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青少年暴力游戏接触与攻击性的相关性,为降低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整群抽取陕西省少管所200名犯罪少年及西安市某中学182名在校少年,采用自陈问卷调查青少年游戏接触的暴力程度、偏好与动机,并使用Buss-Perry攻击量表测量攻击性水平。此后,选取典型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包括6名犯罪少年和4名在校少年。结果游戏偏好的暴力程度与青少年攻击性呈正相关(r=0.20,P<0.01)。犯罪少年游戏时长更长、频率更高,以及寻求刺激和交友的游戏动机更强(χ~2值分别为105.14,146.70,11.02,17.05,P值均<0.01);在校男生更偏好益智类游戏,如"策略战棋类"和"冒险解谜类"(χ~2值分别为19.01,11.04,P值均<0.01)。然而,两组少年游戏接触的暴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61)。结论两组少年在游戏使用行为上存在差异,尽管暴力游戏偏好与攻击性呈正相关,但其无法被视为触发犯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