对于《长恨歌》这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选修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和阅读知识的积累。据此,笔者认为,教给学生结论不如教学生思考的方法,告诉学生《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远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阅读方法来领会主题来得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一文中指出: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教学生欣赏”,就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本文就从文学鉴赏教学的角度来分析《长恨歌》的主题——“长恨”,以达到“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
  二、从叙述重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为“恨”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玉环两人为叙事对象,描写了“恨”的起因和表现。全诗共八百四十个字,集中描述的是李杨二人痛失所爱的“恨”,即遗憾。此外,诗歌的题目和结尾各出现了一个“恨”字点睛,前后呼应,凸显了“文眼”,强化了“恨”的主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我们把全诗的内容用表格分析如下:
  从上表看,诗歌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从开头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恨”的起因。两个主要角色先后登场,一个“思倾国”,另一个“天生丽质难自弃”,前者“重色”而后者以美色自重,自然地有了后面的相遇、相惜乃至相别。可细分成三节:从“求不得”(相遇)到“看不足”(相惜),再到“救不得”(相别),三个地方都是采用“1 2”式的音步,都以入声收尾,中间统一选用“不”字,三处遥相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后半部分则写的是“恨”的表现。作者极尽笔墨,描写相别之后,一个因思念而觅魂,另一个则“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并“重寄词”作为回应,进而引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誓言进行点题,使“恨”的主题升华。
  从长度来看,全诗写“恨”的起因总共只用了四十二句,其中有三十二句是写二人的相处;而写“恨”的表现则用了七十八句,其中仅对“思念”的渲染就用了三十二句,写“觅魂”用了三十八句,最后八句则是杨玉环的“寄词”。从叙述重点来看,全诗重在抒情,诗人用大量的文字铺陈叙述二人的爱情,凸显“恨”的表现——情断之后的相思之情。相思之浓正反映着爱之浓烈,也更显“恨”之深切,对相思的铺陈渲染凸显了诗歌的“长恨”主题。
  从文本本身入手,详细分析《长恨歌》的叙事重点,我们可以判断出全诗的主题毫无疑问是李杨二人痛失所爱而带来的永久的遗憾,也就是标题中即点明了的“长恨”。大量的篇幅用来描写相思,正是要使我们感受到二人游离于君主和贵妃身份之外的款款深情,增强“恨”的美感。
  三、从押韵特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仍是“恨”
  仔细分析,《长恨歌》的声律和韵脚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韵脚字的选用上,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意,作者更是呕心沥血,精心选择,力图使诗歌“晓畅有深意”。
  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全诗的押韵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精心选用入声韵,营造紧张氛围,展现“恨”的主题
  同样,为了便于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用韵情况,学习如何观察与分析,我们把诗歌押韵情况列表如下:
  我们注意到,全诗中使用入声韵的地方一共有四个诗节,罗列如下: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②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④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诗节正好分布在全诗最值得关注的四个地方,分别是全诗起始处、恨的两处表现的起始处,以及故事情节的转折点。唐朝时口语里面仍保留有入声韵,入声韵末尾的塞音韵尾([-p][-t]或[-k])使得它们发音短,收尾急促,与其他声调(平声、上声和去声)区别比较大,因此,有意使用入声韵有助于调动读者的注意力。同时,短促的音也有助于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无形中扩大了文本的表现力。
  仔细分析,作者对这四处的处理也略有不同。①是全诗的起始处,八句一节,下面要做具体分析,此不赘述。②是全诗的转折点,整首诗歌正是从这里开始由乐转入悲的。比较特殊的是它是跨语段的,前两句是荣宠的结尾,后两句是死别的开始。我们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表现诗歌的层次性而刻意安排的。跨语段的诗节给我们一种新奇的感觉,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更好地强调了“乐极生悲”的突然变化,用隐藏的入声韵部承上启下,从而进一步突出了“长恨”的主题。③和④则分别是相思和觅魂这两个恨的表现的起始四句,同样起着标示文章转折、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二)仄起平收,由紧张到舒缓,深化“恨”的主题
  作者在诗歌开头连续八句选用“国、得、识、侧、色”五个入声韵,两个主要人物在这紧锣密鼓的入声韵中先后登场。前两句以“思倾国”三字向我们介绍了“汉皇”,后六句则以“难自弃”三字向我们介绍了杨贵妃,正是由于一个“重色”,另一个则以美色自重,才会有后面的故事。所以这个诗节虽为全诗的开始,但其实已经用密集的入声韵营造了紧张的气氛,预示着诗歌最后的结局。此外,诗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色”和“国”均为入声,一句当中刻意使用“色”与“国”两处停延,正符合王国维所说“词之荡漾处,多用迭韵”(《人间词话》),使诗歌显得沉郁,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思考。
  而全诗的最后,则是连续八句选用“词、知、时、枝、期”五个平声韵,平声一韵到底,恰似一声长叹,与诗首连用仄声的紧张遥相呼应。从诗歌开头的“思倾国”和“难自弃”还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倾向,而这个诗节里面已经没有任何的评判,纯粹在于写情:“重寄词”三字,自然引出了“长恨”的主题,留下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绝唱,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受,将这宛转动人、缠绵徘恻的诗歌旋律推向了最为动人的境界。
  全诗其他部分都是二至四句换一次韵,仅开头和结尾连续八句押同一个韵部,押韵的长度被刻意增加了,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注意;首尾节奏入起平收,前紧张后舒缓,配合了诗意的发展,能够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情绪,有助于诗意的表达。
  (三)平仄相间,巧用换韵,烘托“恨”的主题
  作为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其“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它的韵律感。
  从全诗来看,诗歌要表现“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诗歌意境,形成独特的声韵美,换韵是诗歌情感、诗思变化的关键之一。前面叙述的四个入声韵诗节就是成功使用换韵的代表。此外,在每一个语段中诗人也常常换韵,每二至四句换一次韵,根据语意选择适合表现的韵部,对其“宛转动人,缠绵徘恻”的艺术魅力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从“君王”的角度看“恨”的起因,还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君王”先是“求不得”,继而求到了又“看不足”,最后“救不得”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三个地方都是采用“1 2”式的音步,都以入声收尾,三处“A不B”的句式有如鼓点遥相呼应,暗示着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长恨歌》的叙述重点及押韵情况来看,我们得出这首诗的主题是“恨”——即李杨二人痛失所爱的遗憾。上面我们具体展示了《长恨歌》的两种赏析方法,只有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实践,我们才有可能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应是这些好的阅读方法。学生学会这些方法后,得以举一反三,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别的文本,那么,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高友工,梅祖麟.唐诗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于年湖.杜诗语言艺术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3]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4]陈文忠.《长恨歌》接受史研究——兼论古代叙事诗批评的形成发展[J].文学遗产,1998(04).
