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具有广阔想象空间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现主要分析如何运用启发式进行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75
初中语文的知识点比较复杂,内容多样化。灌输知识点的教学方法灌输快,但学生学习慢。而且仅仅进行灌输,学生对语文中的主题化理解往往不透彻,也就造成难以掌握。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容易引发反感情绪。另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效果较差,并且背下来的内容并不能说明学生理解了知识点。总的来说,语文的传统教学难以让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主题理解等重要内容。启发式教学改变了语文的传统教学方式,其更加注重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该教学方式能够突破传统的方法,开辟出新的途径,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内涵
启发式教学主要强调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主要以引导的手段,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中的语文教学活动。而在引导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智力,发散学生思维。因此,启发式教学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二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融合。三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总的来说,启发式教学的开展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方法
1. 创设启发式学习氛围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氛围。那么,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则应突破这种固定式的学习氛围。语文本身需要通过文字去联想,文中内容多包涵了特定的情境。因此,在学习氛围的创设中,要形成启发式的氛围,可以利用文中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融入到文章中的情境中,从中思考,更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以“沁园春·雪”为例。这首诗是毛主席名作,诗词中包含的内容较多。那么,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毛主席写这首诗的背景,还要了解诗中的秦皇、汉武等著名人物。如果僅仅让学生朗读,共同学习诗中含义,那么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要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创设启发式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创作的背景,讲解时代特征。从而将学生直接带到遵义会议后的社会环境中,了解兵荒马乱的年代。从而让学生处于“沁园春·雪”创作时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共鸣情怀。
2. 分层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教师应该正视学生思维、认知、智力方面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层次性。这主要是为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作铺垫。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从简单层次逐步上升到复杂层次中。也就是说,启发式教学要以易入难,逐步开展和深入。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都能够参与课堂中的教学活动。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文章中的“春天的脚步近了”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时,先讲解拟人修辞的特点,之后可以让学生从文中再找出拟人修辞的部分。这一部分的教学是比较容易的,学生也容易理解。而在进一步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春天、冬天、夏天等,即兴创作。从而让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并学会运用拟人手法。从在而实现教育从引导学生学习到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学习。
3.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要学会思考。那么,作为引导者,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深层次的知识,还能够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的方法主要是设置启发式的问题。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新颖、适用、有益性质。
以蒲松龄的“狼”为例。文中主要叙述了屠户杀狼的故事。文中“屠户”代表正义、勇敢、机智。而“狼”则喻为贪婪、邪恶。那么,设置问题时,应注意结合文章主旨进行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我们设置的问题是“作者为何感叹?举例和狼有关的成语。”那么,作者的感叹中含有对邪恶势力使用狡黠手段的讽刺、轻蔑,以及对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心。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在笑狼,而如果深入思考,实际上作者是在讽刺邪恶势力和狡诈手段的低劣。那么和狼有关的成语有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等。其中的“狼”都是隐喻邪恶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结语
语文学习本身是需要多方面联想的,单纯的灌输是不科学的。因而要重视对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这就需要考验教师的灵活运用能力了。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文中的知识点,还要对语文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启发式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氛围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启发式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中的情境产生共鸣,引起学习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层次性,以易入难,以简单上升到复杂的过程,层次性展开教学。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到语文的知识点。在课堂中,还要注意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武彦霞.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7).
[2] 潘丽丽.对初中语文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认识[J].中学教学参考,2016(18).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二中 34220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75
初中语文的知识点比较复杂,内容多样化。灌输知识点的教学方法灌输快,但学生学习慢。而且仅仅进行灌输,学生对语文中的主题化理解往往不透彻,也就造成难以掌握。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容易引发反感情绪。另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效果较差,并且背下来的内容并不能说明学生理解了知识点。总的来说,语文的传统教学难以让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主题理解等重要内容。启发式教学改变了语文的传统教学方式,其更加注重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该教学方式能够突破传统的方法,开辟出新的途径,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内涵
启发式教学主要强调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主要以引导的手段,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中的语文教学活动。而在引导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智力,发散学生思维。因此,启发式教学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二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融合。三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总的来说,启发式教学的开展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方法
1. 创设启发式学习氛围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氛围。那么,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则应突破这种固定式的学习氛围。语文本身需要通过文字去联想,文中内容多包涵了特定的情境。因此,在学习氛围的创设中,要形成启发式的氛围,可以利用文中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融入到文章中的情境中,从中思考,更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以“沁园春·雪”为例。这首诗是毛主席名作,诗词中包含的内容较多。那么,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毛主席写这首诗的背景,还要了解诗中的秦皇、汉武等著名人物。如果僅仅让学生朗读,共同学习诗中含义,那么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要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创设启发式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创作的背景,讲解时代特征。从而将学生直接带到遵义会议后的社会环境中,了解兵荒马乱的年代。从而让学生处于“沁园春·雪”创作时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共鸣情怀。
2. 分层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教师应该正视学生思维、认知、智力方面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层次性。这主要是为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作铺垫。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从简单层次逐步上升到复杂层次中。也就是说,启发式教学要以易入难,逐步开展和深入。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都能够参与课堂中的教学活动。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文章中的“春天的脚步近了”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时,先讲解拟人修辞的特点,之后可以让学生从文中再找出拟人修辞的部分。这一部分的教学是比较容易的,学生也容易理解。而在进一步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春天、冬天、夏天等,即兴创作。从而让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并学会运用拟人手法。从在而实现教育从引导学生学习到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学习。
3.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要学会思考。那么,作为引导者,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深层次的知识,还能够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的方法主要是设置启发式的问题。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新颖、适用、有益性质。
以蒲松龄的“狼”为例。文中主要叙述了屠户杀狼的故事。文中“屠户”代表正义、勇敢、机智。而“狼”则喻为贪婪、邪恶。那么,设置问题时,应注意结合文章主旨进行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我们设置的问题是“作者为何感叹?举例和狼有关的成语。”那么,作者的感叹中含有对邪恶势力使用狡黠手段的讽刺、轻蔑,以及对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心。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在笑狼,而如果深入思考,实际上作者是在讽刺邪恶势力和狡诈手段的低劣。那么和狼有关的成语有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等。其中的“狼”都是隐喻邪恶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结语
语文学习本身是需要多方面联想的,单纯的灌输是不科学的。因而要重视对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这就需要考验教师的灵活运用能力了。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文中的知识点,还要对语文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启发式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氛围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启发式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中的情境产生共鸣,引起学习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层次性,以易入难,以简单上升到复杂的过程,层次性展开教学。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到语文的知识点。在课堂中,还要注意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武彦霞.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7).
[2] 潘丽丽.对初中语文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认识[J].中学教学参考,2016(18).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二中 3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