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課堂教学氛围、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处理好创造力培养与语文基础建立的关系、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力 培养
创造力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功能,也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扩大效益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所以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淀很深厚。我们的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不但过去有用,今天有用,将来也还有用。但必须看到,它也有不少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封闭性教学模式、僵化的思维模式。反映在阅读上,突出地体现为“解经”;反映在写作上,突出地体现为“宗经”。这种僵化观念和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占据统治地位;文本理解上的贴标签化;理解依据上的唯教参是遵化;课堂结构上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上的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上的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这样的教学结果,不只是学生语文能力低而已,更为有害的是它造就出大量“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人,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所以,语文教学要体现出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得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三、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处理好创造力培养与语文基础建立的关系
创造力培养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课本技能和习练,但不是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性价值来追求,而是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工具性的价值来追求;不是把已习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而是拿去应用,去获取新知,在获取新知中学习创造。基础知识的习得积累和学习创造,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次,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习练,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了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造力,只能停留在儿童的水准上;如果只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习练而不创造,则不但创造力无法形成,基础本身也不能真正建立起来。那么基础建立与学习创造怎样有机统一呢?基础要从语言的特性出发去确定,从立足语言应用去构建。什么是语言的特性呢?于漪老师说得极科学,她说:“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现行的中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必须加以更新,因为它存在两大弊端。①它不是从立足于语言的应用来确定的基础知识、技能系统,而是把大学的研究型课程中的那套基本知识加以简化和浓缩而构成的。②它丢弃了“人文性”,所得出的一大套名词术语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语言。这些弊端极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必须对现行的"语文知识"进行重新认定和构建。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文基础内容,花足够的时间和力气,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它们,建立起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理解知识如果没形成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哪怕知识积累得再多,也无助于创造力的形成。正如杜威所说的:“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辞,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注意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至今我国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层面上,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只有重视知识的应用,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培养。从另一角度说,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独立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创造。
五、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展适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尝试新的体验,对于有兴趣的事物作进一步的探究。学校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置身其中,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总之,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单位:河北安国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力 培养
创造力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功能,也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扩大效益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所以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淀很深厚。我们的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不但过去有用,今天有用,将来也还有用。但必须看到,它也有不少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封闭性教学模式、僵化的思维模式。反映在阅读上,突出地体现为“解经”;反映在写作上,突出地体现为“宗经”。这种僵化观念和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占据统治地位;文本理解上的贴标签化;理解依据上的唯教参是遵化;课堂结构上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上的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上的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这样的教学结果,不只是学生语文能力低而已,更为有害的是它造就出大量“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人,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所以,语文教学要体现出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得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三、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处理好创造力培养与语文基础建立的关系
创造力培养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课本技能和习练,但不是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性价值来追求,而是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工具性的价值来追求;不是把已习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而是拿去应用,去获取新知,在获取新知中学习创造。基础知识的习得积累和学习创造,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次,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习练,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了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造力,只能停留在儿童的水准上;如果只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习练而不创造,则不但创造力无法形成,基础本身也不能真正建立起来。那么基础建立与学习创造怎样有机统一呢?基础要从语言的特性出发去确定,从立足语言应用去构建。什么是语言的特性呢?于漪老师说得极科学,她说:“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现行的中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必须加以更新,因为它存在两大弊端。①它不是从立足于语言的应用来确定的基础知识、技能系统,而是把大学的研究型课程中的那套基本知识加以简化和浓缩而构成的。②它丢弃了“人文性”,所得出的一大套名词术语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语言。这些弊端极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必须对现行的"语文知识"进行重新认定和构建。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文基础内容,花足够的时间和力气,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它们,建立起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理解知识如果没形成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哪怕知识积累得再多,也无助于创造力的形成。正如杜威所说的:“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辞,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注意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至今我国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层面上,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只有重视知识的应用,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培养。从另一角度说,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独立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创造。
五、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展适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尝试新的体验,对于有兴趣的事物作进一步的探究。学校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置身其中,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总之,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单位:河北安国中学)