  [5]王立群.构筑完美的爱情悲剧——从结构角度分析《长恨歌》[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2):64-66.
  [6]陈荣根.此恨绵绵无绝期——试谈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逗韵作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02).
  [7]杨朴.此恨绵绵无绝期——论《长恨歌》的“自我牺牲”原型[J].名作欣赏,2005(07).
  [8]朱凤相.《长恨歌》主题研究述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04):62-65,88.
  [9]张中宇.韵律与中国诗歌繁荣的相关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87-90.
  [10]凌朝栋.白居易《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综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3(01):32-39.
  [11]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2(03):29-36.
其他文献
【摘 要】地方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中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幼儿园在打造本园特色的过程中要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文化资源,把握好开发的尺度和把控实施关节中的诸多问题。本文以三星堆文化开发为例,分析地方文化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 课程开发 园本课程  学前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所处地位特殊,其课程建设中一直以地方和学校课程为主,加之《新纲要》中
【摘 要】本文立足于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高职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探讨了在微企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目标和原则,厘清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和步骤,构建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建构高度“职业化”的高职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开发提供实践及理论的支撑。  【关键词】高职教育 “微企”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开发 构建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核心在于“职业”二字,因此,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在知识、技能上与企业职业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是语文教师早就秉持的教学理念可是目前教材所编选的文本有一些是高于甚至远于学生生活的这时,教师如何将文本与生活链接起来呢?前一段时间,观摩《九色鹿》的课堂教学,看到了两种结尾,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结尾一:  师:同学们,九色鹿得救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将这美丽善良的九色鹿送回那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齐读第一段  总结:同学们,《九色鹿》一个古老的敦煌故事,故事中调达见
【摘 要】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英语词汇是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的一大学习障碍。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词汇学习现状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予以科学的指导。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关键词】词汇学习 高职高专 教学对策  词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威而肯斯(D.A. Wil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什么叫“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怎样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我们或许可以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宋定伯捉鬼》(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案例中得到许多启示。    一、对照性多角度阅读    师:请同学们整体浏览译文。(学生开始浏览整篇译文。)  师:我们做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我读译文的意思,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看看自己是
【摘要】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其培养目标是高中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鉴于目前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不强、知识欠缺、能力不足的现状,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需要唤醒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通晓公共参与知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从而真正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三维培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学界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讨论逐渐从“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转移为“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管理制度构建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高校学生参与式管理的研究多局限于高校的局部管理领域,如公寓管理、宿舍管理等方面。对此,本文将从理论上将参与式管理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为学生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化水平以及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需要现代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英语写作教学是一个重要部分,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现代技术的发展进行调整,导致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较弱。因此,文章对核心素养以及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效率;核心素养;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
2003年,笔者第一次带班,如今想来那三年是我班主任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三年,这个班级的学生们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厌恶学习,上课捣乱、下课惹事。记得有一次,有几个学生把一条蛇和一只鸟带进了语文课堂,上课时,他们抓鸟、抓蛇玩得不亦乐乎,却把老师气得够呛;有一名学生上课时戴着拳击手套,左右开弓,闹得左邻右舍不得安生……三年中,每天我都在和学生们斗智斗勇,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唯恐学生会惹出什么祸端来,
【摘 要】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文化教育类课程在众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其中当以应用文写作为最。而伴随专业、课程的改革形势,应用文写作为代表的文化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如何取得实效,是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高职 文化教育类课程 应用文写作 教学 结合  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主旨在于通过课程教授,使学生能够培养和提高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